首页 百科知识 致知的关键

致知的关键

时间:2022-09-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在这次谈话中,他故意问自己的徒弟是如何体悟“致知”的真谛的,徒弟认为,“致知”的真谛就是恰到好处,不偏不倚,正好居其中。在这里,自信就是一个恰到好处的平衡点,也就是王阳明师徒二人所推崇的“致知”。可是,令人感叹的是,这“恰到好处”太难做到了。其实,王阳明所谓的“致知”,就是一个为寻找恰到好处而永无止境努力的过程。

【原文】

先生问:“九川于致知之说体验如何?”九川曰:“自觉不同。往时操持常不得个恰好,此乃是恰好处。”先生曰:“可知是体来与听讲不同。我初与讲时,知尔只是忽易,未有滋味。只这个要妙再体到深处,日见不同,是无穷尽的。”又曰:“此‘致知’二字,真是个千古圣传之秘,见到这里,‘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

〖译文〗

先生问:“九川,你是如何体悟致知的观点的?”九川说:“自我感觉与以前不同。从前在操持时,经常找不到一个恰好处。现在,感觉到这致知就是恰到好处。”先生说:“由此可见,体会的与听讲的确实不同。当初我给你讲时,知道你是随随便便的,没有体会到个中滋味。现在你深切地懂了,希望以后就这个绝妙处再作更深的体会,每天都将会有新的认识,这是没有止境的。”先生又说:“‘致知’二字,的确是千古圣贤相传的秘诀,如果理解了这个真谛,就几乎像圣人一样不容易迷惑了。”

你知道中国人最推崇的信条是什么吗?

事实上很简单,就是一个字——中!

王阳明也是这样认为的。在这次谈话中,他故意问自己的徒弟是如何体悟“致知”的真谛的,徒弟认为,“致知”的真谛就是恰到好处,不偏不倚,正好居其中。王阳明很有感触,感觉自己的徒弟真正领悟了自己的思想精髓。他认为凡是千古圣人,都是通过自己的实践,不断加深对致知的理解。在这里,王阳明的徒弟认为为人处世扣住一个“中”字就能无往而不胜,就能如鱼得水,游刃有余。关于这一点,对我们现代人有着相当实用的指导意义。

中是什么?中就是“刚刚好”。“刚刚好”的状态很难把握,因为它不是固定不变的,而需要我们自己在不断摸索的过程中逐渐把握其中的分寸。不同的人对“致知”的理解不同,所以每个人内心的这个“刚刚好”的点都不一样。有时候我们离“刚刚好”不远,有时候我们又离它很远。正如王阳明认为“致知”是没有止境的,人对自己的要求也永无止境,保持一颗孜孜不倦的心,让自己尽量不要远离“刚刚好”。

就拿自卑、自信、自满打比方,它们就好比孪生三兄弟,谁都离不开谁,但三兄弟不能一起示人,要选出一个最“体面”的。“是我不好”、“是我笨”、“是我的错”,“自卑”这个小弟弟无论说什么话都是一副低贱的神情,不能“见客”,不然会很失礼。“我最好”、“我最聪明”、“我最对”,“自满”这个大哥总是一副神气的表情,也不能“见客”,客人看了不喜欢,会自惭形秽。只有“自信”最合时宜,在自己一个人的时候,他会鼓励自己说“我很棒”,一脸自信。但在别人面前,它又会非常谦虚地说:“我还得向您学习。”在这里,自信就是一个恰到好处的平衡点,也就是王阳明师徒二人所推崇的“致知”。

在中国,很多人都遵循“中庸”之道,这里所谓的中庸,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不偏不倚”。也就是说,一个人无论做什么事,都应该把握一个“度”字,既不能太过,也不能不及。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把事情做到恰到好处。谈到恰到好处,我突然想到了一段有关孔子与其弟子子夏的经典对话:

一天,子夏问孔子:“老师,您感觉颜回这个人如何?”孔子回答说:“颜回呀,他在诚信上远远超过了我!”

接着,子夏又问:“那您感觉子贡这个人如何?”孔子回答:“子贡呀,他在敏捷上远远超过了我!”

随后,子夏又问:“在您眼中,子路又是什么样的人呢?”孔子回答:“子路在勇气上远远超过了我!”

接着,子夏又问孔子:“那么子张呢,他的优势又是什么?”孔子回答:“子张在庄重上远远超过了我!”

听老师这样回答,子夏疑惑地问孔子道:“既然他们四人都超过了你,为什么又都拜你为师呢?”

这时,孔子笑着回答子夏说:“颜回虽然诚信,但他却不明白,人也应该有不能讲诚信的时候;子贡虽然敏捷,但他却不明白,人说话不能过于伶牙俐齿;子路虽然勇敢,但他却不明白,人应该有害怕、胆怯的时候;子张虽然庄重,但他却不明白,人应该有幽默诙谐的时候,而我却能够把这些品德调和得恰到好处,也正因为如此,他们才会拜我为师!”

从孔子与子夏的对话中,我们不难明白,如果一个人诚信过了头,就变成了迂腐;如果一个人敏捷过了头,就变成了圆滑;如果一个人勇敢过了头,就会显得鲁莽;一个人庄重过了头,就会给人一种呆板的感觉。这就是为人处世的复杂和艰难之处。

生活中,我们总会遇到两种人,一种人总以为自己高人一等,所以他们总是表现得骄傲自满,看不起身边的人;另一种则是过于自卑的人,这种人总是让自己低到尘埃里,在他们眼中,别人是无所不能的神,而自己则是一无是处的平庸之人。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要么属于前者,要么属于后者,很难让自己做到恰到好处。

如果能够把这两种人中和一下,不就恰到好处了吗?该谦和的时候,就让自己低头做人,该自信的时候,就让自己胸有成竹、侃侃而谈。可是,令人感叹的是,这“恰到好处”太难做到了。当然,难以达到并不意味着达不到。

王阳明是一个真正认识到“致知”关键的人,在他的各种语录中,不断地告诫我们——无论何时何地都不要拿骄傲示人,尽量让自己做到不卑不亢。当面临人或事的时候,能够以一个谦虚平和的心态,接受新知识新建议,像海绵吸水一样吸收人生的“养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完善自己,让自己这个“桶”越来越大,并让桶中的水越来越多。任何时候都不要为自己所取得的成就而沾沾自喜,更不要认为自己已经是无人能及。要知道,在那些高人面前,我们只是一个略懂皮毛的小孩。

其实,王阳明所谓的“致知”,就是一个为寻找恰到好处而永无止境努力的过程。作为凡夫俗子,我们或许无法达到超凡入圣的境界,但我们至少可以让自己在为人处世中和谐恰当,恰如其分。恰到好处是一种做人的境界,我们离这种境界还很远,所以我们必须马不停蹄地追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