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超越“逻辑”的“智慧”

超越“逻辑”的“智慧”

时间:2022-09-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思想的“合乎逻辑”,一般是指从“已知的前提”“合乎逻辑”地推出相应的结论。人类意识的超越性,集中地表现在思想对“思想前提”的超越。超越已知的思想前提,主要地就是对常识、科学和哲学的前提批判。这种“统一性原理”,构成哲学家反思常识、科学、艺术、伦理、宗教以及人类实践活动的哲学前提。

人类意识的超越性,就在于它不仅能够“合乎逻辑”地“思想”,而且能够以辩证的“智慧”突破习以为常的思想的逻辑和生活的逻辑,实现“思想”的“逻辑”在层次上的“跃迁”。

思想的“合乎逻辑”,一般是指从“已知的前提”“合乎逻辑”地推出相应的结论。然而,如果思想只能囿于“已知的前提”,又如何实现思想自身的发展呢?人类意识的超越性,集中地表现在思想对“思想前提”的超越。

所谓“思想前提”,就是思想构成自己的根据。它主要是包括常识性的思想前提、科学性的思想前提和哲学性的思想前提。超越已知的思想前提,主要地就是对常识、科学和哲学的前提批判。

人类思想的最基本的和最普遍的前提就是常识。各种各样的格言、警句式的生活常识,简洁、明快的自然常识,凝重、睿智的政治常识,构成了人们日常的思想与行为的根据。常识以简明、通俗、生动的语言表达形式而使人烂熟于胸,并以其独特的隐喻形式而延伸其适用范围。健全的常识是“正常人”之所以“正常”的根据。然而,常识既不是一成不变的,更不是万能的。随着人的存在方式的变革,人们曾经普遍遵循的常识,就会变成显而易见的谬误。在人类的历史进程中,向常识挑战的行为,往往被视为滑稽可笑的愚蠢行为,向常识挑战的人物,总是被看作稀奇古怪的危险人物。然而,人类意识却总是在对常识的前提批判中,实现“思想前提”的变革与更新,从而在新的思想根据中构建自己的“精神世界”、“文化世界”和“意义世界”。

随着科学的发展及其技术成果在社会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科学”成了人们的思想与行为的普遍的根据与前提。然而,作为人类活动的“科学”,它同样是人类以实践活动为基础的意识活动的产物,因此,由科学构成的“思想前提”,同样是历史的产物。人类意识的超越性,不仅表现为对思想的常识前提的批判与超越,而且表现为对思想的科学前提的批判与超越。在科学理论的深层结构中,总是蕴含着种种经验的、幻想的、逻辑的、直觉的、价值的、审美的、信仰的“前提”。对科学的前提批判,也就是意识对思想构成自己的诸种认知的、价值的、审美的前提批判,即变革和更新思想构成自己的科学前提。

哲学作为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它是通过哲学家思维着的头脑所建构的、规范人们怎样理解和变革人与世界相互关系的理论形态的思维方式。任何一种哲学所代表的理论思维方式,都凝聚着哲学家所捕捉到的该时代人类对人与世界相互关系的自我意识,都贯穿着哲学家用以说明人与世界相互关系的独特的解释原则和概念框架,都熔铸着哲学家用以观照人与世界相互关系的价值观念和审美意识。哲学家的这种解释原则和概念框架,价值观念和审美意识,以及凝聚其中的该时代的人类自我意识,集中地表现为哲学家在自己时代的水平上所形成的关于理论思维前提的“统一性原理”,即对思维与存在、人与世界相互关系的根本性解释。这种“统一性原理”就是哲学前提。总结哲学的历史与逻辑,我们会发现,一代又一代的哲学家们所苦苦求索的根本目标,就是在最深刻的层次上把握人及其思维与世界的内在统一性,并以这种统一性去解释人类经验中的一切事物,以及关于这些事物的常识的和科学的全部知识。这种“统一性原理”,构成哲学家反思常识、科学、艺术、伦理、宗教以及人类实践活动的哲学前提。而这种作为“统一性原理”的哲学前提,则又构成哲学自我反思、自我批判的对象。

人类的辩证智慧,更为鲜明地表现为人类自己对生活的态度。在人类意识的哲学思考中,集中地体现了以整体观照局部、以长远观照眼前、以人类观照个人的“大视野”,从而使人们在理想与现实、历史的大尺度与小尺度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这种辩证的生活智慧,使人们超越绝对主义的或相对主义的价值态度,不断地提升人们的人生境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