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遵循良知,以不变应万变

遵循良知,以不变应万变

时间:2022-09-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王阳明的心学主张每个人都应当严格按照良知行事。身为一名儒学家,王阳明的儒学观点突破了以往的儒家学说。因此,王阳明指出,只有对良知有一定的了解,严格遵循良知的指导去做正确的事,这才是应对事物的最关键的因素。唯有坚守良知,以致良知的态度对待世间的所有变化,才会拥有以不变应万变的智慧,在这种智慧的指引下,人生之路将会变得畅通无阻。

遵循良知,以不变应万变

黄勉之问:“‘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事事要如此否?”

先生曰:“固是事事要如此,须是识得个头脑乃可。义即是良知,晓得良知是个头脑,方无执著。且如受人馈送,也有今日当受的,他日不当受的。也有今日不当受的,他日当受的。你若执著了今日当受的,便一切受去。执著了今日不当受的,便一切不受去。便是‘适’‘莫’,便不是良知的本体。如何唤得做义?”

——《传习录》

黄勉之是阳明的弟子,名省曾,号五岳,明朝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一天,黄勉之与王阳明一起探讨学问,问王阳明:“《论语》上说‘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世间的每件事都要这样吗?”

王阳明回答说:“当然,只是要有一个主宰才可。义,也就是良知,明白了良知是主宰,才不会拘泥固执。例如,接受别人的馈赠,有今天应该接受而改天不该接受的情况,也有今天不该接受而改天应该接受的情况。你若固执地认为今天该接受的就统统接受,或者今天不该接受的就统统拒之门外,如此就是‘适’、‘莫’了,也就不是良知的本体,又岂能称作义呢?”

在王阳明看来,每个人的良知是固定不变的,只是我们所生活的社会环境在不断地发生着各种各样的变化。无论何人在应对千变万化的社会时,能够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这些都不是按照他人的观点决定的,更不是凭着自己内心所想、内心所欲而肆意妄为,而应当严格按照自己的良知应对不断变化的社会。对于那些与自己良知相符的事情,才能放心大胆地去做;一旦发现违背了良知,就必须及时停止、及时放弃。王阳明的心学主张每个人都应当严格按照良知行事。

身为一名儒学家,王阳明的儒学观点突破了以往的儒家学说。在他的儒学理论中,最重要的一个观点便是变通。就拿王阳明所主张的致良知来说,尽管他认为良知是固定不变的,但是,他又无法给良知下一个确切的定义。从下面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王阳明是如何给弟子讲解良知这一问题的。

一日,一位刚刚投到王阳明门下的弟子,在听说了王阳明的良知说后,不理解良知到底为何物,为什么良知是固定不变的,而在应对千变万化的事物时,为什么又要严格遵循良知。带着这些问题,他向王阳明请教道:“恩师,您能否告诉弟子良知实质指的是什么吗?”

听了弟子的这一问题,王阳明耐心地解释道:“对于每个人来说,良知都是不用考虑便可以知晓其意的,不用学习都可以运用的,在面对世间不断变化的万事万物时,你所用心去体会的便是良知,它是一种无法言明、只可意会的学问,它无法以实事显现在我们的面前,它像空气那样触摸不到,要想感知它的存在,只能是你自己去体会,然后按照所体会到的良知去应对千变万化的事物。一旦发现面对的事物有所变化,你所体会到的良知便会做出提示,要求你在处理变化的事物时必须改变方式。”

因此,王阳明指出,只有对良知有一定的了解,严格遵循良知的指导去做正确的事,这才是应对事物的最关键的因素。应对世事时,应当学会及时变通,而想要恰如其分地变通,就需要用到致良知这一心学工具了。一个不懂得致良知之人,便不会变通,便会受到陈规陋习的左右,失去创新的能力。

唯有坚守良知,以致良知的态度对待世间的所有变化,才会拥有以不变应万变的智慧,在这种智慧的指引下,人生之路将会变得畅通无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