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宗教性与人文性

宗教性与人文性

时间:2022-08-3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汉代是一个宗教勃兴的时代。儒学宗教化、道教出世、佛教传入,都在汉代。虽然董学的这一宗教性对于后来汉代儒学的谶纬化、宗教化负有一定责任,但又岂能苛责于董仲舒一人呢!何况,在董仲舒思想中还包含有更为值得重视的人文性内容。且不说如何评价这种巨变,就这些建议、主张中所包含、所浸透的深刻的人文内涵而言,可以说在《天人三策》中,人文精神是一以贯之的。

汉代是一个宗教勃兴的时代。儒学宗教化、道教出世、佛教传入,都在汉代。这种历史现象不是偶然的。它表明了汉代社会有对宗教的急切需要,且具有产生宗教或引进外来宗教的适宜环境。在这样一种历史环境下,汉代经学家也热衷于构建国家宗教理论。董仲舒提出“《春秋》之道,奉天而法古”(《春秋繁露·玉杯》。以下引用该书只注篇名),“天者,百神之大君也。事天不备,虽事百神犹无益也”(《郊语》),这两句话表明了董仲舒思想的宗教性特征。董仲舒还说:“受命之君,天之所大显也。”(《楚庄王》)“故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春秋》之大义也。”(《玉杯》)这两句话表明了董仲舒的“君权神授”和“神道设教”观念,一方面抑制地方诸侯势力,以树立天子的权威;另一方面用天来制约天子的权力,使之奉行儒家仁政。在西汉社会历史条件远远没有达到今天的历史水平的情况下,董仲舒借重宗教观念来表达他的政治思想,当是可以理解并值得肯定的。虽然董学的这一宗教性对于后来汉代儒学的谶纬化、宗教化负有一定责任,但又岂能苛责于董仲舒一人呢!

何况,在董仲舒思想中还包含有更为值得重视的人文性内容。在《天人三策·第一策》中,董仲舒首先批评指出:“今汉继秦之后,如朽木、粪墙矣,虽欲善治之,亡可奈何。法出而奸生,令下而诈起,如以汤止沸,抱薪救火,愈甚亡益也。”正是在这样一个“法出而奸生,令下而诈起”的社会背景下,董仲舒向西汉统治者提出了著名的“更化”论。就其本质来说,这种“更化”论是基于秦政暴亡的历史教训而提出的一种文化主张,即要求政治必须建立在文化基础之上。所以在《第二策》中,董仲舒就提出了兴太学以养贤士的建议:“夫不素养士而欲求贤,譬犹不琢玉而求文采也。故养士之大者,莫大乎太学;太学者,贤士之所关也,教化之本原也。”正是基于这一“教化”考虑,董仲舒终于在《第三策》提出了统一于“六艺之科,孔子之术”的思想主张。这对于秦皇用法、汉初无为而言,无疑是政治意识形态和思想文化方面的一种巨变。且不说如何评价这种巨变,就这些建议、主张中所包含、所浸透的深刻的人文内涵而言,可以说在《天人三策》中,人文精神是一以贯之的。这一点,如果与今天那些漠视人文学科和人文修养的人相比,可谓是天壤之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