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宗教性”与“理想性”

“宗教性”与“理想性”

时间:2022-02-2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现实和理想的关系问题,杜威认为“乃是哲学上形而上学方面的中心问题”。杜威对现实和理想的关系的讨论,还与另外两对范畴有关,那就是价值与事实、目的与手段。
“宗教性”与“理想性”_启蒙与世俗化:东西方现代化历程

二、“宗教性”与“理想性”

在1929年出版的《确定性的寻求》一书中,杜威从理想与现实的角度论述了他对宗教、宗教性的看法。《确定性的寻求》的基础是1928年杜威应邀在爱丁堡大学之邀作的“吉福尔特自然神学讲座”(Gifford Lectures)。全书的主题如其副标题所说是“关于知行关系的研究”,这种研究的落脚点则是全书最后一章“哥白尼式的革命”。所谓“哥白尼革命”,是康德用来自况的一个说法,但杜威认为康德哲学的“革命”之处仅仅在于从神权走向人权——从依靠神灵转向依靠人类理性,但康德仍然主张理智与自然的内在相符,主张依靠单纯心理的方法在认识上寻求绝对的确定性。相比之下,杜威认为真正具有哥白尼革命意义的是这样一种变化:“心灵不再是从外部静观世界和在自足观照的快乐中得到至上满足的旁观者。心灵是自然以内的,成为自然本身前进过程中的一个部分了。心灵之所以是心灵,是因为变化已经是在指导的方式之下发生的,而且还产生了一种从疑难混乱转为清晰、解决和安定这样指向一个明确方向的运动。”杜威把这个变化——“从外边旁观式的认知到前进不息的世界话剧中的积极参加者”——称为“一个历史的转变”,⑧而理想和现实的关系——就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讨论的。

理想通过想像而产生于既有的现实,又通过对人们行动的激励而形成为新的现实,而这种“激励”作用则表明,理想不仅作为可能性而存在于现实之中,而且作为人们的目的而具有现实性:“目的、理想并不仅仅存在于‘心灵’之中;它们存在于性格之中,存在于人格和行动之中”,改变着制度和现实。img85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