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周王朝秘学典籍的散逸与老子道学

周王朝秘学典籍的散逸与老子道学

时间:2022-08-3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周王室不仅继承了“上古文明”的成果,而且从现实需要出发,对“上古文明”成果进行了有利于自身的改造。但发生在公元前516年的“王子朝携典出逃”事件,导致了国家秘学典籍的散逸。这些流入民间的秘学典籍,对于老子道学、孔子儒学的产生有重要影响。正是王子朝携周朝典籍出逃楚国这一历史事件直接导致了老子命运的变化及其《道德经》的问世。

周王室不仅继承了“上古文明”的成果,而且从现实需要出发,对“上古文明”成果进行了有利于自身的改造。可惜的是,周王室像以前的统治者一样,将这些民族智慧的结晶归入“王室档案”,因而普通人是无法接触到的。但发生在公元前516年的“王子朝携典出逃”事件,导致了国家秘学典籍的散逸。虽然事件最后被平定,但散逸出去的典籍却无法完全收回。这些流入民间的秘学典籍,对于老子道学、孔子儒学的产生有重要影响。

首先,我们谈谈老子道学的产生。正是王子朝携周朝典籍出逃楚国这一历史事件直接导致了老子命运的变化及其《道德经》的问世。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楚国苦县人。约生活于公元前571年至公元前471年之间,曾做过周朝的守藏史,即皇家档案馆管理员。作为皇家档案馆管理员的老子是个富有才学的人,也有过令人羡慕的生活。公元前518年,孔子与南宫敬叔等人到东周王室京畿——东都洛邑考察周朝文物礼仪制度,曾请教过老子。至今河南省洛阳市还残留着老子生活、孔子问礼于老子的历史痕迹。但是,好景不长,周王室内乱导致的王子朝“携典出逃”事件直接打破了老子风光的生活。由于王子朝携“周朝典籍”出逃,周天子无比愤怒,遂迁怒于老子,免去老子“守藏史”的职务,开除其公职。等待老子的只能是无可奈何的落魄流浪的生活。在落魄流浪中,老子以周朝典籍为宗——“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完成了《道德经》的思考和著述。《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载:“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遂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对老子《道德经》的思想渊源,作者已在《破解千古谜团——中华远古文明衍变轨迹探索》一书中作了详细分析,指出老子的学说源于周王室典籍。这里不再赘述。

其次,我们谈谈孔子儒学的产生。孔子,名丘,字仲尼,是鲁国人,出生于公元前551年,在公元前479年去世。孔子个人的身世故事是大家所熟知的,这里不再赘述,重点探讨散逸的秘学典籍与孔子创立儒学的关系。孔子主张“学而优则仕”,因而一直主张入世从政。但王子朝携典出逃后,可能是为了搜集和整理遗失的周王室秘学典籍,孔子放弃了从政的想法,转而聚徒讲学。传世的《诗》、《书》、《礼》等大概就成册于这个时期。在这些典籍的整理过程中,孔子逐步形成了“中庸”的思想,孔子儒学至此也大致形成。由于鲁定公的昏庸,加之自己治国理想无法实现,55岁的孔子开始了周游列国的旅程。孔子周游列国虽然未能让自己的主张得以实现,但在这一过程中他的思想发生了重要转折。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孔子对《周易》的态度发生了很大变化。司马迁的《史记·孔子世家》载:“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彬彬矣。’”孔子晚年好《易》以及他对《易》的整理,可能就是源于他得到了周王朝散逸的正本的《周易》。孔子在整理《周易》的过程中,将一些自己的心得掺入其中,在后世产生了很多误会。当然,孔子好《易》,是深深信服其中蕴含的上古文明的“智慧成果”,而不是把《周易》作为一部卜筮之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