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阳明洞中修身术,参禅悟道逝往生

阳明洞中修身术,参禅悟道逝往生

时间:2022-08-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4.阳明洞中修身术,参禅悟道逝往生离开九华山,王阳明于弘治十五年回京复命。考虑到王阳明病情严重、王华多年在京不能尽孝,朝廷很快就批准了王阳明的告假。四明山中有一个洞穴,经过王阳明修缮整理,很快成为一个不错的住处。此洞在四明山之阳,王阳明将其命名为阳明洞,自号阳明或阳明子。王阳明本名是王守仁,从此时起,王阳明成为他一贯的称呼。

4.阳明洞中修身术,参禅悟道逝往生

离开九华山王阳明于弘治十五年(1502年)回京复命。本来王阳明与李梦阳等人相约提倡古文、古诗,可到了京城之后,突然之间对诗文之趣感到了厌烦。似乎九华山的经历让他有所顿悟,他竟然说出:“吾焉能以有限精神,作此无益之事乎!”倡导一代文风本是年轻才俊的责任,王阳明却将其视为浪费精力的无用之事。

做圣贤,就是要做到经世致用。王阳明认为像韩愈、柳宗元那样提倡古文,只不过是个文人;像李白、杜甫那样善用文辞,只不过是个诗人;要做就要像扬雄那样抛弃不能经世致用的学问,致力于圣贤之学。王阳明对辞章厌恶,并不表明他彻底放弃吟诗作对,而是不再将辞章作为比较重要的事情,不再为做辞章而做辞章,直到随性之处,才吟唱而出,那样出的才是精品。越到晚年,王阳明的诗文越富含哲理,成为明代诗文界一道亮丽的风景。

在京师,王阳明不好意思推辞李梦阳、何景明、边贡、徐祯卿、康海、王九思、王廷相等人的邀请,只得空出晚上时间深入地研究圣贤之学。在这样强的压力之下,王阳明又病倒了。第一次会试之前,王阳明在京师参悟“格物致知”的深意,选择了格院中的竹子。因为短时间内无法参透,王阳明就急火攻心而大病一场。对于有着强烈目标和追求的人来说,对某些事情过于急躁就容易产生郁结,最终不免生病。圣贤的人在年轻的时候也曾彷徨失措过,也曾愤青地干出一些傻事,只不过在经历某种磨难之后,才有所顿悟,走上了圣贤之路。王阳明缺乏的不是睿智,而是一场不可多得的磨难。

病倒之后,王阳明好像感觉到无所归属,心中只念着故乡。身在异乡总有客居的思绪,回到家乡才能找到亲切的归属感。他跟父亲商量之后,向朝廷提出了告假归乡。这次归乡,王阳明一来可以安心养病,二来可以替父亲照顾80多岁的祖母岑氏。考虑到王阳明病情严重、王华多年在京不能尽孝,朝廷很快就批准了王阳明的告假。

回到余姚,王阳明时常陪伴在祖母身边,有时间也会去祖父留下的藏书楼。回到熟悉的地方,王阳明的身体似有好转,但依然精神萎靡。在儒释道三教之间,王阳明依然徘徊不定,更加之身体欠佳,心中郁结未减反增。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一旦身体垮了,什么佛老、养生之术,什么李白、苏轼之文,什么孔孟圣贤,都成了空中楼阁、海市蜃楼。

祖母岑氏一向信奉佛教,希望王阳明不要窝在家里,寻找一个僻静之处修身养性。病人需要的是静养,没有清静的环境是不能将病养好的。王阳明很快找到了一处僻静之处,就是余姚郊外的四明山。四明山中有一个洞穴,经过王阳明修缮整理,很快成为一个不错的住处。此洞在四明山之阳,王阳明将其命名为阳明洞,自号阳明或阳明子。王阳明本名是王守仁,从此时起,王阳明成为他一贯的称呼。

洞的右侧有石窗,四面玲珑如门户,可以透过日月之光。阳明洞的采光和通风都很好,既可以安心居住休养,又可以寄情于山水参悟圣贤之道。只不过这个时候,王阳明最需要做的就是养好身体,重新振作起来。在以往的治疗中,王阳明都很迷恋道家的养生之术,将中药的调理视为其次。其实中医的原理就是催发出个人的本能,让自身的抵抗力增强,自我修复损伤的身体,只不过是通过药物或针灸等外物刺激才能激发抗体,使其发挥积极作用。道家的修身之术是一种心理疗法,从精神上来自我暗示,从而催发身体中的抗体,达到自我修复的功效。

很多人都曲解了道家的修身之术,错误地将其视为成仙之术。养生本来就是为了保持健康,延年益寿,并不是为了长生不老。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不是想得到就能得到的。虽然不能迷信,但一定要相信命运。在冥冥之中,一个人的劫数已经注定,没有人可以改变,只等着上天的宣判。

王阳明在阳明洞中,开始练习道家中的导引之术。导引之术就是道家中的一种养生之术,通过静养凡心,去除心中的郁结,慢慢地调理,逐渐地恢复元气。王阳明并非是空穴来风地要坚持练习导引之术,而是对道家的养生之术有了一定的认识。铁柱观中的无为道长对17岁的王阳明就讲述了养生之术,并亲传导引之术。对于身体非常虚弱的人来说,光靠汤药是无法治愈的,就像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只有在心理上去除了病根,才能催发出生命的潜能。

道家有一个派别叫吐纳派,因呼吸练气而得名。导引之术就是通过有规律的打坐和换气,来让自身达到一种清静无为的境界。中国古代的帝王、士大夫向道士学习的就是养生和长寿之术。李白、苏轼、朱熹等人都曾修炼过道家的养生之术,不仅在生活上坚守养生的规条,在思维上也尽力去克制自我。

修炼了一个多月,王阳明感觉到自己的魂魄可以自由出入躯体,对于未来的事情也能探知。一天,王阳明正在阳明洞中静坐,突然告诉仆人:“有四位相公来访,你可以到五云门迎接。”仆人半信半疑,又不敢违拗,只得前去探个究竟。没想到在五云门果然遇到了四人,上前一问,正是去阳明洞拜访王阳明的。再问姓名来历,与王阳明所说无异,是王思裕等四人。仆人很是吃惊,并向他们诉说了自己前来迎候的缘由。

四位宾客听后,也惊得目瞪口呆,来到阳明洞便问王阳明怎么预知到他们四人来到此处。王阳明回答得很隐晦,说是因为心清做到的。这四人成了王阳明成仙得道的宣传者,很快诸多亲朋好友都知道了这个事情。于是有人来到阳明洞询问王阳明吉凶祸福的事情,王阳明也不推辞,试着解说,还多有言中。本来清静的阳明洞不再清静,而且王阳明也感觉到自己并非得道成仙,有糊弄别人之嫌,以后就不再回答别人。

王阳明突然参悟:修道成仙就是要脱离尘世,做到了无牵挂。可是在人世间自己最不能忘怀的就是祖母岑氏和父亲王华。他想到亲情是生于孩提之时,不可以断绝,一旦断绝,人将不为人。儒学重视孝道,最重视亲情,成为与佛学、道学最大的区别之处。佛学和道学最终的归宿就是遁世,远离尘世,成为自我修行的归属。而儒学最终的归宿就是入世,经世致用,“达则兼济天下”的演练。

第二年,王阳明迁居到杭州的西湖。在西湖,可以寄情于美丽的风景,使人对尘世充满向往。如果对人间的事物不再抱有兴趣,就缺乏经世致用的根基,也缺乏继续生活下去的勇气。幸运的是,此时的王阳明已经摆脱了佛老的纠缠,确定了与儒相伴、经世致用的理想

西湖四季都是好风光,有四时望江南词,写道:

西湖景,春日最宜晴。花成管弦公子宴,水边罗绮丽人行。十里按歌声。

西湖景,夏日正堪游。金勒马嘶垂柳岸,红妆人泛采莲舟。惊起水中鸥。

西湖景,秋日更宜观。桂子冈峦金粟富,芙蓉洲渚采菱闲。爽气满前山。

西湖景,冬日最清奇。赏雪楼台评酒价,观梅园圃订春期。共醉太平时。

为何西湖在四季中都有美景可以观看,只有一个缘由可以解释,那就是西湖的美景太多,都难以在短时间内观赏尽。自南宋形成的经典西湖十景有:苏堤春晓、平湖秋月、曲院风荷、断桥残雪、雷峰夕照,南屏晚钟、双峰插云、三潭印月、柳浪闻莺、花港观鱼。

虽然到了当代,还评出了新的西湖十景,但都不如古时候的古雅传情。对于一个景点的概括,如果不能达到信达雅,也就失去了这个景点的精髓。在西湖不仅有白堤和苏堤,还有虎跑寺和灵隐寺;不仅有断桥和雷峰塔,还有岳飞祠和净慈寺。在出世与入世之间,王阳明自有归属。苏轼在杭州任通判的时候,曾经写过两首《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一写道:“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首诗写尽了西湖的柔美,将西湖与西施联系在一起,更加充满了水灵灵的浪漫气息。

王阳明到了西湖,游览了各处的古刹寺院和先贤祠,并与西湖的各处自然风光有了第一次的亲密接触。此情此景,让这位曾经痴恋辞章的儒者终于忍不住作诗抒情,一首《西湖醉中谩书》抛洒出了他所有的情怀:

湖光潋滟暗偏好,此语相传信不诬。

景中况有佳宾主,世上更无真画图。

溪风欲雨吟堤树,春水新添没渚蒲。

南北双峰引高兴,醉携青竹不须扶。

在阳明洞中,王阳明虽然参透了儒释道之间的区别,却没有真正地对尘世怀有信心。直至来到西湖,看到西湖的美景和先贤们的遗迹,他才真正明白入世本该需要自我奋斗。在成为圣贤的道路上,难免会惹来很多人异样的眼光,也难免遇到很多挫折,但只要怀着学为圣贤之心,就一定能实现梦想。

心境清爽了,对身体的恢复自然有利。自从参透了佛老之非,王阳明就对很多出家的人看不惯,总想以自己的理论来劝说对方还俗。这就像我们在孩提的时候,知道了某个游戏的玩法,总想指导别人玩耍一样。西湖附近有不少寺院,其中以虎跑寺和灵隐寺最为著名。虎跑寺是弘一大师李叔同出家的地方,也是济颠圆寂的地方。济公在灵隐寺出家,后来在净慈寺居住,最终圆寂于虎跑寺。

这灵隐寺素来有高僧居住,也吸引了王阳明。一天他正游览灵隐寺,偶然听到有人说这里有个僧人坐关三年,终日闭目静坐,不说一句话,不看一件事物。在以前,王阳明一定会对这位僧人顶礼膜拜,然而此时此刻,他已经认识到佛教有失人性的地方。为了引起那位僧人的注意,王阳明话中带着禅机喝道:“这和尚终日口巴巴说什么,终日眼睁睁看什么?”那位僧人明明是没有说话、没有看东西已经三年,王阳明硬要说这个僧人在说在看,一定会引起这个僧人的注意。

僧人果然被王阳明的话语所激,上前询问王阳明缘由。经过交谈,王阳明得知这个僧人祖籍河南,已经离家十余年,家中尚有一个老母无人侍奉。王阳明问那僧人是否想念母亲,僧人回答说十分想念。趁着僧人思亲深切之时,王阳明说道:“你既然时刻想念着母亲,虽然是终日不说话,心中也在不停地说话,终日不看事物,心中其实已经看了。”僧人被王阳明的话点醒,希望王阳明进一步阐释。

王阳明说:“想念父母是天性使然,怎么能断灭呢?你难以忘怀亲情,这就是真性的表现。终日在这里打坐,不能忘怀亲情也是徒乱心智。俗话说‘爹娘便是灵山佛,不敬爹娘敬甚人’。”僧人闻听王阳明的话,又想到孤苦无依在家的老母,鼻子一酸,大哭起来。僧人决定第二天就回家看望母亲,以尽孝道。

第二天,王阳明再次来到灵隐寺探望这位僧人,得知他已经还乡了。对于这件事情,王阳明很是得意。在儒家的理念中,都是坚持性善论的。在法家的观念中,则坚持性恶论。人是善恶的综合体,当善恶失去平衡的时候,才会凸显出世人标榜或批评的大善大恶。经过实践,王阳明断定性善论还是比较靠谱,对儒家的经典更加青睐。

他对朱熹的学术成果进行了研究,在读到朱熹上宋光宗疏中“居敬持志,为读书之本;循序致精,为读书之法”时,仿佛一下子找到了通往圣贤的道路。读书要有目的,要怀着伟大而崇高的理想,才能有恒心坚持下去,这也是读书的精神根基。而读书的方法要讲求循序渐进,由易而难,一步一个脚印地登上高峰。

在研究先贤学术的同时,王阳明对“格物致知”有了一定的认识,只不过还没有达到通透。这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没有一定程度的积累,就不会茅塞顿开,就不会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忐忑和喜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