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西周末年宗教思想的动摇

西周末年宗教思想的动摇

时间:2022-08-2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四节 西周末年宗教思想的动摇西周末年,史伯和伯阳父用阴阳五行观念解释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诗经》中《大雅》《小雅》的许多诗篇发出对上帝和祖先神的质问,两者都是那个时代宗教思想动摇的表现。宗教思想动摇在周末的诗句中有明显的反映,怨天、骂天、恨天的诗句屡见不鲜:浩浩昊天,不骏其德。周末宗教思想动摇的主要原因,在于社会生活内部的变化。

第四节 西周末年宗教思想的动摇

西周末年,史伯和伯阳父用阴阳五行观念解释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诗经》中《大雅》《小雅》的许多诗篇发出对上帝和祖先神的质问,两者都是那个时代宗教思想动摇的表现。

宗教思想动摇在周末的诗句中有明显的反映,怨天、骂天、恨天的诗句屡见不鲜:

浩浩昊天,不骏其德。降丧饥馑,斩伐四国。(《小雅·雨无正》)天降丧乱,饥馑荐臻。(《大雅·云汉》)

老天不赐恩德,总是降给人间灾荒、饥饿、刀兵战祸,弄得人间战乱不停,灾难无穷,戮害了多少生灵!

昊天疾威,弗虑弗图。舍彼有罪,既伏其辜。若此无罪,沦胥以铺。(《小雅·雨无正》)

周初的“天伐”是针对人间罪恶的。现在不同了,老天无端地发淫威,不讲是非也不顾及后果,隐瞒了坏人的罪恶,却使无辜的人们受害受过。

民率流亡,我居圉卒荒。(《大雅·召旻》)

邦靡有定,士民其瘵。(《大雅·瞻卬》)

靡神不举,靡爱斯牲。圭璧既卒,宁莫我听!(《大雅·云汉》)

士民被厄运驱赶着四处流亡,从国中到边疆的土地全都荒芜了。国无宁日,民无宁居。人们祈求神保佑,每位神灵都祭祀了,并没有吝啬牺牲,祭神的圭玉都用尽了,神灵却对人们的祷告充耳不闻。

这里“天”的形象与周初的“天”多么不同啊!明鉴变成昏庸,公正变成邪辟,尊严变成淫威,慈惠变成残暴。天堕落到这个地步,人们对天虽说不敢憎恨,怎么能不憎恨;虽说应该相信,又怎么能够相信。于是诅咒这可憎恨的上帝了:“昊天不佣!”“昊天不惠!”“昊天不平!”(《小雅·节南山》)“疾威上帝,其命多辟”(《大雅·荡》),“浩浩昊天,不骏其德”——不均、不平、不惠、残暴、邪辟、缺德,这些责备表现出强烈不满,意味着对上帝神圣地位的否定。

上帝变形了,“在帝左右”的祖先神也变形了。“不殄禋祀,自郊徂宫。上下奠瘗,靡神不宗。后稷不克,上帝不临。”(《大雅·云汉》)人们不断地祭祀,从郊外直到宫廷,祖先后稷和上帝一样不灵。于是对祖先也发出责问:“群公先正,则不我助。父母先祖,胡宁忍予?”(同上)后稷先祖、群公先正以至父母的神灵,都不赐福去祸,祖先神对子孙后代何以这样忍心?

“德”的观念本来是与上帝的意志相连的。依照周初诰命的说法,文王明德慎罚,获得了上帝的欢喜,上帝便“受命”给文王。后代周王只继续效法文王推行德政,就能“不废在王命”(《尚书·康诰》)。现在上帝、祖先神靠不住了,德的观念自然要跟着变化,且不说统治者中那些废德乱政的行为是怎样反映了宗教道德的动摇,在那些力图“中兴”的政治家头脑中,德的观念也与周初不同了。宣王的“中兴”大臣尹吉甫说:“申伯之德,柔惠且直,揉此万邦,闻于四国。”(《大雅·崧高》)申伯这个人的道德之所以值得敬仰,是因为他柔和温顺而正直,从而能使万邦服顺。尹吉甫又说:“仲山甫之德,柔嘉维则,令仪令色,小心翼翼。古训是式,威仪是力。”(《大雅·烝民》)仲山甫这个人的道德之所以值得称颂,是因为他以柔和善作准则,讲究仪容;小心翼翼地遵从古训,并勉力自己保持威仪。别人欺软怕硬,他却“不侮矜寡,不畏强御”(同上)。从这些话可以看出,德的观念已从神意变成“古训”,德的作用从迎合神意转向迎合人心,从而减少了德的神秘性质,人们更多地把它作为“揉此万邦”(“揉,治也。”朱熹《诗集传》)的政策。

周末宗教思想动摇有深刻的历史背景。上引《诗经》篇章及其他一些晚周诗篇中说到旱灾、虫灾造成的饥荒,引起人们对天的怀疑。应该承认自然灾害严重的时候,人们发现祀奉神灵并无效果,会动摇宗教迷信观念。更应该看到,自然灾害是历史上从来就有的,它在人们观念上引出的结果却因时代条件而不同。周末宗教思想动摇的主要原因,在于社会生活内部的变化。

西周建国后,宗法制和分封制结合在一起,确立了宗法贵族的特权地位。主要生产资料被逐层分封给各级贵族占有,用来剥削奴隶和平民。但各级贵族的所有权是不完全的,周王有权随时收回封地重新分配,所谓“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小雅·北山》)就是当时土地制度的反映。在这种制度下,“田里不鬻”(《礼记·礼运》),土地不能买卖、转让,各级贵族的财产占有权依照等级关系凝固下来,束缚着私有财产的发展。但是,西周中期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出现了土地买卖和抵押的情况,《倗生簋》铭文记载,格伯以三十田作为代价,买到倗生的四匹好马。《img20鼎》铭文记载,贵族匡季的众人抢了img21的庄稼,匡季用七田和五个奴隶赔偿img22的损失。20世纪70年代出土的共王时代的几件卫器铭文记载土地买卖的内容更为具体:《卫盉》铭文记载矩伯庶人先后两次卖掉十三田,换取裘卫的玉璋、赤虎皮、鹿皮披肩和染色围裙,并将这项交易上报五伯,五伯派三有司到场,办理受田手续。《五祀卫鼎》铭文记载,邦君厉出卖五田给裘卫,得到井伯等人批准,井伯等令三有司派人勘定出卖的那块田界,达成交易。《九祀卫鼎》铭文记载:矩伯用一处名叫林img23里的地方买取了裘卫的一套服饰和车马器。西周后期,还出现了土地争讼事件。厉王时的《夨人盘》铭文记载,夨人侵夺散邑,引起纷争,到官府诉讼,裁决结果,夨人赔偿散氏土地。铭文详细记载了赔偿土地的四界,并由官吏勘定,最后订立了契约。这些史料说明,土地私有在西周中期以后发展起来,并得到官方承认,“田里不鬻”的古制已被打破。土地买卖必然引起贵族之间、贵族与平民之间财富占有的变化。在这种变化中,有些旧贵族没落了,穷困了,甚至破产了,于是发出不满的呼声。《大雅·瞻卬》“人有土田,女(汝)反有之;人有民人,女(汝)覆夺之”与铭文中大量土地买卖的具体事实正相印证。不同的只是,上述铭文作者是在交易中获得土地的人们,以冷酷的语句把自己获得土地的事实明确记载下来,《瞻卬》一诗的作者却是失去土地的贵族哀叹不平。“变风变雅”的作者大多数都是后一类人。

西周中期开始,随着国势的衰落,士阶层和平民(包括国人中的工商和公社自由民)处境也急剧恶化。昭王时南征受挫,穆王时征犬夷无功,又“欲肆其心”而“周游天下”(《左传》昭公十二年),荒废政事,出现“王道衰微”的局面。凡此都不能不加重平民的负担。到了厉王时,对淮夷累累用兵,消耗国力,王室进一步衰微。厉王为了恢复王室实力,实行违反历史潮流的“专利”政策,把贵族和公社成员在山林川泽之地开辟的私田予以取缔,重新垄断山林川泽之利。他还改变了不从公社自由民份地上收税的旧典,增加对公社自由民的剥削,这大概就是所谓“厉始革典”(《国语·周语》)的内容。这些政策直接触犯了平民利益,闹得“民不堪命”,引起舆论指责。厉王接着对舆论采取高压手段,造成“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的恐怖局面。召公看到了政治危机,劝告厉王说:“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必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他还提出“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国语·周语》)的忠告。厉王不听,继续倒行逆施,终于引起国人暴动,驱逐了厉王。宣王时的《img24img25》铭文中还提到这次“虐逐厥君厥师”的国人大暴动,担心类似的事件重演。宣王时代的所谓“中兴”并没有根本消除社会危机。在征猃狁的战争中,“南国之师”彻底溃败。接着有宣王“料民于太原”之举,说明劳动者也纷纷逃散。军溃民散,正是士和平民不堪重负的表现。许多诗篇反映的正是这种状况。周族成员从贵族到平民都对现实产生了普遍不满,于是在他们的精神世界中,对上帝祖先的信仰不能不发生动摇。当时思想虽为官府之学所独占,但随着西周社会危机的日益加深,人们逐渐突破宗教思想的束缚,用阴阳、五行观念来解释世界,思考天道与人道的关系。思想史上已开始迸发出最初的理性之光。

【注释】

[1]在中国疆域内发现的最早猿人元谋猿人的年代,一说距今163万—164万年,一说不早于73万年。参见《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