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时间:2022-08-2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知人者智,自知者明。韩非通过这个事例说明老子“自知者明”。要了解自己,认识自己,自知是做人的最起码要求。自知之明是通过多年人生风雨修炼而得到的一种素质,只有自知之明,人生才能进入可贵的境界。人不仅要学会自知,还要能做到知人。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原文】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三十三章》)

【译文】

能了解、认识别人叫做智慧,能认识、了解自己才算聪明。

【解析】

在老子看来,了解他人和了解自己都是智慧,然而了解自己比了解他人更进了一步。为什么这样说?是因为了解自己要比了解他人难,之所以说难,那是因为自己看不到自己,自己想不到自己;而要看到自己,想到自己,就需要有更大的智慧,需要有以他人为鉴的能力。

《韩非子·喻老》有这样一个故事,楚庄王想攻打越国,杜先生劝说道:“国王要攻打越国的理由是什么啊?”庄王说:“越国政治败坏,兵力弱小。”杜先生说:“我很担心,人的智慧就像眼睛,可以看见百步以外却不能看见自己的睫毛。国王您自己的兵就败给秦国、晋国了,丢失土地好几百里,这是因为兵弱;庄跷在国内成为强盗,但是我们的官吏没办法制止他,这是由于政府管理混乱。国王您的弱和乱不在越国之下,却想征伐越国,这就是智慧像眼睛啊。”楚王于是打消了想法。

由此可见了解自己的困难。所以要了解一件事情,不在于看见别人如何,而在于看见自己如何。能够自己看见本身的不足才是所谓的明智。楚庄王只看到越国朝政混乱、兵力薄弱,而看不到自己国家朝政混乱和兵力薄弱,因此想去讨伐越国。杜子认为这是不明智的,并且用眼睛只能看到外物而看不到自己为比喻,使他明白了自己的缺陷,停止了愚蠢的行动。韩非通过这个事例说明老子“自知者明”。并且下结论说:达到有智是很难的,之所以难,不是难在了解他人,而是难在了解自己。

要了解自己,认识自己,自知是做人的最起码要求。有了自知,一个人才能对自己所处的环境有一个准确的把握,才能知道自己的工作能力、学识水平、社会关系、家庭、社会背景等处在一个什么样的状况下,面对自己的现实情况,来把握自己的人生旅途,人才能得到自信,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生活才能充实。

人都喜爱听好话、奉承话,不自知的人听到好话、奉承话,信以为真,飘飘然,觉得自己真的像别人说的那样伟大,他没有考虑在这些话的背后,说这话的人的目的是什么。

齐威王的相国邹忌长得相貌堂堂,身高8尺,体格魁梧,十分漂亮。与邹忌同住一城的徐公也长得一表人才,是齐国有名的美男子。一天早晨,邹忌起床后,穿好衣服、戴好帽子,信步走到镜子面前仔细端详全身的装束和自己的模样。他觉得自己长得的确与众不同、高人一等,于是随口问妻子说:“你看,我跟城北的徐公比起来,谁更漂亮?”他的妻子走上前去,一边帮他整理衣襟,一边回答说:“您长得多漂亮啊,那徐先生怎么能跟您比呢?”邹忌心里不大相信,因为住在城北的徐公是大家公认的美男子,自己恐怕还比不上他,所以他又问他的妾,说:“我和城北徐公相比,谁漂亮些呢?”他的妾连忙说:“大人您比徐先生漂亮多了,他哪能和大人相比呢?”第二天,有位客人来访,邹忌陪他坐着聊天,想起昨天的事,就顺便又问客人说:“您看我和城北徐公相比,谁漂亮?”客人毫不犹豫地说:“徐先生比不上您,您比他漂亮多了。”邹忌如此作了三次调查,大家一致都认为他比徐公漂亮。可是邹忌是个有头脑的人,并没有就此沾沾自喜,认为自己真的比徐公漂亮。

恰巧过了一天,城北徐公到邹忌家登门拜访。邹忌第一眼就被徐公那气宇轩昂、光彩照人的形象怔住了。两人交谈的时候,邹忌不住地打量着徐公。他自觉自己长得不如徐公。为了证实这一结论,他偷偷从镜子里面看看自己,再调过头来瞧瞧徐公,结果更觉得自己长得比徐公差。晚上,邹忌躺在床上,反复地思考着这件事。既然自己长得不如徐公,为什么妻、妾和那个客人却都说自己比徐公漂亮呢?想到最后,他总算找到了问题的结论。邹忌自言自语地说:“原来这些人都是在恭维我啊!妻子说我美,是因为偏爱我;妾说我美,是因为害怕我;客人说我美,是因为有求于我。看起来,我是受了身边人的恭维赞扬而认不清真正的自我了。”

人要知道自己、了解自己,还要知道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有什么优点和缺点,自己应该走什么样的路,适合干什么等等,也就是说人要找准自己的社会角色定位。现实生活中有的人是做不到这一点的,总是在理想中生活,做人、做事好高骛远,夜郎自大。有的大学毕业后,想选一个较好的职业,这无可非议,但是你要有自知之明,你要针对自己的专业和特长而选,可是现实中有多少大学生因理想远大而在继续失业,又有多少大学生因选不对自己的专业,在现有的工作岗位不能发挥自己的特长而感到痛苦;有的在单位工作这山望着那山高,在好单位工作不知足;还有的不顾自己的现实和周围的环境,一味着追求“进步”,再上一个台阶,逢风就是雨,见缝就插针,一心一意想当官,从中施恩行贿,到头来鸡飞蛋打,不仅没有达到目的,而且还因贪污、行贿、受贿触犯了刑律。这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究其原因,就是在于对自己没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在做人做事上,不知道自己该吃什么饭,不知道自己能吃几个馒头,弄不清楚自己的优点与缺点。

只有“自知”,才可能知其该做不该做,怎么去做。只有明白自我,才能悟出做人不走弯路的道理。自知之明是通过多年人生风雨修炼而得到的一种素质,只有自知之明,人生才能进入可贵的境界。

人不仅要学会自知,还要能做到知人。无论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还是作为领导在选拔人才方面。中国古代就有“伯乐相马”的说法,唐代著名学者韩愈说“世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不有”。其意是说,人才是常有的,但是如果没有识才的明君贤臣,人才也就埋没了。春秋战国时代的诸侯王及以后历代王朝任用贤才,主要靠朋友成贤臣的推荐,也有自荐的,如“毛遂自荐”,“吴起杀妻求将”等。而鲍叔牙推荐管仲的故事最让人印象深刻。

管仲年轻的时候,有一个经常来往的朋友叫鲍叔牙。鲍叔牙很了解管仲的贤能。当时管仲家里很贫穷,常常占鲍叔牙的便宜,但是鲍叔牙毫不在意,始终对管仲很好。后来,鲍叔牙作了齐国公子小白的家臣,管仲作了公子纠的家臣。等到小白登位成为齐桓公的时候,公子纠被杀,管仲被囚禁。于是鲍叔牙就向桓公推荐管仲。管仲被任用当了齐国的宰相后,齐国大治,齐桓公称霸诸国,九次会合诸侯,辅佐周朝天下,这些成绩全靠管仲的谋略。

管仲说:“我当初不得志的时候,曾经与鲍叔牙合伙做买卖,分利润时,都是取大部分。鲍叔牙不认为我贪婪,而是知道我贫困。我曾经替鲍叔牙谋划事业,但是事业发展不顺利,我也更加穷困,鲍叔牙不认为我愚蠢,而是知道我做事的外部条件不具备。我曾经数次当官又数次被国君驱逐,鲍叔牙不认为我无德无才,而是知道我是没遇到好的君主。我曾经三次在打仗时不积极参战,鲍叔牙不认为我胆小,而是知道我挂念老母亲。公子纠败了,召忽为公子死了,我却忍受囚禁的屈辱不自杀,鲍叔牙不认为我没有羞耻之心,而是知道我不在意小节,在意的是能否平定天下。生我的人是父母,真正了解我的人是鲍叔牙啊!”鲍叔牙推荐了管仲之后,把自己官职置放在管仲之下来辅助他。后来鲍叔牙的子孙世代都在齐国做官,有封地的就达十几代,而且有很多都是著名的政治家。

就连司马迁也说:“天下人不太赞美管仲的才能,反而多半赞美鲍叔牙的‘知人’,而两人的知己之交也被后人传为佳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