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自明性的种类

自明性的种类

时间:2022-09-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知识论、观念论意义上的自明性主要是指一种理性的自明性,这种自明性首先起源于毕达哥拉斯,是毕达哥拉斯最先把一个丰富的感性世界抽象成一个数理世界,数学世界的明晰性和确定性自此而成为西方文化所追求的最高理想。休谟这种对传统的大胆反叛不仅使意识层面的知觉自明性也使潜意识层面的直觉自明性登上了哲学的大雅之堂。信仰的自明性是有前提的自明性,尽管信仰者本身否定这种前提的相对性。

第一节 自明性的种类

一、观念自明性

知识论、观念论意义上的自明性主要是指一种理性的自明性,这种自明性首先起源于毕达哥拉斯,是毕达哥拉斯最先把一个丰富的感性世界抽象成一个数理世界,数学世界的明晰性和确定性自此而成为西方文化追求的最高理想。巴门尼德随之用语言概念的确定性去规定存在,在西方语言中,“on”,“be”,“Sein”这些被翻译成汉语“存在”的东西,本来的含义都是“是”。随后苏格拉底的“概念”,柏拉图的“理念”,无不是沿着这条从思维的明晰性去定义存在的思路而发展。到了近代,笛卡尔确立了现代哲学阿基米德点“我思”,“我思”是排除了模糊不定的感性知觉的思维确定性,也是深受毕达哥拉斯数学、几何学以及巴门尼德语言概念自明性的影响,因此观念论哲学家的自明性不仅仅是一种无中介的直观,而且更是一种确定性的直观。几何学中的“两点之间的直线距离最短”,逻辑学中的“一物不可能同时既圆又方”是这种观念自明性的最好例证。这种数理观念的自明性在唯理论哲学家们看来不仅具有确定性,而且具有超越个人心理的公共性和普遍必然性,这种普遍的确定性作为一种与生俱来的天赋观念,奠基于普遍人性中的一种先验结构,就像苏格拉底可以通过对话让一字不识的牧童自己说出几何学公理一样。这种学说的本质主义和先验论特征是最容易遭人反驳的。但莱布尼茨作为潜能、禀赋的潜在的天赋观念,无论从生理遗传还是文化积淀的角度都可以得到解释。人之为人,总有区别于非人的一个边界,以此作为人与人之间、文化与文化之间对话交流的一个可能性前提,这也是先验论在哲学中尚有一席之地的理由,而最严格意义上的自明性也奠基于此。

二、知觉自明性

感性知觉的自明性应该是人类生活经验中最直接的自明性,但由于其私人性、变易性而从古代起就遭到哲人们的拒斥,古希腊自然哲学的始基寻求就是试图用一种本体的确定性去简化和规定流变经验中的大千世界。毕达哥拉斯和柏拉图都把感官知觉看成是遮蔽真理之光的混沌的介质,是人们在通往真理之途中需要排除的障碍。老子的“涤除玄鉴”,荀子的“虚壹而静”,都不约而同地在阐释同一种思想。在笛卡尔的“普遍怀疑”中,首先被排除掉的就是感性经验。但生活中最直观的东西总会在思想中得到反映。伊壁鸠鲁就明确认为:“永远要以感觉和感触做依据,因为这样你将获得最可靠的确信的根据。”[3]近代的休谟把知觉自明性提到了哲学的第一原则的至高地位,休谟的原则是,除了在心灵前所呈现的知觉外,他不认为还有什么其他确定的东西存在。知觉自明性是他衡量一切知识可靠性的标准,他否认存在人格同一性因果客观性的理由就是我们在知觉中只能经验到一些具体的知觉感受而无法经验到与这些知觉相脱离的独立的自我,同样我们只能知觉到两件事件经常相伴随地出现,而无法经验到它们之间的必然因果性的力。休谟这种对传统的大胆反叛不仅使意识层面的知觉自明性也使潜意识层面的直觉自明性登上了哲学的大雅之堂。强调感性直观和感性直觉是当代人本主义各个流派共同的特征,但问题在于直觉感受虽然直观,但它是不是自明的?瞬息万变不可言说之物,能否拥有某种明晰性?语言哲学坚持“感觉是不可言说的,可言说的只是某种规定性”而把感性心理表象研究转向确定的语言研究。康德的先验哲学区别了纯粹感性材料和受到先验时空框架统摄的知觉对象,认为后者才是明晰确定的知识对象,先验哲学的知觉自明性已经是融入了逻辑的谓述判断的自明性。

三、信仰的自明性

信仰的自明性是有前提的自明性,尽管信仰者本身否定这种前提的相对性。在安瑟伦和笛卡尔那里,上帝存在的自明性是和几何学逻辑学公理一样自明的,在西方基督教文化氛围中成长起来的人看来,人人心中都有一个至高无上的上帝观念是不证自明的。在论及异教徒心中没有这种观念时,最常见的有两种解释:一是说这种原初天赋的观念被遮蔽掉了,二是说异教徒混沌的心灵没有开悟。因此只要一旦信仰了,上帝的观念就会自明地显现出来。而这种信仰和皈依究竟是使人心返回了其本真的起点呢(这就是说有神论拥有一种自明性),还是这种信仰使人心脱离了其本真的起点(这就是说无神论具有自明性)?或者说人心干脆就没有一个所谓的本真和原初,一切都是一种文化生成和演变的过程,那么基督徒和异教徒则谁也无权指责谁,他们各自有权拥有各自文化境遇的自明性。这样一种近乎神学的讨论向我们揭示的一个问题是,究竟有没有一个原初意义上的先验自明性?还是我们仅仅出于避免文化相对主义的目的,而非要把文化生成意义上的自明性看成是一种先验自明性?如果一切都确实仅仅是文化生成意义上的相对的东西,我们就必须转换我们的起点才能达到某种原初本不是我们的自明性的另一种自明性,我们的起点随着概念的演进而不断地推移,自明性在前提和结论之间不断地转换,我们就没有理由批评奥利金的“我信仰了才理解”的命题,而当代解释学所揭示的恰恰就是一切理解都是受前提限制的和境遇性的。而哲学中总是顽强地存在一种拒绝彻底陷入文化批判和境遇相对性的倾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