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人之生,動之死地,十有三。

人之生,動之死地,十有三。

时间:2022-08-2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_老子新論人之生,動之死地,十有三。范本作“民之生生而動之死地,亦十有三”,范應元曰:《韓非》、嚴遵同古本。《韓非子·解老》嘗引及此文,就其解釋此數語以推之,韓非句讀此文作“民之生,生而動,動皆之死地,之十有三”;與前説相較,多“而動”二字。據此以觀之,《文選》注引作“人之生生之厚,動皆之死地,十有三”,“之厚”二字蓋人所誤增明矣。

人之生,動之死地,十有三。

范本作“民之生生而動之死地,亦十有三”,范應元曰:《韓非》、嚴遵同古本。

羅振玉曰:景福本“動”下有“皆”字。

劉師培曰:王本“人之生”以下脱“生而動”三字,“之死地”上脱“皆”字。老子此旨蓋言民生則思動,動則皆趨死地也。趨,往也。“民”字作“人”係避唐諱改。傅奕本與《韓非子》同,此爲古本。惟《韓非子》“十有三”上之“之”字,誼不可通。傅本作“亦”,當從之。

案:竊疑古本此文當從“而民之生生,動皆之死地,之十有三”;生生,謂民之生養也;之,猶亦也。此文“生生”二字,與下文“生生”相應。《韓非子·解老》嘗引及此文,就其解釋此數語以推之,韓非句讀此文作“民之生,生而動,動皆之死地,之十有三”;與前説相較,多“而動”二字。帛書二本皆作“而民生生僮(動)皆之死地之十有三”。老子此文“生生”若與下文相應,則帛書當句讀爲“而民生生,動皆之死地,之十有三”;若從《韓非子》之解説,則又當句讀爲“而民生,生動,皆之死地,之十有三”矣。傅本作“而民之生,生而動,動皆之死地,亦十有三”,蓋從後一句讀而來;范本作“民之生生,而動之死地,亦十有三”,則來自前一句讀;今本想爾本、河上公本、王本三系統並作“人之生,動之死地,十有三”(河上“動”下有“皆”字),蓋簡化上述二句讀也。據此以觀之,《文選》注引作“人之生生之厚,動皆之死地,十有三”,“之厚”二字蓋淺人所誤增明矣。易順鼎謂當從《文選》注,高延第並據《文選》注發爲議論(文長皆不録),失之甚矣。

二案:上述案語寫成於一九七九年春,刊佈於該年夏季《大陸雜誌》第五十九卷第一期内。晚近諸家於此文説法頗有不同,張舜徽、張松如咸謂此文當從韓非讀法,作“而民之生,生而動,動皆之死地”,此老子頂針句法也。二十五章曰:“吾強爲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近。”即其比。漢以後傳鈔者或省“而動”二字,作“而民生,動之死地”(嚴本),於是“生生”二字不得不合爲一詞;或省“而動”、“之”三字,作“而民生生,動皆之死地”(帛書本),於是原本頂針句型之踪跡不可復見矣。想爾本、河上本及王本三系統再省一“生”字,作“人之生,動之死地”(河上本猶存“皆”字),則此文面目全非,去古更遠矣。今惟傅本維持舊觀(范本缺一“皆”字),與《韓非子》引者合,彌足珍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