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分解不同潜意识之间的创造

分解不同潜意识之间的创造

时间:2022-08-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意识与潜意识个人创造是其意识活动的产物。创造性思维贯穿于意识和潜意识中。第一和第四阶段是意识活动,第二和第三阶段是无意识心理活动。彭加勒建议把潜意识的诸成分想象为某种“原子”,这些原子在脑力劳动开始之前处于不动状态之中,它们仿佛是“被沾在墙上”,那种把注意力集中到问题上去的最初的有意识的活动使这些原子产生运动。

(一)意识与潜意识

个人创造是其意识活动的产物。近代哲学、心理学等都对意识高度重视,并进行了深入研究。马克思之所以重视德国古典哲学(其奠基人是康德),就是因为它强调认识的能动方面,意识不仅反映世界,而且创造世界——对于辩证唯物主义者来说,这乃是一条原理(阿尔森.古留加,1981)。

创造性思维贯穿于意识和潜意识中。人的思维在意识状态下进行,思维过程是对概念进行加工。创造思维就是将概念进行分解、重组后产生新概念。有人形象地理解为,在这个过程中概念被分解成许多“概念细胞”,每个“概念细胞”都包含了这个概念的全部或主要信息,思维过程就是这些概念细胞相互碰撞和融合的过程,当两个或多个不同的概念细胞融合后,便会产生新概念,新概念中就包含了所融合的所有概念细胞的主要信息。这就是思维创新

但在意识状态下概念既不易分解,而且概念细胞组合方式又受到限制。因为人是社会性动物,在自己成长过程中,家庭、民族、社会的生活习惯、行为准则、道德规范、法律法规等等,在人的意识中已经形成一些固有的条条框框,有些东西不但不能去做,就连想一想都会是罪过。所以在意识状态下,思维活动受到强烈束缚,有些概念已是天经地义,根本不可能试图去改变或分解。而且概念的组合方式也受到现实观念的束缚,很难产生大的突变。

一般创造活动是意识与潜意识综合作用的结果,在意识状态下提出问题,进行酝酿,简单问题在意识状态下就可解决,但是对于重大创新,出人意料的创造,常常并不发生在意识状态下。著名数学家彭加勒(1988)在《数学创造》一文中,将科学创造过程相对地分为酝酿、潜伏、恍然大悟、完成四个阶段。第一和第四阶段是意识活动,第二和第三阶段是无意识心理活动。科学发现的中心环节原来是与不受控制的心理活动相联系。恍然大悟有时是在有意识的思维活动减弱或完全被排除的时刻开始的。

日内瓦大学曾作过调查,69个被调查的数学家中,有51个(74%)回答说,睡梦帮助他们解决了大量问题;有83%的人说他们从突然的启发和非理论思考的预感中得到帮助(于海生,2003)。最著名的例子就是化学家弗里德里克.冯.斯特拉多尼斯,发现苯环的过程,他已知道汽油是由六个碳和六个氢组成的,但是分子式是如何排列的呢?这个问题困惑了他很久,一直没有找到答案。一次他坐车去伦敦时,他的潜意识突然向他显示:一只蛇咬住自己的尾巴,形成一个环状,并且盘旋运动,像个玩具风车。他的问题就是这样在潜意识启发下解决了(约瑟夫.墨菲,2003)。

可见潜意识对于产生创造性思维具有重要作用,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在潜意识状态下,例如在梦中,或长时间研究一个问题之后,将问题搁置,不再考虑。但是,这时虽然意识并没有考虑,可是由意识层面上思考的问题转入潜意识,而潜意识则处于自由想像的活动过程。在潜意识状态下,思维不受限制,概念能完全自由分解。不同概念之间的融合可能性增加,会产生很多跨跃时空、跨跃道德、跨越民族的怪诞、离奇的组合,这种多种概念的碰撞、组合,便是创造思维产生的前提条件。彭加勒建议把潜意识的诸成分想象为某种“原子”,这些原子在脑力劳动开始之前处于不动状态之中,它们仿佛是“被沾在墙上”,那种把注意力集中到问题上去的最初的有意识的活动使这些原子产生运动。然后,只有意识才有休息的机会,对于无意识的思想过程来说,这里所说的休息只是一种似是而非的东西,而下意识的“原子”活动,在没有找到解决方法之前则是不会停止的。“我们按照我们的意志给原子一个刺激之后,原子就再也不能返回到它们那原初的不动状态中去。他们自由自在地继续跳它们的舞。”(阿尔森.古留加,1981)

弗洛伊德更是开创性地分析了潜意识的作用,为人类认识自我开辟了更为广阔的领域,因为意识和潜意识的比例是六分之一比六分之五,六分之一的意识就像是浮在水面上的冰山一角,而水下的六分之五是则是潜意识。这是一个革命性的发现,太惊人了!它说明人类并不了解自己,我们并不了解占六分之五的潜意识,这就制约了对潜意识的开发。如今的分析学家们更强调的潜意识被认为是动力潜意识(dynamic unconscious)。它有三个特征。第一,潜意识的操作过程与意识的操作过程有质的差别。意识的认知过程通常是理性的,是按逻辑规则进行的,而我们的潜意识过程常常是无逻辑的。根据精神分析理论,就潜意识的操作而言,任何事都是可能的。例如,在潜意识中相反的东西可以代表同一种东西,不同时间段的事件可以同时存在,不同的空间可以重叠,大的东西可以纳入小的空间。第二,愿望、驱力和动机。即潜意识内容中含有动机的成分。根据心理动力理论,动力潜意识的内容总要寻求得到表现,只有通过一种保护屏障才能使其远离意识。防御代表着保护屏障,它使潜意识中的内容不会进到意识中。第三,潜意识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冲突,例如两种希望间或希望与害怕间的冲突是潜意识生活的重要成分(珀文,2001)。

然而潜意识活动如不转化成意识活动,那它对创造就毫无意义。在什么状态下潜意识才闯入意识层面呢?人们常说的恍然大悟、灵感出现、顿悟等等,就是潜意识产生的组合在意识层面引起共鸣,得到意识层次的认可。可是为什么只有极少组合出现?如果仅从组合的数量来看,这个数字是巨大甚至无穷的。我们自然会想到是选择的结果,创造——就意味着抛弃那些不合适的方案进行选择,而潜意识的选择是按科学的鉴别力来进行的。对此彭加勒郑重其事地声称;“正是这种特殊的审美感,起着微妙的筛选作用,这充分地说明,缺乏这种审美感的人永远不会成为真正的创造者。”(彭加勒,1988,p383)由此可见,鉴别力或审美感的差别,导致了人与人之间创造力的不同,这一问题将在本章的后半部分详细论述。

(二)激发意识

意识和潜意识的交替作用是个人在进行创造时所必须经历的两种意识状态。我认为还存在另外一种意识状态,即激发意识,它对创造同样起重要作用。所谓激发意识,是指意识处于高度兴奋,而且不断受到外来信息刺激的状态。在此情况下,意识处于高能状态,极度兴奋,对外来信息或概念高度敏感,外来概念细胞对自身概念产生强烈冲击,加速概念分解,使不同概念细胞间充分混合,在目标导向的诱导下产生新概念,出现创造。

这是一种在平静状况下不会出现的情况。大量事实证实,很多人在激动状态下会做出平时不可想像的事情,例如过度激动失去理智,在诱惑状态下的激情犯罪,思想碰撞下的灵感闪现等等。都说明意识处于激发状态时和正常状态是不同的两种状态,会对人的行为和思维产生巨大影响。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我们来看物质在什么条件下才分解和形成。在常温条件下物质无法分解,也就不容易产生新物质。常常是在高温和高压下,一种物质会转变形成新的物质。例如碳(石墨)在2500℃和200000大气压下可以转变为金刚石。铁在常温条件下是以赤铁矿、褐铁矿磁铁矿等形式出现,把铁矿石放进高炉,加上焦炭、石灰石(助熔剂)进行冶炼,经过高温(铁的熔点为1535℃,沸点是2750℃),就可使氧化铁还原成含铁90~95%,含碳3-4.5%的生铁,以生铁为原料,再进行高温冶炼,去除杂质,使含碳量降低到0.2~1.7%就成为钢。从整个过程来看,高温使物质溶解,甚至分解成其基本的物质结构,这时如给予不同的条件,如高压,就可能形成另外一种物质。据研究,黄金的形成过程就是由两颗恒星相碰撞,产生几十亿度高温而产生的。

然而通常我们不把意识当成物质,把意识当成是和物质相对立的东西来看待,是看不见,摸不着,来无影,去无踪,只存在于人们的脑海中。可实际上意识是人体复杂系统的产物,是物质的不同形态,它通过引起人的不同行为而表达出来,它同样遵循物质分解和形成的基本规律。意识是人体复杂系统在适应环境过程中,大脑对环境的综合反映,有什么样环境,就会产生什么样意识,环境变化必然导致意识改变。在意识形成过程中,同样体现着能量的作用,是长期的行为,即能量投入,才会形成固定思维模式和特有意识。

为什么我们不可能直接从人脑的解剖结构中找出这种意识差别的答案呢?这是因为人脑是一个复杂系统,其基本构成为神经细胞或神经元。重约1350克的现代人的脑,所拥有的神经元数目约为1000亿,即在1011这个数量级(正负10倍)。这大致相当于我们银河系的星星数。每个神经元的形态均各不相同,但大都有相同的结构特征。一个典型的神经元有一个直径5—100微米的细胞体,以及由胞体发出的神经纤维(即轴突)和一些纤维的分枝丛(即树突)。通常,一个神经元有多达几百个甚至几千个突触联系。换言之,一个神经元一般可接收几百个甚至几千个神经元传来的信息,同时也把信息传送给另外几百个甚至几千个神经元。因此,人脑的全部突触数目多达1015数量级。而且,突触的连接型式也很复杂,一般是在一个神经元的轴突和另一个神经元的树突间形成突触,但也有的是轴突与轴突间、树突与树突间,以及轴突与细胞体间形成突触。这样,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便形成了极其错综复杂的网络联结。(傅世侠,1983,第393页)

当由于环境变化而产生意识变化时,是整个系统产生变化,是综合的变化,这其中可能有结构的变化,也可能只是组合方式的变化,甚至于会出现新的涌现特征。因此,系统变化不可能在解剖结构上找到一一对应部位。对此,Gazzaniga(2002)指出人脑是由许多特化部分集合起来的超复杂系统,它的每个组成部分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以利于物种在各种生态环境中增强繁衍后代的成功率。所以脑的进化功能是明显地适应性调节的结果,其基础在于处理环境和机体内部的信息。对机体来说脑的功能意义并不在于力学的、代谢的或化学的效应,而主要是起信息加工、计算和调节功能。正因为脑的功能主要是信息加工,对它的功能结构也只能用表达信息功能的语言,即认识术语,而不能用细胞学解剖的或化学的术语加以表达。这就如同一个朝代的没落,不是由一个人、一件事引起的一样,它是一个综合作用结果。所以,意识是人脑复杂系统的综合表现形式,是物质的,其外在表现就是人的行为方式。所以,要改变原有意识,产生新的意识,同样需要能量。

在常态情况下,人的意识不容易改变。可是,当处于极度兴奋状态,能量高度集中,人脑复杂系统处于极度不稳定状态,概念就可能产生分化,如果再有外来的、新的概念细胞进行撞击,原有概念细胞就会分化,并重新融合,形成新的概念,新想法、新思想也就随之产生。头脑风暴就是激发意识用于团队创造的最好例证。

感动是人的一种状态,在此状态下,大脑同样处于能量高度集中的激发意识,也很容易做出在平常状态下不可想象的事情。例如社会募捐活动常常就是要营造一种令人感动的氛围,人一感动,原有的意识就松动了,就可能会大方地捐出很多钱,可是,有人在回家后,意识回到正常状态后,也许会后悔当时的举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