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创新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智慧

创新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智慧

时间:2022-08-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知识经济时代是智能开发、智慧勃发的时代,市场经济时代是创新进取、智慧竞争的时代,自主择业时代是优胜劣汰、智慧谋生的时代。8岁小孩的“如意瓜果”——兴趣可以激发潜能小陈陈只有8岁,上小学三年级。有一天,小陈陈吃完西瓜,问父亲,西瓜是怎么长出来的。父亲只是简单地介绍了西瓜生长的有关知识,但好奇的小陈陈却行动起来了。

知识经济时代是智能开发、智慧勃发的时代,市场经济时代是创新进取、智慧竞争的时代,自主择业时代是优胜劣汰、智慧谋生的时代。时代的潮流不可阻遏,消极悲观、自甘人后没有前途;重要的是再造一个聪明脑袋,营造一个智慧人生,以积极的态度在竞争中搏击前进。

一、一个常见而又神秘的问题:智慧是什么?

智慧是一种分析判断、发明创造的能力,是敏锐机智、灵活精明的反映,也是充满活力、最为宝贵的财富。知识经济时代是智慧升值的时代。

一个人没有金钱,并不可怕;没有地位,并不可悲;而不善思维,缺乏智慧,才是人生最大的缺憾。

那么,怎样才能拥有智慧,并使自己聪明伶俐、高人一筹呢?也许很多人会认为自己天生比别人笨,没有过人的天赋。其实,并不是那么回事。实际上,智慧也是平凡的,聪明并不神秘,只要大家开动思想机器,智慧和聪明就会像山中泉源,绵绵不绝。

下面,奉上几则小故事,以验证平凡之中的创造性。

一米地毯一角多

——脑瓜聪灵生意活

一位顾客进了地毯商店,店老板热情地接待了他。顾客看上了一款地毯,问:“这种地毯什么价?”答:“每平方米24元8角。”顾客啧啧几声,走了。无疑,他是觉得价格高了。店老板的一位朋友在旁观察,批评说:“你的待客办法太陈旧了,应该换一种方法。”

老板急问其详。这位朋友以营业员的口吻说:“先生,这地毯不贵。让您的卧室铺上地毯,一角多钱就够了。”见“顾客”不解,“营业员”解释道:“除去床与橱,卧室地毯不过10平方米,248元;地毯寿命为5年,计1800多天,每天不就是一角多钱吗?一支香烟钱都不到。”老板一拍大腿,高兴地说:“高!你这一招一定灵。”果然,就换一句话,商店就顾客盈门了。

在这则故事中,老板传统守旧,实话实说,只知商品价格,不知顾客心理。

他的朋友则机智灵活,善于创新,避开总价报日价,切中顾客心理。

比较而言,价格和目的并没有任何变化,只不过换了种思维方法:老板恪守商人习惯,只会算经济账;朋友却具有创新意识,善于从顾客心理入手,切中要害。这两种报价方法所报数额表面上差距很大,但给消费者造成的心理感觉却大不相同,两者的市场效果自然也有了天壤之别。

奶牛上战场

——智慧闯难关

苏联卫国战争中,苏军派遣一个小分队去炸掉一座德军严密防守的桥梁。但是,对面德军严密封锁,炸桥任务一直无法完成。后来,一个苏军士兵发现附近有一座奶牛场,里面有数十头奶牛。他知道,红色能激怒牛的大脑神经,便悄悄钻进奶牛场,放出牛群,在领头牛的角上扎上一面红旗,然后诱使领头奶牛冲向大桥,于是,其他奶牛随之一哄而出,集体冲向大桥。德军看到牛群奔来,先是愕然,后是追赶,人追牛窜,乱成一团。苏军便乘机冲上大桥,安放炸药,炸毁大桥。

在这则故事里,苏军之所以能利用奶牛,打破困境,主要是因为:其一,苏军士兵有知识:红色能激怒牛的大脑神经;其二,有胆识:激怒奶牛使之充当战场上的特别“突击队”;其三,善思维:通过搅乱战局,乱中取胜。苏军士兵的举动看似寻常,实则是一个很难得的创新。

也许有人要问:“我是凡夫俗子,也能创新吗?”许多人缺乏创新的自信之心。其实,大可不必自惭形秽,更不要自我贬低,创新很可贵,创新又很寻常。任何人,只要具备正常思维能力,都能创新,实际上也都在不断地创新。例如:

过去买水果咬着吃、削着吃,现在绞成糊吃、榨成汁吃、与蔬菜汁混合着吃,这不是创新是什么?

看看女士们的发式,前天梳小辫子,昨天变成大波浪,今天则盘成一座“宝塔”。她们自我设计,自我装扮,一天一个样,天天都变样。这不是创新是什么?

可见,创新人人都会,创新天天都有,只要我们相信自己的能力,开发自己的潜能,就一定能靠自己的智慧改变自己的命运。

怎样才能激发出创新的潜能呢?下面的故事将会给我们一个很好的答案。

一位农民推车的故事

——潜能未必在你的意识之中

一位农民拉着沉甸甸的板车来到山脚下,眼望那长长的土坡,本来就疲惫的身躯一下子瘫软下来。坡高坡陡,靠自己一人肯定上不去了。农民畏而却步,又焦急又无奈。

幸好来了一位热心的过路人,主动说:“上吧,我来帮你。”得到这一难得的帮助,农民来劲了,热血涌,心力足,咬紧牙,奋力登。“咳哟,咳哟!加油,加油!”热心人吃力而有节奏的号子声、加油声激励着农民,没花多少时间,车子上了坡顶。

农民歇下脚,非常感激那位热心人。热心人却说:“别谢我,要谢你自己。我这两天腰扭了,用不上劲,只是给你加油而已。”

农民明白了:原来,是自己瞧不起自己。

朋友,这就是潜能。潜能是人们身上固有的、尚未被自己所认识与发掘的内在能力与能量。每个人身上都有这股劲,可能还藏得很深,但只要我们努力,就一定能将它发掘出来。

科学发现,人的大部分能力都处于休眠状态,未能得到开发与利用;所谓的“伟人”与“常人”,其实在智商与能力上并没有太大的差别,唯一的区别在于开发的程度不同。

一般说来,伟人都高度自信,他们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自己的潜能,能勇于开发自己,敢于表现自己,从而大大激发了潜能,这是他们成功的主要原因。常人则总以为自己能力不大,潜力有限,缺乏能耐,高的目标不敢想,许多事情不敢做,从而自己限制自己,自己约束自己,迈不开前进的步伐。

所以说,对于常人而言,潜能不是有与无、大与小的问题,而是怎样得到有效的开发与调动的问题。

二、寻找钥匙:怎样才能开发自己的潜能?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开发自己的潜能呢?其实,开发潜能的途径很多,下面列举最主要的几种:

1. 好奇激荡潜能

西方谚语说:“好奇是研究之父,成功之母。”的确,好奇使人对事、对人感兴趣,有了兴趣就会去质疑,去探究,去刨根究底。有了好奇心,人的注意力会高度集中,一切知识储备与经验积累会都迅速汇聚,使思维细胞空前活跃,潜能往往就在这里释放,使人发挥出极大的创新性。下面我们看一个例子。

8岁小孩的“如意瓜果”

——兴趣可以激发潜能

小陈陈只有8岁,上小学三年级。

有一天,小陈陈吃完西瓜,问父亲,西瓜是怎么长出来的。父亲说,只要将你吐出来的西瓜籽种到地里,过不了多久,就会长出西瓜苗,结出西瓜来。父亲只是简单地介绍了西瓜生长的有关知识,但好奇的小陈陈却行动起来了。

小陈陈按照父亲的介绍,将西瓜种子种了下去。不久,西瓜长苗、开花、挂小果了,小陈陈很高兴。谁知,一天早晨,小陈陈发现拇指大的小西瓜被老鼠吃掉两个,心里难过极了。小陈陈向父亲讨教办法,父亲让小陈陈自己思考。小陈陈想,得想个办法将小西瓜保护起来。他找来玻璃瓶、易拉罐、塑料盒,将小西瓜一一套起来,让老鼠吃不到。

几天时间过去了,日渐长大的小西瓜让瓶颈给卡住,出不来了。小陈陈想,再过几天,看看小西瓜成长的力气有多大,能不能将玻璃瓶胀破。却也怪了,一个星期过去了,小西瓜没胀破瓶子,倒顺着瓶子的边缘长,变成圆柱体西瓜。真好玩,真好玩,小陈陈高兴极了。继而又想,如果给个四方形、小葫芦,能不能长个四方形、葫芦形西瓜?西瓜能不能长成猪八戒、孙悟空?西瓜的形状可以人为控制,其他瓜果能不能呢?

好奇心促使小陈陈提出一大串问题,思考一大串问题。在思考中,他做了一大串试验,得到很多收获。越思考越有兴趣,越思考越有所得,越思考思路越广。在父亲的帮助下,小陈陈提出了“克隆瓜果模”的创意,并向国家申请了专利。

读者朋友,这个创意多好,价值多高,前景多广阔呀!可它一点也不神秘,完全是好奇心引发出来的。试想,一个8岁的小孩何曾想到要创造发明?又何曾想到要开发潜能?但好奇心促使他释放能量,探索新奇事物。因此,学习创新思维,不妨多一点童心,多一点好奇心。

2. 矛盾逼出潜能

有问题,有困难,有矛盾,就下决心正视它,想办法克服它,用智慧解决它,千万别畏惧,千万别逃避,千万别等待。只要坚定攻关决心,内在潜力就会得到充分调动,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会获得前所未有的成功。

在前文列举的“炸桥”的故事中,“士兵”是个有心人,面对炸桥难题,他没有埋怨客观条件,而是积极思维,跳出“军人”“武器”“阵地”等战争因素的框框,努力打开知识仓库的大门,敏锐地到外部去寻找炸桥条件。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终于发现亮点,展开想象,形成创意,解决了一大难题。我们知道,没有炸桥难题,不敢正视难题,也就没有士兵的“奶牛”智慧。

3. 困难激发潜能

有困难,就有矛盾。在困难时刻,人们往往会斗志昂扬,思维活跃。只要不畏惧艰难,集中精力去解剖矛盾,战胜困难,往往就能“逼出”创新思维。下面的故事可以说明矛盾和困难对潜能的激发效果。

请看——

生孩子生出一个专利企业家

——矛盾可以逼出潜能

小晏生下一个男孩。全家快乐之余,麻烦也一个接一个来了。

不知为什么,刚生下的孩子老是哭,四处求医也不见效果。年轻的母亲仔细观察揣摩,终于把原因找到了,原来是孩子护脐的绷带绑得太紧。这绷带不好用,绑紧了会痛,绑松了会丢。殷殷的爱子之心,促使她积极想办法解决矛盾。第二天,小晏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通过想象与创新,动手设计缝制了一条使用简便、富有弹性、不易滑落的脐带。给儿子戴上后,孩子不哭了。小晏又缝制几条,送给小姐妹们,反映不错,受到她们的欢迎。后来,小晏干脆缝制一批,送到市场,结果大受好评,十分畅销。

后来,小晏发现:孩子睡觉,总爱蹬被子,受风凉;改用睡袋,又发现不论气温高低,都用一个睡袋,温度不便调节;因为睡袋一端密闭,不通风透气,闷热难受。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小晏又动起脑筋:被子既要不被蹬掉,又要能调节温度,还要通风透气——经过多次试验,“双层睡袋”诞生了。正是育儿的难处逼出一个个创意。这些创意产品深受社会欢迎,于是,小晏一一申请专利,并果断辞去公职,创办了“婴儿用品厂”。

其后,为解决婴幼儿尿湿裤子问题,她发明了“四脚棉裤”;为解决母亲喂奶的尴尬,她发明了“喂奶文胸”……她坚持走“专利建厂、专利立厂、专利护厂”之路,很快就拥有16项发明专利,开发了8大系列200多个规格品种的婴幼儿用品,事业红红火火,成为一名名副其实的专利企业家。

朋友们,在日常的工作、学习、生活中,谁能不遇上困难,哪一天又没有困难呢?如果我们都能像小晏那样,将困难作为思维起点,将战胜困难作为努力方向,深入研讨,悉心思考,就一定能很好地开发自己的内在潜力。

4. 目标催发潜能

接受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定下高水准目标,勇于与高手能人竞争对比,也是开发潜能的重要手段。

道理很简单:任务艰巨,就得想方设法寻找出路,积极发掘内在因素;目标远大,不走捷径不行,不搞创新不行;与能人竞争,就得比他人更加精明,更加高超。因此,“目标”引人前行,最能发掘潜能。

请看——

一样的果实,不一样的结果

——目标可以催发潜能

张家、李家、王家同住一个村,地处大都市郊外30多公里。三家都承包了大片山坡地,都种上桔树。近些年,市场上水果丰富,品种繁多,质量提高,人们的胃口也高贵了——桔子在人们心目中已成为低档货。因此,桔树虽然年年丰收,但价格上不去,销路不顺畅,丰收不增收,三家人都很苦恼。

这一年,又到了桔子收成季节。

张家早早就组织劳动力上山采摘,希望抢先一步,以新招人,争取一个较好的价格。可是,市场反映平平,因为果实成色不够,色泽不鲜,号召力不强。扣除各种费用,张家所得寥寥可数。

李家吸取张家的教训,不走历年所走的道路。他们根据城市人喜欢周末郊游这一新特点,想出一个新的主意:在山下交通路口,树立一块路牌:“上树吃果鲜,比在家吃甜;让您吃个饱,只要8元钱。”结果,周末一到,果园热闹了。李家省工省力,又省去许多费用,收入颇丰。

王家即将面临一对双胞胎一起上大学的经济压力,可以指望的也就是这片果园。他们想,无论如何得卖一个好价钱。因此,果实迟迟没有采摘,直到快春节了,还是满树鲜果。还是两位高中生聪明,他们想,时值新春佳节,家家求吉利,大桔(吉,谐音)大利,这里大有文章可做。于是,他们想出了一个创意:选择相邻的四株大桔树,将果实采光,将树冠整理平整,然后以绿油油的树冠为“纸”,以刚采摘下来的黄澄澄的桔子为“墨”,“写”成“新年大吉”四个大字——用细铁丝将还新鲜着的桔子按字形固定在桔树上。结果,绿叶金字,煞是好看;人在树下一站,显得风光满面。于是,他们拍下照片,刊登广告:“桔树之上吃大桔,桔树之下照大桔,一家一户一百元,祝您新年大吉利。”结果,从大年初一开始,春风春光每天都送来一拨又一拨城里人,也送来一叠又一叠钞票。城里人又吃桔子又照“桔像”,乐了;王家人边待客人边数钞票,笑了。

这个例子中,王家迫于需要,制定远大目标,办法比张家、李家高一大截。

张家只有寻常的经济眼光,只知使用常规的经济手段,因而桔园的收入没有达到预期的结果。

李家颇为聪明,他们由物而人,不仅为消费者提供丰收桔子,也为消费者提供了一种乐趣,提供一种休闲方式,因而很受欢迎,所得回报自然也就比较丰厚。

王家的思维很有特色:一是善于利用时间背景,借助春节这一特定时期,捕捉到最佳商机;二是充分关注人们的心理追求,从满足消费者的精神需要的角度,吸引了广泛的注意力;三是轻形重神,在宣传上淡化桔子本身的物质功能,突出“桔”与“吉”的谐音关系,强化号召力。因此,三家之中,王家创意最佳,效益最好也就很自然了。不过,读者应该注意到,王家的优质创意与他们自己制定的远大目标是有很大关系的,如果不是有很高的企求,也许就依惯例采摘出售了,不会做更多的思考与构想。由此可以看出“目标”对创新思维的促进作用。

许多人、许多企业有一个共同的苦恼:好容易想出一个好主意、好办法、好点子,可没过多久,就让人家偷走了:模仿的、克隆的、假冒的,无所不用其极。纵然是专利保护,也难得安宁,打假更是辛苦。

为此,我们应该认识到,在生意场上,法律保护是必要的,也是明智的;但要长期保密,永远独有,也是不可能的。最可靠的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创新思维永远快人一步,智慧永远高人一筹。虽然别人可以偷走你现在的成果,却永远偷不走你的智慧。因此,我们要永远训练创新思维,永远拥有独到的智慧,最终将创新变成自己的日常习惯,使自己永远立于竞争的潮头。

下面,我们看看智者是怎么让自己保持永远的竞争力的。

智慧之士永远拥有制高点

——创新助人永站高峰

从前,西部有一个缺水的边远小镇,居民要到2.5公里外的地方去挑水吃。在这里,吃水是人们生活中的一大难事,缺乏劳动力的人家就更困难了。

困难就是商机。脑瓜灵活的村民甲看到其中的生意。他挑起水桶,以挑水、卖水为业,每担水卖得2角钱。虽然辛苦点,还算是一条不错的路子。村民乙看了,觉得不能让他一家独占市场,也走上挑水、卖水之路,并且将两个儿子也动员进来,很快占据了市场的大头。甲想,你家劳动力强,不如我的脑袋瓜好。于是他略加思索,以柔克刚,买来了20副水桶,请了20个闲散劳动力,由他们挑水,自己坐镇卖水,每担水抽成5分钱。这样,既省了力气,又多赚了钱。可时间一长,这些闲散劳动力熟悉了门道,不再愿意被抽成,纷纷单干去了。于是,甲一下子成了光杆司令,且竞争更激烈了。

但聪明人是难不住的。甲请人做了两个大水柜车,并租来两头牛,用牛拉车运水,每次40担,效率提高了,成本却降低了,因此赚头更大了。这让其他人看得直眼红。

人们很快看到了“规模经营”的优势,于是纷纷联合起来,或用牛拉车,或用马拉车,参与到竞争中。

然而,正当竞争日趋激烈时,人们突然发现,自己的水竟然卖不出去了——原来,甲买来水管,安装了管道,让水从水源直接流到村子里,自己只要坐在家里卖水就行了,且价格大幅度下降,一下子垄断了市场。

朋友,社会就是这样,善于动脑筋的人走在前头,其他人则在后面跟着走。如果大家能够在竞争中共同前进,社会也就进步了。

或许有人要说,到此为止了吧,还有什么路子可走吗?我们说:有!

“史前冰”换来“黄金屋”

哈洛克在纽约开了一家小食店,因为竞争激烈,生意并不理想。哈洛克想,在激烈的竞争夹缝中赚一口饭吃,真是太辛苦了。得想一个好办法,否则,日子会越来越艰难。他想呀想,水犹如空气,是人天天不可或缺的东西,如果能从中找到出路,生意就大了。可是,在经济发达的美国,水早就是商品了,多少家大公司在水的生意上竞争得你死我活。对,找偏门——找一种十分珍贵的水,就会有发不完的财。

有了,高山积雪不是很独特吗?不,高山到处有,积雪年年下,算不上不珍贵。北极的冰最珍贵了——那是10万年前在没有任何污染的自然条件下结成的,质地极为纯正——大批富得流油的美国人不就喜欢神奇吗?对,卖北极冰。

主意打定后,哈洛克马上飞往丹麦,立即与丹麦政府签订了独家优惠进口大批北极冰的协议。

回到美国后,哈洛克打出一则新奇的广告:出售纯正北极冰——奇妙无比的“史前冰饮料”。

神奇的东西卖神奇的价格,除了运费之外几乎不要任何成本的北极冰每公斤售价竟达20美元,只能冰镇50杯饮料。可是,广大消费者还是纷至沓来,都想亲口一尝“史前冰饮料”的味道,食品店生意立刻十分兴隆。

“史前冰”满足了美国人的好奇心态。更奇妙的是,“史前冰”在溶化时会发出“啪啪”响声,在阳光下显得非常美丽,极受消费者欢迎,而且只有把它放在自然水或威士忌里饮用时,才能真正品尝出这种史前冰块的纯正味道。

很快,哈洛克在纽约、华盛顿、洛杉矶等地拥有8家“史前冰吧”——各地都有他的黄金屋。

瞧!水比油还贵,哈洛克能不发财吗?为什么静静躺了10万年的“史前冰”一朝成为美国人的最爱?为什么不值一文的“史前冰”一朝成为美国市场的高价品?为什么千百年不能进入人类思维领域的“史前冰”偏偏成为哈洛克的财源?这一切都源于哈洛克的创新思维。习惯于水龙头取水、井中吸水、河边挑水的人们,可曾想过让北极的“史前冰”变成商品?财是该他发的,谁让他脑子更好使呢?谁让他更善于创新呢?“史前冰”的创新,使哈洛克的一生靓丽了起来。

三、回到正题:什么是创新思维?

究竟什么是创新思维?请看下面这则小故事:

一群老人与一个小孩的较量

——思想僵化难创新

三国时期,有人送给曹操一只山鸡。山鸡身材挺拔,羽毛丰满,色彩艳丽,很是神气。曹操高兴之余,下令了:“大臣们都来逗弄山鸡,引它起舞,看看谁有这个本事。”臣子们有的手舞足蹈,撩拨山鸡;有的拿来美食,吸引山鸡;有的伸长脖子学鸡叫,想逗引山鸡反应……尽管大臣们无所不尽其能,可是,山鸡一点都不配合,一动也不动,叫人大失所望。

一个凑热闹的小孩见了,搬来一面大镜子,立在山鸡跟前。山鸡面向镜子,以为来了伙伴,高兴极了,咕咕直叫,翩翩起舞,越舞越来劲。

曹操笑了。

读者朋友,大臣可笑,小孩可爱,您也这样看吗?

在这则故事中,大臣们为争宠邀胜,竞相“逗弄山鸡”,但老胳膊老腿的,动作一定不潇洒,表情也会怪怪的。他们只知机械遵从命令,只知百般表现自己,却丝毫不想想山鸡的个性特征,不想想如何投其所好,所以,尽管丑态百出,也难讨山鸡欢心,徒劳而无功。

小孩子则脑瓜灵活,眼见大臣们黔驴技穷,他动起了脑筋——正像自己喜欢与小伙伴玩一样,山鸡也一定喜欢自己的伙伴;一时难以再找一只山鸡,就拿镜子来,让山鸡“一分为二”,自己跟自己玩。果然,山鸡舞起来了。

其实,之所以有此差别,就在于大臣与小孩的思维意识不同。大臣守旧,小孩创新。大臣们心中只有曹操的旨意,只知依照旨意亲自“逗弄”山鸡,却不敢越雷池一步;小孩子心中没有“旨意”的影子,只想逗山鸡快乐,看山鸡起舞,于是,灵活的脑袋拐了个弯,就找到了最佳道具——镜子。

因此,我们说,创新思维与常规性思维相对。创新思维是指以新颖独创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如同故事中的大臣和孩子一样,现实生活中,人们的创新思维也很不相同。

有的人习惯于遵循老传统,恪守老经验,宁愿平平淡淡做事,安安稳稳生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从事别人为他们安排的重复性劳动。他们的生活毫无波澜,更乏创造。这种人思想守旧,循规蹈矩,凡事小心翼翼,中规中矩,虽然办事稳妥,但一般不会有多大出息。

有的人一身“反骨”,你拿苹果直着切,我偏横着切,看看究竟有啥不同;你说“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我却偏不听你的,自己闯闯看。这种人不愿死守传统,不愿盲从他人,凡事喜欢自己动脑筋,喜欢有自己的独立见解。他们思想开放,不拘小节,兴趣很多,好奇心重,喜欢标新立异,最爱别出心裁。这种人脑瓜活,办法多,最能创造好成绩。

我们希望读者能多做后面那种人,努力在生活和工作中开创新局面。因为拥有创新思维才会有创新实践。

请看——

狐狸与大雁

——创新思维出创意

一只大雁和一只狐狸都落入猎人设下的陷阱。它们各自都在思考如何逃脱猎人的“魔掌”,各有各的想法。

猎人来了。

走遍大江南北、见多识广的大雁知道,既然成为猎物,求饶是没用的,于是快速躺在地上装死。猎人以为大雁是被狐狸咬死的,抓了出来,扔在地上。

狐狸想,民间有“不打笑脸人”一说,于是嬉笑着说:“大哥,咱们是好兄弟,您就饶了我吧。不像大雁,老是糟蹋您的庄稼,我帮您惩罚它。”

猎人根本不予理睬,心想:狡猾的东西,我才不会上你的当!便一棍子打死了狐狸。待猎人回头找大雁时,大雁早已飞走了。

我们看到,在这则故事中,狐狸虽然狡猾,毕竟目光短浅,思想陈旧,缺乏创新思维,只知沿用老办法,终于难逃一死。大雁通过分析猎人的心理,认识到了自己与狐狸的强弱关系,于是力求创新,采用“欺诈”办法,诱导猎人犯错误,最终逃过一劫。

虽然上面的例子说的是动物,但是,人也是如此。时代在发展,仅靠小聪明,死守老一套,已经适应不了社会的要求。在如今的社会,只有大胆创新,勇于挑战社会和挑战自我的人才能成为时代的先行者。

实际上,培养创新思维也是快速增长才干的最佳方式。曾经,有位外籍教师对中外学生的思维特点作了比较:

中外学生的不同表现

——创新思维长才干

发给学生一件先进的科学仪器,中国学生与外国学生的表现是不同的。中国学生的想法一般是细心保管它,好好使用它。外国学生的第一想法则是:这仪器有什么不合理的地方?我该如何改进它、完善它?此后,中国学生的行动是细心安放、小心擦拭,按部就班地使用;外国学生则大胆拆卸、仔细琢磨、挑剔缺陷,试图拿出改进方案。所以,外国学生往往敢于提出新的见解,能够拿出新的见解;中国学生则需要经过一个阶段的学习与适应,才能冲破保守的思维与思想。

这个例子并不能说明中外两国学生存在天赋的差别,也不表现两者创造力的高下,但却能说明,各自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形成了不同的思维意识。西方国家崇尚创新,鼓励创新,年轻人在成长过程中接受了各种各样的创新教育,因此,他们养成了多问几个“为什么”的习惯。再加上在发达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生活迫使人们对周围事物随时准备加以改进、更新与创造,以求永远领先而不被淘汰。而我国社会创新气氛还不够浓厚,各界人士创新意识尚不强烈,年轻人也没能得到系统的创新思维训练;加上我国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人们长期缺乏竞争压力,生活过于稳定,因而我国青年长于适应而疏于创新也就不足为奇了。

但是无论是对于个人成长,还是对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培养创新思维意义都十分重大。因为,一旦有了创新思维,人们便不会消极地接受现实,也不会被动地服从现实,而会以挑剔的目光审视现实,以审慎的态度改变现实。通过审视、变革,再审视、再变革……就推动了事物的发展。

有了创新思维,人们不盲从权威,不死守旧习惯或拘泥老经验,而能无所畏惧,横冲直撞,敢想敢说,无遮无拦。由此,就会形成创新、前进,再创新、再前进……,从而推动社会和历史的进步。

因此,为了民族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们应积极培养、训练创新,并形成创新的习惯,这样,于国于家于己都是大有好处的。

四、走进右脑闪光的时代:开发“创新脑”

1. 明确开发右脑的生理学依据

美国神经生理学家斯佩里,通过对裂脑人的大量实验,发现大脑两侧半球在功能上显著不同,因此荣获198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在学术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斯佩里发现:大脑左半球偏重于语言、概念、数字、分析、逻辑推理等功能;大脑右半球偏重音乐、绘画、空间几何、想象和综合等功能;正常人的心理活动是左右脑“分工合作”的结果。

习惯上,大脑左半球被称之为“优势半球”,也叫作“知识脑”。斯佩里的发现,让右脑有了一个称呼,即“创新脑”,如图2-1所示。

图2-1 左右脑功能的差异

人的左脑支配右半身的神经和器官,是理解语言的中枢,主要完成语言、分析、逻辑、代数的思考、认识和行为。也就是说,左脑进行的是有条不紊的条理化思维,即逻辑思维。与此不同,右脑支配左半身的神经和器官,负责可视的、综合的、几何的、绘画的思考行为。大脑两半球既有分工,又相辅相成,共同处理好人的思维。那么,怎样合理用脑,优化大脑功能呢?

想一想你一天做了哪些事情?哪些事情做得最多?“创新脑”使用了没有?显然,同学们一天做得最多的事情是:听老师讲课,听、看、写、算,语言、文字、分析推理、逻辑判断,这些主要是理性思维,“知识脑”处于高负荷的状态,可真够累的。如果右脑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大脑两个半球的使用严重不平衡,那么,你可能就是“单一脑半球使用者”。这会引起什么样的后果呢?

“创新脑”经常不使用,久而久之也会“退废”,从这个角度来说,你将会成为毫无创新力的人。但人的大脑两半球虽有分工,各有侧重,但是二者是相互协作,相辅相成的。大脑左半球的理性思维会促进大脑右半球非理性思维的发展,在学术上有成就的人,在艺术上也必然有创新。学校也开设了类似音乐课、美术课、体育课、实验课、活动课和劳技课等课程,都有助于右脑的开发。然而,这些课是否引起同学们的足够重视?如果上述的这些没有引起你足够的重视,那么你就会失去一个开发右脑的机会。

2. 测一测:你是右脑还是左脑型人?

1)对于化妆和发型,你会:

A. 尝试各种造型

B. 有时会试着改变

C. 几乎从不改变

2)如果急需决断的时候,你会:

A. 凭直觉决定

B. 小事当机立断,大事认真思考

C. 左思右想,难以决断

3)正在制订旅行计划,你会:

A. 渴望冒险,不怕危险

B. 一般不会冒险,但也会根据其他人的意见,做适当改变

C. 曾经经历过失败,要慎重制订计划

4)阅读传记文学时,你会:

A.“写得都是真的吗?”心存疑问

B. 都能接受书中的内容,偶尔有疑问

C. 不抱任何猜疑

5)有一位被别人提醒要注意的人物,你会:

A. 没有先入为主的观念,接触后再判断

B. 稍有戒备之心

C. 表面正常,内心却非常戒备

6)查阅说明书时,你会:

A. 只看必要的地方

B. 从头到尾通读一遍

C. 从第一页开始仔细阅读

7)看电影时,你会:

A. 坐右边 B. 坐左边

8)学生时代,你擅长:

A. 几何 B. 代数

9)看展览时,你会:

A. 依照喜好,喜欢的才看

B. 依次看

10)从事热衷的活动时,你会忘记工作吗?

A. 是 B. 否

===================================================================

测试结果

前6题,选A得5分,选B得3分,选C得1分,后4题,选A得3分,选B得1分。

答案

在30分以上:右脑型。恭喜你了,由于当今社会左脑型人已经越来越多,所以也更凸显出充满想象力、勇于尝试的右脑型人的可贵。

在29分以下:左脑型。你是多数人中的一个,所以,现在开始训练使用右脑!

既然知道用右脑思考有那么多好处,那你还等什么!

3. 现在开始训练右脑!

1)爱听音乐吗?那么,从今天起,换上专家推荐的对右脑开发有帮助的音乐目录:

《花之歌》(门德尔松)

《小提琴协奏曲》(门德尔松)

《巴洛克音乐集锦》

《皮尔金组曲——清晨》(葛里格)

《月光曲》(德彪西)

《梦幻曲》(舒曼)

《G弦之歌》(巴赫)

《蓝色多瑙河》(约翰·施特劳斯)

2)起床了,别急匆匆喝了咖啡就去上班,喝咖啡时,停一停,感觉一下:今天的咖啡味道怎么样?闻一闻:比昨天那杯香吗?

3)上班时,别老闷头忙工作,观察一下老板和同事的脸色,看看谁心情不佳,或者焦虑不安。绝对对处理办公室里复杂的人际关系有帮助。

4)下班时,别再走那条千篇一律的老路了,换条道,看看不同的风景,或者换种新的交通工具。

5)有时间就去做运动。滑旱冰、打保龄球、游泳都是锻炼右脑的良好途径。

6)准备一张纸条,上面用彩色笔写上红、黄、蓝、绿、青、紫等字,快速说出这些字的颜色,而不是阅读字迹本身。

7)躺在床上,别急着睡觉,看看科幻小说,发发白日梦,没准自己也能编出《哈里·波特》第8部。

8)有时间去淘吧,动手玩玩泥巴,DIY几样心仪的小东西;或者像小时候那样,做做折纸游戏,折叠一些纸鹤、幸运星、小船什么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