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机会伪装成陷阱,陷阱伪装成机会

机会伪装成陷阱,陷阱伪装成机会

时间:2022-08-2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导读 机会伪装成陷阱,陷阱伪装成机会王传福曾经说,人生像攀登一座山,而登山寻路却是一种学习的过程,我们应当在这个过程中,学习笃定、冷静,学习如何从慌乱中找到生机……头脑机敏的王传福立即意识到,这必将引发镍镉电池生产基地的国际大转移。已经没有退路的王传福,被迫开始了创新。王传福再一次把陷阱变成了机会,官司让比亚迪品牌更响亮了。

导读 机会伪装成陷阱,陷阱伪装成机会

王传福曾经说,人生像攀登一座山,而登山寻路却是一种学习的过程,我们应当在这个过程中,学习笃定、冷静,学习如何从慌乱中找到生机……实际上,王传福的每次转型都面临着众多机会与陷阱交织的选择,而王传福总能找寻到机会、避开陷阱,甚至还能从看似陷阱中找到隐藏的机会。

1995年,王传福看到了这样一条消息:世界电池制造大国日本将放弃镍镉电池的生产制造。头脑机敏的王传福立即意识到,这必将引发镍镉电池生产基地的国际大转移。时任比格电池有限公司(中科院在深圳成立的公司)总经理的他发现了这个机会,并决定抓住这次机会。但创办这项业务需要较多的资金,王传福当时找到自己的表哥吕向阳,向他借了250万元创业资金,注册成立了比亚迪科技有限公司。

随后,似乎陷阱开始出现了。当王传福带着200万元人民币去日本买设备时候,结果日方开口就是500万美元,王传福根本买不起。已经没有退路的王传福,被迫开始了创新。他采用了一种与机器人作业完全相反的生产方式,把电池生产工序分解为一个一个可以人工操作的步骤,然后再用一种特制的夹具,消除人工作业造成的误差。这样,既解决了电池生产线成本高昂的问题,又利用了中国人力资源成本低廉的优势。两者集合,完成了对手难以逾越的低成本生产模式。此时,王传福才算真正抓住了机会,并做到了切实落地。凭借巨大的成本优势,比亚迪迅速成为与三洋、索尼比肩的全球第三大电池供应商。

虽然在海外市场能够不断地攻城拔寨,但专利却成为阻碍比亚迪快速发展的最大阻力。就当比亚迪在市场上一路绝尘时,三洋、索尼纷纷以侵犯专利为由,将比亚迪推向风口浪尖。此时,有人又开始怀疑王传福的制造模式,甚至认为这是很深的陷阱,而不是机会。正基于王传福的不服输精神和聪明的规避做法,诉讼的最终结局却是,三洋和解、索尼败诉。王传福再一次把陷阱变成了机会,官司让比亚迪品牌更响亮了。

其实,机会中随时蕴含着陷阱,陷阱中随时蕴含着机会,这就是商业逻辑。这也是王传福能够成功的商业逻辑——他深谙其道。他在陷阱中找到机会,或者把陷阱的突破点扭转成机会;他在机会中探索陷阱,从而规避陷阱,更进一步通过战略复制,形成新的机会。

进入2002年,比亚迪在手机电池领域已经确认了自己的领跑者地位。同年,比亚迪股份在香港上市,筹集了大量资金。看到比亚迪的成功,很多人认为二次充电电池是机会,于是很多人满怀激情地加入竞争。此时,王传福已经看到风光的背后——电池行业出现了新危机。电子产品的持续降价,将是无可逃避的市场趋势。比亚迪的大客户是手机厂商等电子产品制造商,它们产品价格在不断下跌,势必对比亚迪的利润构成压力,二次充电电池的价格已经接近赢亏线。很显然,看似庞大机会的手机电池领域已经出现隐形陷阱。

此时,王传福开始寻找新的机会。当时,雄心勃勃的比亚迪准备去美国收购一家IC晶圆芯片制造商,进军微电子领域。但由于政府等方面的原因,对方在签约前一天毁约。进军微电子领域失败后,比亚迪选择了旁人看似充满陷阱的汽车业。但王传福不这么看,他喜欢从陷阱中看到机会。王传福的逻辑很简单:要找一个玩家少一点的、门槛高一点的、竞争程度相对低一点的行业进入。“想来想去,只有汽车。现在是进入的最佳时机。”王传福说,“在2003年的时候,我发现马路上跑的大部分是合资品牌的汽车,觉得这在具备低成本制造优势的国内市场上,还存在着很多的机会。”

2003年,比亚迪通过收购秦川汽车开始涉足汽车制造。收购秦川汽车之后,王传福面临的第一个考验不是汽车市场,而是资本市场。消息公布后,股价立即就遭到腰斩。王传福还接到了基金经理的电话威胁:“要把比亚迪抛死。”此时,看似机会,而里面又隐藏很多陷阱。此外,资金是困扰比亚迪的第二个考验。好在王传福已经盘算清楚,依然采取半自动化生产模式,并通过人海战术、非专利集成节省成本。王传福认为,一家技术型企业的崛起必然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在继承的原有行业技术基础上进行创新,是实现飞跃的最佳路径。因此,合法地规避已有专利,突破西方企业的专利封锁是极为关键的一步。由于在电池专利上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王传福采取了非专利集成策略,并获得了成功。此刻,众多陷阱消失,机会凸显。实际上,所谓的陷阱往往需要人去解决和规避,否则陷阱必然不会成为机会。当比亚迪在传统汽车领域风生水起的时候,王传福再次看到了机会——新能源汽车。

2009年6月,比亚迪电动车横空出世,铁电池随之浮出水面。随后,针对比亚迪的质疑声再次四起。但是这些都没有阻止住比亚迪的脚步,比亚迪全盘接手停产达一年之久的美的三湘客车项目、跟戴姆勒集团以50∶50比例注资的合资公司“深圳比亚迪戴姆勒新技术有限公司”等举措,每一个进展都让人们看到王传福在不断创造着传奇——把很多陷阱做成了机会。

“福乃祸之所依,祸乃福之所依。”市场日新月异,企业也必然会遇到形形色色的问题,像王传福遇到的这些问题,常常是机会中蕴含陷阱,陷阱中存在机会。其实,很多企业都会遇到类似的问题,现作如下归纳。

一是红色陷阱,也就是你的产品具有哪些防线,是否侵犯专利、是否不符合相关标准、是否符合相关法律规定等。在专利这点上,比亚迪一直行走在钢丝上,王传福就是通过非专利的集合,完成了市场的起跳。

二是绿色陷阱,也就是你的产品是否代表未来趋势。企业进入一个行业,或者创新一个产品,必须考虑其生命周期。这个产品是否代表市场趋势,能否引导未来。王传福通过传统汽车进入市场,以新能源汽车布局未来,就是一个经典的案例。

三是蓝色陷阱,也就是说你的产品距离消费者有多远。产品最终都要走向终端,因此产品必须考虑消费者心理。你的产品能否满足消费者需求,或者引导消费者消费。无论企业推出什么产品,都是要销售给消费者。因此,目标用户群最欢迎的才是企业最合适推广的产品。在进入汽车行业初期,王传福想得非常清楚,比亚迪的核心用户群是购买力10万元左右的普通大众。

四黑色陷阱,也就是生产制造问题。“河床决定河流的方向”,没有规模化生产,就无法迅速轰开市场。作为制造型企业,必须考虑生产制造模式,是外包还是自己做。这不仅关系企业市场定位问题,还关系企业发展走向。比亚迪定位高性价比,于是就通过半自动化模式、垂直整合等制造模式,以最大化节省成本。

五是紫色陷阱,也就是企业的营销环节。特别是在不对称的营销战中,企业必须学会“以正和,以奇胜”。就像王传福所言:“走别人的路再和别人竞争是没法竞争的,包括后面的汽车,你和别人一模一样的打法,你凭什么打赢?”

禅宗有一句话:“凡墙皆是门。”实际上,很多陷阱也是机会,只要企业家能够分辨,就能走向大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