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新农村建设机遇与挑战思考

新农村建设机遇与挑战思考

时间:2022-08-2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新农村建设机遇与挑战思考陈启锋[摘 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中的关心热点和发展亮点。本文对新农村建设机遇与挑战的相关问题,包括什么背景、新在哪里、如何统筹、怎么落实、能否期望等,做了初步思考讨论。

新农村建设机遇与挑战思考

陈启锋

(福建农林大学 福建,福州350002)

[摘 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中的关心热点和发展亮点。本文对新农村建设机遇与挑战的相关问题,包括什么背景、新在哪里、如何统筹、怎么落实、能否期望等,做了初步思考讨论。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提出背景;新的含义;城乡统筹;破解落实;寄予厚望

1什么背景

2005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首次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一项重大历史任务提出,并在“十一五规划”中作了具体建议。2006年2月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党校举办的省部级领导干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专题研讨班上作了重要报告,强调指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动农村走上生产发展、生态良好、生活富裕的文明发展道路。

这一次新农村建设的提出是中央经过广泛调查研究,总结改革开放20多年来的经验教训,并征集了各方面意见(据报道有412万公众献计谋策),同时考察了国外如韩国等的经验;具有深刻意义和丰富内涵,反映了国情、民意和世态的深厚背景。一方面,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处在承前启后的黄金机遇期:工业化进入中期阶段,人力资源已具有强劲的比较优势,市场经济逐步完善,消费结构正在升级。另一方面,我国又处于矛盾凸现期:经济增长基本上是建立在资源过度消耗、环境逐渐恶化的基础上的粗放型模式;特别是社会公正问题突出,城乡、地区、贫富的差距在继续扩大。这一新时期如果迈得不好,将会与继续改革、发展和安定发生剧烈冲突,出现停滞、动荡局面。我们应该在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观指导下,理性地洞察这个背景、珍惜这个机遇,全面建设好新农村、破解最为艰难的“三农”问题,跨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新征途。

2新在哪里

我国“三农”工作似乎每年都得到强调,即使不是“重中之重”,也是摆在“首要”、“基础”的地位;那么这一次的新农村建设有什么不同,“新”在哪里?

2.1传统观念

我国社会学、经济学界有不少论述,一致肯定这一次新农村建设的“新”与过去强调的有本质不同,比如:

温铁军(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院长)提出,“新”在三个方面:一是关注城乡之间的良性互动;二是体现科学发展、和谐社会的要求,重在农村社会相关制度建设;三是保持田园风光,是自然人文环境令人耳目一新的良好生态社会、比较和谐农村。

马凯(国家发改委主任)强调,新农村蕴涵着四个“新”:一是统筹城乡发展;二是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三是明显改善农村的整体面貌;四是扩大公共服务覆盖农村范围。

马哓河(国家发改委产业研究所所长)认为,“新”体现在以人为本,对人的尊重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农民自愿原则;二是培育和造就新农民。

曾业松(中央党校“三农”问题研究中心研究员)认为,新农村建设是中央领导集体树立的一种全新“重农观”,这一新理念与中国传统的重农思想有本质区别。这种新思想是以实现农民利益为核心,以城乡统筹为前提,以制度和体制创新为途径;这就是全新的“重农观”。

以上不同的论述,似乎都偏重于从破解、救助“三农”目前所处困境出发,这些强调虽然很有必要,但容易纠缠在传统观念上:一是认为农村农业只有依靠城市工业等的反哺支持才有希望,却不做深入思考农村农业有没有自己的发展规律和天地?有没有考虑到不少粗放型增长方式的工业自身难以为继,不少城市还在热衷于争地争财争人,等到什么时候才能够反哺支持到农村农业?二是认为农村农业处境应该给予同情和救助,不是出台了许多减负、直补等政策;却不愿深入思考这些措施年年都有,为什么“三农”问题却越来越突出?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能否根本解决问题。更没有考虑到我国农业处在起落不稳定状况,更不能忽视到耕地还在减少、环境继续恶化、土壤加速退化、灾害不断扩大、技术创新和农村改革停滞不前等等。该不该深入思考面对诸多挑战传统农业还能支撑多久?会不会出现大波动、新危机?如何早作应对?

2.2根本的“新”

值得深思的是,能否将“以人为本”与“以农为重”紧密结合起来,从战略构想上强化“三农”事业,发挥其在改革发展中的基础性和主导型作用。这是由于:

2.2.1农业既是基础又是新兴产业

我国必须主要依靠自己养活和养好十几亿人民仍然是头等大事,在可预见的未来始终摆脱不了这个基础地位,稍有疏忽、掉以轻心将危及存亡。同时21世纪是生命科学世纪、生物经济时代,农业正在向原料、能源、药物、环保、旅游等生物质新领域扩展,已成为世界各国提升综合国力的主流;我国必须有更大的作为,以保证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国家人民的安全。

2.2.2农村既是广阔天地,又是绿色天地

农业依靠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所转化的产物及其能量,是地球上一切物质和能量的基本源泉。太阳照射到地球上的能量是现在人类能耗的2000多倍;而地球上每年由植物制造的有机物达1600亿吨,人类直接食用的仅占其中的不到2%。回归绿色正在成为应对资源、环境、健康危机的核心技术和标志。农村占据80%以上土地,必然是最广阔最自然的绿色天地。全面占领、保护和发展我国的绿色天地,将是引导工业城市、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根本大计。

2.2.3农民既是主体又是穷弱群体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为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服务。我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60%以上,他们又是低收入的弱质群体,理应得到最真诚的关爱,作为强身和致富的主体。

总之,农村不仅是农民的农村,而且是工业农业、全体人民的农村;农村建设不仅是“三农”问题,而且是国家长治久安问题。这就是“新”的根本所在。

3如何统筹

各部门各地区都对新农村建设制定了规划和举措,其中最为突出具体的是需要解决建设的钱在哪里、事由谁办?工业、城市还在“大跃进”、大发展,只能依靠统筹来解决,难就在于如何统筹?

国家发改委产业研究所在江西、四川的调查发现,当前新农村建设仅自来水、沼气、道路的基础设施全国约需投入4万亿元。他们建议:2005年全国对城市基础设施投资2万亿元,如果能从中拿出2千亿元给农村,则20年后才能完成所列的设施。这个建议是“如果”的假设,其实不少地方是难以做到的。

中国扶贫基金会会长段应碧2008年刊登文章(《红旗文摘》第9期)指出,近几年国家对农业支出每年大体上增加500亿元左右;但是2006年财政收入是3.8万亿元,2007年超预算收入就有7000多亿元;而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57%,只能统筹到那么一点点。段会长写到:我国农业现在进入需要大量花钱阶段,如果还是像过去那样蜻蜓点水的投入,解决不了问题。的确,统筹应有一个大前提,有利于工农、城乡的协调建设。这个协调点在哪里?核心是使每位公民都享受到国家发展成果的财政投入。既然要缩短城乡工农的不公正差距,就应该以这个作起点。这块蛋糕该怎么切不是很清楚了。为了使这一次新农村建设落到实处,是反哺、支持、惠及,还是共享,都得论证出一个公正的量化比例,并通过立法加以保证。

4怎么落实

4.1贯彻十七大精神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部分提出以下要求,应认真加以全面贯彻执行:

(1)解决“三农”问题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2)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3)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

(4)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5)健全农村市场和农业服务体系

(6)加大支农惠农力度,严格保护耕地,增加农业投入,促进科技进步,增强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7)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发展乡镇企业,壮大县域经济,多渠道转移农民就业,提高扶贫开发水平。

(8)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

4.2更果断决策措施

关键是人、财、物等硬件需要真实及时地到位。在华东地区农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上,作者所提交的论文(“以人为本,以农为重——试论中国改革发展的转型升级”刊登在《中国农学通报》23卷增刊320-325)中,提出的三大决策措施,可供因地制宜参考:停城进乡促进农工融合、掀起上山下乡创业热潮、迎接农业科技创新革命。

我们的机遇和时间是极为宝贵、也很有限了,我们对“三农”和资源环境的负荷极为沉重、难于支撑了;采取这些果断重大行动,即使“纠正过正”也在所不惜,不能再有丝毫犹豫了。

5能否期望

以新农村建设为主阵地,构建经济、社会、自然持续发展新体系新格局,中国将由农业古国、大国到农业富国、强国,又好又快地分步实现具中国特色的全面小康社会现代化和振兴中华!

我国的天津大邱庄于1987年成为第一个“亿元村”,江苏的华西于2003年成为第一个“百亿村”;目前全国已有8000个“亿元村”,其中11个为“百亿村”。我们能否寄予厚望:在不远的将来,中国大地上将布满亿元村,为世界繁荣、世纪振兴、人类和谐立上丰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