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公共财政体制创新的实践与探索

公共财政体制创新的实践与探索

时间:2022-08-2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三、公共财政体制创新的实践与探索现代财政学之父马斯格雷夫在他的著作《财政学原理》中,反驳了以往学者对政府在经济中发挥次要作用的观点,提出一种新的财政理论:政府可以通过财政活动达到资源配置、商品和服务的分配与宏观经济的稳定三种功能。

三、公共财政体制创新的实践与探索

现代财政学之父马斯格雷夫(Richard Abel Musgrave)在他的著作《财政学原理》(1959年)中,反驳了以往学者对政府在经济中发挥次要作用的观点,提出一种新的财政理论:政府可以通过财政活动达到资源配置、商品和服务的分配与宏观经济的稳定三种功能。在与多玛(Domar)教授的合著中又对公共财政制度设计提出了“风险共担、收益共享”的模式。遵循着这一理论,公共财政体制的创新离不开所属政治经济环境的影响,而公共财政体制创新所带来的结果也对经济效率产生变化,对产业结构调整与城乡二元结构调整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公共财政优化产业结构

公共财政政策的目标是服务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上海市紧紧围绕建设“四个中心”的国家战略,按照高端化、集约化、服务化,推动三、二、一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不断提升城市服务功能和产业能级。[10]把公共财政政策创新的着力点放在服务经济上。上海推行的个人房产税改革试点以及营改增试点的目标,都是为了优化适合上海长远发展的财税体制,从财政体制的角度对产业结构进行科学引导,逐步放弃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旧有模式,初步形成以内需促发展的新格局。据统计,2007年至2011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从2007年的13.59%,降低至2011年的-4.71%,而居民消费支出从2007年的25099元上升至2011年的35439元。[11]

从财政收入角度讲,上海加大结构性减税力度,大力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重点行业发展,对科技创新型企业以及中小微型企业进行税收减免,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平衡;从财政支出角度讲,上海重点支持“四个中心”建设,重点领域节能减排和中小企业融资等方面。尽管2007—2011年经历了国际金融危机、欧债危机及国内经济波动等,上海产业结构依然向着健康、稳健、合理的方向发展。上海第三产业占生产总值比重一直维持在50%以上,且总体上处于缓中有增阶段。从三次产业增速来看,第三产业增速除2010年低于第二产业的增速外,其余年份均高于第二产业增速。另外值得注意的一个现象是,2007—2011年上海市三次产业增幅总体处于下降趋势,甚至第一产业在2011年出现负增长。应该看到的是,这是上海为适应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优化产业发展模式,推动经济走上“创新驱动,转型发展”而主动采取的经济降速,目的是为了未来经济的持续、平稳、高效、优质的发展。

(二)公共财政缓解城乡二元结构

二元结构是指上海城乡之间固有的非均衡发展的二元结构,以及与之相关的城乡统筹问题。现在已经出现了研究微观个体福利、就业等问题的“新二元结构”。本章所指二元结构均为第一种定义。

上海的城乡二元结构是计划经济时代“重工轻农”思想和“重城市轻农村”发展战略的产物,改革开放以后,城市化倾向的社会经济政策进一步扩大了城乡之间的非均衡发展。上海通过运用公共财政创新手段,有效缓解城乡二元结构的问题,利用税收属地征管、地方税收分享的模式,通过加大转移支付力度,有效地保障了区县的财政支出,促进了公共财政均等化。2007年至2011年,市级对区县转移支付总量达到849.2亿元,年平均增长率约50%。通过转移支付,郊区县的基础设施更加完善,社区服务与管理水平提升明显,教育、医疗等民生支出大幅增加,街道职能向公共服务回归。

此外,通过“乡财区(县)管”的财政体制改革,首先增强了乡镇财务实力,让乡镇财力更加充实,公共财政支出更有保障;其次,强化了乡镇财务风险管理,使乡镇的财务管理更加透明。以2007年开始试点“乡财区(县)管”为例,金山、奉贤、南汇崇明四个区县的首批12个试点乡镇在提高财政管理水平的同时,教育、卫生、社保、农业等公共财政支出平均增长33.5%。[1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