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感恩马化腾,微信让米聊在纠错中成长

感恩马化腾,微信让米聊在纠错中成长

时间:2022-08-2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小米用连续五年的高速发展,让所有当初对它不屑一顾的人都大吃一惊。这场遭遇,还要从小米的诞生说起。马化腾与雷军所思所想不谋而合。面对来势汹汹的腾讯,被雷军寄予厚望的米聊也只得改变了最初的雄心壮志,从面向全体用户变成了“发烧友的聚集地”,只求更好地为小米用户服务。说是不幸,如果不是腾讯出手,米聊在社交工具领域必将掀起一场属于小米的旋风。

小米用连续五年的高速发展,让所有当初对它不屑一顾的人都大吃一惊。但小米的路并非像人们想象的一样一帆风顺。除了在进军国际市场时遭遇专利战,在国内,小米也曾与劲敌狭路相逢。

这位劲敌不是别人,正是腾讯;这条狭路并非手机,而是米聊。这场遭遇,还要从小米的诞生说起。

我们在前文中说过,小米在最初并没有直接在手机领域揭竿而起,而是选择通过MIUI和一系列软件先吸引并积累用户,再推出手机。这一系列软件当中,米聊曾经是小米最重要的战略部署,也是小米“铁人三项”中的重要一环。

MIUI推出后不久,有着多年软件从业经验的雷军迅速为小米找到了另一个支点。当时,一款名为Kik的基于手机通讯录的社交软件在美国十分火爆,这给雷军提供了一个灵感,如果能开发一款手机网络视角平台软件,与小米“铁人三项”的构想将不谋而合。

2010年12月,一款名为“米聊”的社交软件正式在Android平台发布,iOS和Symbian平台紧随其后。然而让他想不到的是,在他倾心打造米聊的同时,中国的社交霸主腾讯也在秘密开发一款名为“微信”的产品。马化腾与雷军所思所想不谋而合。

2011年1月,微信的问世给小米丢下了一颗重磅炸弹,面对拥有庞大用户群支持的腾讯,初来乍到的小米还是略显生涩,在腾讯大刀阔斧的推进之下,米聊的光芒很快就被微信掩盖了。

米聊在2011年4月推出了语音对讲功能,在腾讯的重压之下实现了一次挣扎,但腾讯依旧很快跟进,米聊的优势渐渐地都被削弱了。微信仅用了一年的时间就达到了1亿用户的积累,而彼时米聊的用户数量还在千万级别打转。

面对来势汹汹的腾讯,被雷军寄予厚望的米聊也只得改变了最初的雄心壮志,从面向全体用户变成了“发烧友的聚集地”,只求更好地为小米用户服务。

在2013年的互联网大会上,雷军坦言:“当初做米聊就是与腾讯赌时间差。做米聊曾有设想,如果腾讯一年后才有所反应,米聊胜率是50%,如果腾讯两三个月就有反应,米聊应该100%会死掉。”如今微信已经壮大成为平台,用户数量达到了5亿,而米聊还活着,这已经足够让雷军感到满足了。

年轻的小米一出手,就对上了坐拥霸主地位的腾讯,既是小米的不幸,也是小米的幸事。

说是不幸,如果不是腾讯出手,米聊在社交工具领域必将掀起一场属于小米的旋风。

说是幸事,小米在通过米聊与微信的竞争中与腾讯较量,不断尝试,不断犯错,不断更正,最终找到了正确的发展方向。米聊也正是在腾讯的重压之下,迅速调整自己的定位,最终很好地存活了下来。

在确定了要在Kik基础上微创新一款即时通讯软件之后,雷军及其团队就一直在思考,这款软件到底要怎么做。

Kik能在国外有如此高的人气,得益于国外较高的短信资费,而国内不仅短信资费较低,同时,还有飞信这类可以发送免费短信的产品。因此,走短信的路,米聊行不通。而如果将米聊定位成一种休闲聊天的工具,国内又已经有QQ虎视眈眈,多年养成的用户习惯不是米聊一朝一夕就能够改变的。

不过,雷军还是在市场的夹缝中寻求到了生存的空间,即和通讯录紧密相连,建立一个使命制的数据库,在和QQ实现同样功能的同时,弱化“在线”的概念。

米聊实现了从开心网、人人网等实名制社区上导入个人资料和好友关系,还加入了好友推送功能,将拥有你的手机号码,但你的通讯录中却没有的人推送给你。通过实名制的好友关系,打造了一个闭环。为了保证用户的隐私性和聊天的自由度,米聊的“好友”采用双向认证机制。

渐渐的,雷军又发现,用户在使用即时通讯工具的时候,更多的不是通讯需求,而是娱乐需求。于是米聊的定位进一步明朗化:依靠手机通讯录的关系建立米聊ID,而后围绕这个ID捆绑更多的社交产品。“广播”“米吧”“米世界”等产品也相继推出。

截止到2013年12月,雷军获得“中国年度经济人物奖”时,米聊用户数量已经达到4 000万。虽然与微信的用户数量并不在一个数量级上,但对于小米而言,这也算是很好的战绩了。

腾讯在社交领域浸淫多年,从团队成员,到对用户需求的理解,再到对产品的把握,都能让微信少走很多弯路。相比之下,缺乏经验就成了米聊最致命的缺点。虽然米聊团队进行了很多大胆的创新,但显然腾讯并没有留给米聊很多时间来进行试错。

但值得庆幸的是,通过这样一番较量与试错,米聊已经清楚地找准了自己的定位,正在不断地向着与微信差异化的方向发展。黄江吉期待未来米聊可以脱胎换骨,让人们感觉不到米聊与微信曾经是同类产品。

对于当下很多O2O创业者而言,快速试错虽然看起来有些不稳妥,却能够在最短的时间里,帮助企业找准市场的方向,完成产品的迭代。但如果不是腾讯虎视眈眈,小米未必会有这个决心,以这样快的速度不断试错。同样地,作为社区化电子商务的竞争对手,如果不是美的的咄咄相逼,蘑菇街也不会不断地进行试错和改进,并最终成长了起来。

从2011年情人节正式上线,到2012年2月网站注册用户超过600万,再到2014年的8 000万,定位于女性购物社区的蘑菇街在5年时间里吸引了近亿用户。

对面这样的傲人成绩,其CEO陈琪坦言,“在蘑菇街华丽的增长曲线背后,有两个关键点不容忽视:一个是以数据决定商品的排序,而非过早地将商业化元素融入社区;另一个就是快节奏地进行试错。”

可以说,快速试错是蘑菇街创业之初便坚持执行的重点战略。其中,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蘑菇街刚刚上线一个月后,陈琪看到了Pinterest的“图片墙”,她忽然意识到,自己当初简易化的网站设计似乎并不正确,这种“图片墙”的呈现方式其实可以很好地平衡商品信息量和用户浏览体验。

于是,她便召集团队立刻尝试,足足忙了一个通宵,在想法转变的第三天便推出了属于蘑菇街的“图片墙”,并且受到了用户的一致好评。此后,蘑菇街“图片墙”经过不断的完善,如今已然成了其平台上一道靓丽的风景。

蘑菇街的老用户都知道,在蘑菇街发展的第一阶段,网站的主题页面是十分凌乱且多变的,并不是因为网站设计得不合理,而恰恰是蘑菇街快速试错,不断更新完善的表现。随着用户技术的快速增长,蘑菇街的受欢迎程度也随着它的不断修整而提升。

创业者必须意识到,互联网时代的每一个点子都可能带来无尽的商机财富,可是,在这些点子中,80%以上又都是不靠谱的。那么,如何区分点子的靠谱与否呢?最好的方式还是快速试错。

年轻,便拥有更多犯错的机会。年轻人是这样,年轻的产品也是这样。早期要尽可能地快速试错,将问题尽早解决,而不是等产品成熟了之后再发现错误,那时用户对于错误的容忍度会降低不止一星半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