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严谨治学细钻研

严谨治学细钻研

时间:2022-08-1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自然科学研究是一项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工作,不能容许有一丝一毫的虚假与疏忽。因此,这就要求自然科学家必须具备严谨的治学态度。没有这种态度,就不可能取得任何意义上科学研究的成功。我国卓越的气象学家、地理学家竺可桢也是严谨治学的典范。在这个重大发现面前,丁肇中并未欣喜若狂,相反却异常冷静。两人因此而获得了1976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

自然科学研究是一项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工作,不能容许有一丝一毫的虚假与疏忽。因此,这就要求自然科学家必须具备严谨的治学态度。钱学森指出:科学是严肃的、严格的、严密的,是不允许马虎的。没有这种态度,就不可能取得任何意义上科学研究的成功。

治学态度严谨,首先要求要对丰富的第一手资料进行搜集和整理。

李时珍是这方面杰出的代表。他在整理旧医学书籍、博览群书的同时,十分重视向实践学习,向劳动人民学习,善于通过观察和实验求得真知。这是他获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但过去有些药书,对一些药物的名称、药效、形态等性能记载混乱,同名异物、同物异名、药物药效不符等错误时有出现。显然,作者未能对这些药物进行认真详细的考察,缪种流传,误人不浅。比如南星和虎掌本是同一种药物,却被当作两种,有人把黄精误为钩吻,有人把卷丹误为百合。凡此种种,不一而足。为了准确地了解各类药物,广泛汇集民间药方和医疗经验,李时珍不辞辛苦,几次带徒弟庞宪、儿子建元外出考察、采药。从1565年算起,十几年内走了上万里的路程。湖北的武当山、江西的庐山、江苏的茅山、南京的牛首山,以及安徽、河北、河南等盛产药材的地方,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铃医、药农、猎户、渔民等普通劳动者都是他们的老师。通过搜罗百氏,访采四方,李时珍得到了书本上没有的大量宝贵知识和第一手资料,揭开了新的疑难,澄清了许多混乱。为了验证前人的论断,李时珍还进行类似药理学实验。如有的书本中说:罗勒子可以放到人的眼睛里治疗眼翳。他就把罗勒子泡在水利观察,见它果然能够膨胀变软,肯定了书上的论断。又如南北朝时期著名医学家陶弘景曾讲到穿山甲以蚂蚁为食,他就解剖了穿山甲,观察到穿山甲胃中确实有一升左右的蚂蚁,方肯定这种说法。听说太和山产一种榔梅,道士们当作鲜果献给皇帝,李时珍不怕冒犯禁令,采来亲口尝试,发现只能止渴生津,并无其他特殊功能,揭穿了道士的谎言。

在对丰富的药物资料进行系统整理时,李时珍发展了中草药的分类方法。他把中草药分成16部,其顺序是矿物性药物4部,包括水、火、土、金石;植物性药物6部,包括草、木、谷、菜、果、服器;动物性药物6部,包括虫、鳞、介、禽、兽、人。每一部分为若干类,每一类再分为若干种。这一逻辑顺序基本符合自然界由无机到有机、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历史顺序。这种分类方法不仅使纷繁复杂的材料条理化,方便了研读和查阅,而且还科学地反映了客观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体现了自然界发展进化的过程,使全书具有完整严谨的科学体系。这样,浸透着李时珍27年心血、全书190万字的医学巨著《本草纲目》终于完成了。这是我国16世纪医药知识的科学总结,极大地丰富了我国和世界医药学宝库,其巨大的科学价值在今天仍然在发挥着作用。许多药物性能的论述都为现代医学实践和药理分析所证实,同时,它还为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化学等学科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丰富的资料。

我国卓越的气象学家、地理学家竺可桢也是严谨治学的典范。在50多年的科学生涯中,他的足迹几乎遍及除西藏和台湾之外的全国各地的山川、湖泊、森林、草原,每次都是以考察队员的身份出现在野外,跋山涉水。每到一地,他就详细记录当地海拔高度和天气气象情况、各种自然现象、社会现象、风土人情等。竺可桢采集的资料范围也非常广泛,包括考古、动植物分析、冰川进展、雪线升降、河流湖泊冻结、地质地貌等。几十年观测日记达800万字。通过对这些资料的整理,又详细研究了我国历代的各种典籍、文献资料等,他对过去和今天、古代和现代、不同地区、不同历史时代的气象和物候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系统地阐述了我国数千年气候变化的规律,为今后的气象长期预报提供了科学依据。竺可桢还先后撰写了专题研究论文11篇,专业科学报告11本,各专业综合考察专著8部,各种专业论文多篇,建立了我国的物候学。这些专著论文及科学报告等带动和发展了我国地理学与生物学许多有关分支学科,改变了我国历史遗留下来的缺乏自然条件资源科学资料的状态,为我国建设和开发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科学依据。

侯德榜在研究试验新式制碱法的过程中,共试验了500多次循环,分析了2000多个品种,每个条件都要做30遍。经过对这些试验数据资料进行认真分析和整理,他摸清了各种工艺条件,确定了新的工艺路线,又经过扩大半工业试验,得到了与实验室极为接近的数据,最后研制成功了侯氏制碱法。

治学态度严谨还必须对观察、实验工作精细准确,一丝不苟。丁肇中为了得到一种新粒子,他领导一批物理学家在布鲁克海文实验室进行了长达8年的实验。这项实验非常艰巨,因为平均每19次质子碰撞才有机会出现一次正负电子对。丁肇中对实验工作要求一丝不苟,建立了一整套十分严格的工作制度,每隔30分钟就检查一次仪器的工作情况,以免错过任何一次有价值的机会,观察和实验时绝对不允许有任何的马虎和懈怠。1974年8月,当实验能量上升到31亿电子伏特时,测量到的电子对数目成倍上升。经分析,这些正负电子对原来是由一种新的粒子衰变而成的。一种新的粒子被发现了。实验表明,这种新粒子不带电,比普通介子寿命长1倍,其质量是质子质量的3.3倍。在这个重大发现面前,丁肇中并未欣喜若狂,相反却异常冷静。为了证实自己的结果是不是科学上的新发现,丁肇中又用不同的方法,把粒子散布到探测器的不同部位去。又领导助手们运用不同的计算程序进行检验,仔细检查所有的仪器和工作环境,重复试验多次,确认实验结果完全正确,才对外界宣布发现了新粒子,并命名为J粒子。J粒子的发现,敲开了基本粒子家族的大门,给高能物理的研究开辟了广阔前景。1974年11月10日,美国科学家里奇特领导的加利福尼亚斯坦福直线加速器实验小组,也宣布发现了一种为Ψ的新粒子,质量也是质子是3倍多。后来人们发现J粒子和Ψ粒子是同一种粒子。为了纪念丁肇中和里奇特小组的功绩,这种粒子被命名为J/Ψ粒子。两人因此而获得了1976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从这个发现可以看出,如果丁肇中缺乏严谨认真精细的科学态度和一丝不苟的精神,那么,发现新粒子的荣誉恐怕只属于里奇特一个人了。由此可见,严谨治学的态度是何等重要。

19世纪英国物理学家、化学家瑞利,在1882年用一台精密天平研究各种气体的密度。他发现空气里氮气的密度是1.2572克,而从亚硝酸制得的纯氮的密度是1.2505克。尽管瑞利细心称量,严细操作,但反复实验的结果仍然是如此。后来瑞利找到了著名的卡文迪许实验室查找档案资料,查到了卡文迪许的实验记录:“空气里的氮气不是单一的物质,还含有一种不和氧化合的浊气,总量不超过全部空气的1/120。”卡文迪许的实验结论使瑞利明确领悟了:原来在空气中的氮里,确实存在这一种未知的新元素,可惜当时卡文迪许没有先进的实验设备和方法,未能把这个新元素从空气中分离出来。今天不同了,瑞利手中有精密天平和光谱分析仪,他终于把这种新元素从空气中分离了出来。因为这种新元素有一种不同于别的元素结合的怪脾气,总是独立地存在于世界上各物质中。为此,科学家们将它命名为“氩”,希腊文里是不活泼的意思。人们称瑞利这个发现是小数点后面第三位小数的胜利。

在这个胜利消息鼓舞下,和瑞利一起工作的英国另一位化学家拉姆赛又相继从空气中发现了氦、氖、氪、氙、氡等五种气体,这样,整个惰性气体家族的6种惰气就都被找到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