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称呼的礼仪

称呼的礼仪

时间:2022-08-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三节 称呼的礼仪称呼主要是指人们在日常交往过程中彼此的称谓语。职场中的称呼礼仪可分为以下几种。以职称相称,下列三种情况较为常见。工作中,以学衔作为称呼,可增加其权威性,有助于增强现场的学术气氛。一是仅称学衔,例如“博士”。在此种称呼前,可加姓氏或姓名。在人际交往中,有些称呼在正式场合切勿使用。

☆第三节 称呼的礼仪

称呼主要是指人们在日常交往过程中彼此的称谓语。与人交往时,无论是口头语言还是书面语言,称呼都显得十分重要,恰当、准确地称呼对方以示尊敬,也是日常礼节中一个重要的环节。不同的称呼可以使人产生不同的感情,通过称呼,可以看出人们彼此的关系,看出一个人的修养,称呼对方是否得当,将决定你的社交能否成功。

一、正确的称呼——赢得别人好感的“敲门砖”

人际交往中,称呼很有讲究,格调有雅俗、高低之分,它不仅反映人的身份、性别、社会地位和婚姻状况,而且反映与对方的态度及亲疏关系。在交际开始时,只有使用高格调的称呼,才会使交际对象产生同你交往的欲望。因此,使用称呼语时要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1.礼貌原则。这是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之一。每个人都希望被他人尊重,合乎礼节的称呼,正是表达对他人尊重和表现自己有礼貌、有修养的一种方式。

2.尊崇原则。一般来说,我们中国人有从大、从老、从高的心态,对人称呼时,应以尊崇对方为宜。例如:对同龄人,可称呼对方为哥、姐;对既可称“叔叔”又可称“伯伯”的长者,以称“伯伯”为宜;对副科长、副处长、副厂长、副校长等,也可在姓后直接以正职相称。但是,在军队的职务序列中,不论是公文表述还是平时口头称呼,正的就是正的,副的就是副的,决不可将副职以正职相称。

3.适度原则。许多年轻人往往对人喜欢称师傅,虽然亲热有余,但文雅不足,且普适性较差。如对理发师、厨师、企业工人称师傅恰如其分,但对医生、教师、军人、干部、商务工作者称师傅就不合适了。如把小姑娘称为“师傅”(与对尼姑的称呼“师父”同音)则要挨骂了!所以,要视交际对象、场合、双方关系等选择恰当的称呼。与众多的人打招呼时,还要注意亲疏远近和主次关系,一般以先长后幼、先高后低、先女后男、先亲后疏为宜。

二、职场中的称呼礼仪——不得不注意的细节

在工作中,彼此之间的称呼有其特殊性,总体要求是庄重、正式、规范。职场中的称呼礼仪可分为以下几种。

1.职务性称呼。在工作中,以交往对象的职务相称,以示身份有别、敬意有加,这是一种最常见的称呼方法,一般有三种情况。一是仅称职务,例如“部长”、“经理”、“主任”等等。二是职务之前加上姓氏,例如“周局长”、“李处长”、“马委员”、“朱校长”等等。三是职务之前加上姓名,仅适用极其正式的场合,例如“XXX市长”、“XXX局长”等。

2.职称性称呼。对于具有职称者,尤其是具有高级、中级职称者,可直接以其职称相称。以职称相称,下列三种情况较为常见。一是仅称职称,例如“教授”、“律师”、“工程师”等等。二是在职称前加上姓氏,例如“蒋编审”、“王研究员”。有时,这种称呼也可被约定俗成地简化,例如“吴工程师”可简称为“吴工”,但使用简称应以不发生误会、歧义为限。三是在职称前加上姓名,它适用于十分正式的场合,例如“雷文教授”、“杜锦华主任医师”、“郭雷主任编辑”等等。

3.学衔性称呼。工作中,以学衔作为称呼,可增加其权威性,有助于增强现场的学术气氛。称呼学衔,有四种情况使用最多。一是仅称学衔,例如“博士”。二是在学衔前加上姓氏,例如“杨博士”。三是在学衔前加上姓名,例如“杨志博士”。四是将学衔具体化,说明其所属学科,并在其后加上姓名,例如“史学博士赵燕”、“工学硕士张伟”、“法学学士李丽”等等,此种称呼最为正式。

4.行业性称呼。在工作中,有时可按行业进行称呼,具体又分为两种情况。一是称呼职业。称呼职业,即直接以被称呼者的职业作为称呼,例如将教员称为“老师”、将教练员称为“教练”,将专业辩护人员称为“律师”,将警察称为“警官”,将会计师称为“会计”,将医生称为“医生”或“大夫”等等。在一般情况下,在此类称呼前,均可加上姓氏或姓名。二是称呼“小姐”、“女士”、“先生”。对商界、服务业从业人员,一般约定俗成地按性别的不同分别称呼为“小姐”、“女士”或“先生”。其中,“小姐”、“女士”二者的区别在于:未婚者称“小姐”,已婚者或不明确其婚否者则称“女士”。在公司、外企、宾馆、商店、餐馆、歌厅、酒吧、交通行业,此种称呼极其通行。在此种称呼前,可加姓氏或姓名。

5.姓名性称呼。在工作岗位上称呼姓名,一般限于同事、熟人之间。其具体方法有三种:一是直呼姓名。二是只呼其姓,不称其名,但要在它前面加上“老”、“大”、“小”。三是只称其名,不呼其姓,通常限于同性之间,尤其是上司称呼下级、长辈称呼晚辈之时。在亲友、同学、邻里之间,也可使用这种称呼。

三、称呼的禁忌——千万不要失敬于人

在人际交往时,使用称呼一定不要失敬于人,要努力回避以下几种错误的做法。

1.使用错误的称呼。使用错误的称呼,主要是由于粗心大意,用心不专。常见的错误称呼有两种:

(1)误读。一般表现为念错被称呼者的姓名,比如“郇”、“查”、“盖”这些姓氏就极易弄错。要避免犯此错误,必须作好先期准备,必要时,虚心请教。

(2)误会。主要指对被称呼者的年纪、辈分、婚否以及与其他人的关系作出了错误判断,比如将未婚妇女称为“夫人”,就属于误会。

2.使用过时的称呼。有些称呼具有一定的时效性,一旦时过境迁,若再采用,难免贻笑大方。比方说,法国大革命时期人民彼此之间互称“公民”,我国古代对官员称为“老爷”、“大人”。若全盘照搬过来,就会显得滑稽可笑,不伦不类。

3.使用不通行的称呼。有些称呼,具有一定的地域性,比如北京人爱称人为“师傅”,山东人爱称人为“伙计”,中国人经常把配偶称为“爱人”,把孩子称为“小鬼”。但是,在南方人听来,“师傅”等于“出家人”,“伙计”肯定是“打工仔”,而外国人则将“爱人”理解为“婚外恋”的“第三者”,将“小鬼”理解为“鬼怪”、“精灵”,真是“南辕北辙”,误会太大了。

4.使用不当的行业称呼。学生喜欢互称为“同学”,军人经常互称“战友”,工人可以称为“师傅”,道士、和尚可以称为“出家人”,这并无可厚非。但以此去称呼“界外”人士,并不表示亲近,没准还会不为对方领情,使其产生被贬低的感觉。

5.使用庸俗低级的称呼。在人际交往中,有些称呼在正式场合切勿使用。

例如“兄弟”、“朋友”、“哥们儿”、“姐们儿”、“磁器”、“死党”、“铁哥们儿”等等一类的称呼,就显得庸俗低级,档次不高。它们听起来令人肉麻不堪,而且带有明显的黑社会人员气息。另外,逢人便称“老板”、“领导”,也显得不伦不类。

6.使用绰号作为称呼。与人交往时,幽默与善意的玩笑往往给人带来轻松愉快,但绝不可戏弄取乐。每一个正常人,都极为看重本人的姓名,如果拿别人姓名为笑料,或给人起不雅的绰号,都是十分不敬的,要尊重一个人,必须首先学会去尊重他的姓名。南北朝时颜之推就曾对此种不敬人的现象气愤而言:“今世愚人,遂以相戏。或相指名为豚犊者,有识旁观,犹欲掩耳,况当之者乎”。另外对于一些对对方有侮辱性质的绰号,例如“北佬”、“阿乡”、“鬼子”、“鬼妹”、“拐子”、“秃子”、“罗锅”、“四眼”、“肥肥”、“傻大个”、“柴火妞”、“北极熊”、“黑哥们”、“麻秆儿”等等,则更应免开尊口。

面试的奇遇

王欢是一名应届毕业生,刚毕业的她,整天穿梭在找工作的路途中。有一天,她接到了一个面试通知,是应聘行政客服一职的。她准时地来到了该公司参加面试。由于对这项工作的极度渴望,她在考官面前显得太过紧张,有些发挥失常了,就在她从考官眼中看出拒绝的意思而心灰意冷时,一位中年男士走进了办公室和考官耳语了几句。在这位男士离开时,她听到人事主管小声说了句“经理慢走”。王欢灵光一闪,赶忙起身,毕恭毕敬地对他说:“经理您好,您慢走!”她看到了经理眼中些许的诧异,然后他笑着对王欢点了点头。第二天,王欢接到了录用通知,她顺利地进入了这家公司的客服部。后来主管告诉她,本来根据她那天的表现,是打算刷掉她的。但就是因为她对经理那句礼貌的称呼,让人事部门觉得她对行政客服工作还是能够胜任的,所以对她的印象有所改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