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称呼问候礼仪

称呼问候礼仪

时间:2022-04-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人际传播中,怎样称呼别人是首先要碰到的问题。一个热情、友好而又得体的称呼,常常能妙音入耳,似春风拂面,既表达了对他人的尊重,又显示了自己的礼仪修养,而与人相遇打招呼时,称呼不当或欠文雅,则会引起别人的反感,不利于人际传播的顺利进行。长期以来,我国大陆的称呼最普遍的是“同志”。各国的问候礼仪有很大的差异。

在人际传播中,怎样称呼别人是首先要碰到的问题。一个热情、友好而又得体的称呼,常常能妙音入耳,似春风拂面,既表达了对他人的尊重,又显示了自己的礼仪修养,而与人相遇打招呼时,称呼不当或欠文雅,则会引起别人的反感,不利于人际传播的顺利进行。

长期以来,我国大陆的称呼最普遍的是“同志”。“同志”有志同道合之意,它是由政党内部成员之间的称呼发展而来的。后来又渐渐时兴“师傅”的称呼。改革开放以后,西式称呼渐渐成为一种得体而又文雅的称呼。

从现在我国和国际上的通用情况来看,主要有以下一些称呼:

一是泛尊称:“先生”、“小姐”、“太太”等。我国古代也有这些称呼,但意义与现代不同,现代的这些称呼是与欧美语言相对应的称呼。这些称呼几乎适用于所有的场合,其中要注意对女士的称呼,最好根据其婚姻状况妥善称呼,对未婚女士称呼太太是不妥当的。

二是职务和职业称呼:“某总”、“经理”、“主任”、“医生”、“记者”、“老师”等。这是基于公务性的称呼,在公务活动或者平常的生活中,一般可以直接以对方的职务和职业相称呼。

三是职称称呼:“教授”、“工程师”等。这是一种荣誉性的称呼,是对对方拥有的在社会上备受重视的学位、学术性头衔、专业技术性头衔的称呼。

四是国际上的礼节性称呼,在国际上,对地位高的官方人士,一般称呼“阁下”或职衔加“阁下”。如“部长阁下”、“总理阁下”等。但在有些国家如美国、墨西哥等无此习惯,可称“先生”、“夫人”等。

五是日常称呼。在中国民间,有模仿亲属的关系称呼的习惯,如小孩称呼比自己父亲年龄大的为“伯伯”,小的为“叔叔”。在同事、朋友或邻居之间,“小王”、“老李”等称呼也很普遍。

总之,在人际传播中,特别是社交性的人际传播中,人们对自己的称呼是非常敏感的。在称呼时,要时刻注意称呼的礼仪,多使用尊称,避免一些不恰当的称呼;同时,不要随便给别人取绰号或在公共场合叫别人的绰号。得体的称呼是交流的良好开端,称呼得当,能使双方产生心理上的相容,双方的交流自然也会更加畅通。

问候是熟人见面时的一种常见礼仪。问候即中国人常说的寒暄、打招呼。即便双方只有一面之缘,也不可毫无表示,漫不经心的习惯在无意之间会造成很无礼的行为。聪明人遇到认识的人总是会热情的招呼,哪怕只是点点头或笑一笑,这不仅显示了一个人的礼仪素养,而且为双方的良好关系奠定了基础。

如果在路上遇见熟人,要主动打招呼,互相问候,不能视而不见,把头扭向一边,擦肩而过,这是最基本的礼貌要求。但也不宜在马路上聊个不停,影响他人走路。见面时最简单的问候语就是“你好”,或根据时间或节日说“早上好”、“晚上好”、“新年好”等。如果是熟人,招呼一声“小张”、“老王”也就可以了。

见到很久不见的老朋友,不要大声惊呼,也不要隔着几条马路或隔着人群就大声呼唤。如果边喊边穿马路,那可能会有危险。寒暄之后,如果还想多谈一会儿,应该靠边一些,避开拥挤的行人,不要站在来往人流中进行攀谈。

在遇到不太熟悉的异性时,很多人觉得很尴尬。不打招呼显得不礼貌,打招呼又不太好意思,或怕对方误会。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一位女士偶然在路上遇见不很熟悉的男士,理应点头招呼,但不要显得太热情,亦不要用冷冰冰的面孔来点头;一位男士偶然在路上遇见不太相熟的女士,应首先打招呼,但表情不可过分殷勤。

各国的问候礼仪有很大的差异。例如,在中国,人们见面时习惯问“吃了吗?”西方人对此很难理解;西方人尤其是英国人见面时常谈论天气,这也是一种寒暄的方式;在阿拉伯各国,友人相见时,双方除问候“你好”、“早安”或“晚安”之外,往往还要恭恭敬敬地说:“在你面前的,是你的亲人”,或说:“在你面前摆着的是平坦大道”等等。在与不同国家的人民交往时,要注意各自的文化差异和礼仪习惯,做到入乡随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