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主要行业心理问题概述

主要行业心理问题概述

时间:2022-08-0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 主要行业心理问题概述一、不同行业人员出现的心理问题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人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与以前相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各类上班族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引起各方的重视。有鉴于此,国际劳工组织召开会议,讨论如何应对IT产业的迅猛发展对该行业从业者心理与生理可能造成的巨大影响。

第一节 主要行业心理问题概述

一、不同行业人员出现的心理问题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人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与以前相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各类上班族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引起各方的重视。据新华社报道,中国几大主要行业人群的主要心理问题如下。

(一)IT业:发展快、竞争强导致强迫症

国际劳工组织最近一项调查表明,在美国、英国、德国、芬兰和波兰,十分之一的IT从业者或轻或重患有心理疾病,主要体现在精神沮丧、心理焦虑、怀疑和工作缺乏激情。据新华社报道,根据国际劳工组织的报告,因特网上信息的泛滥、信息技术永不停息的进步、公司领导不合理管理方式和工作强度过大是越来越多的IT从业者产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根据专家的预测,如果不采取适当措施,到2020年,心理问题可能超过车祸、艾滋病和暴力,成为全球头号杀手,越来越多的IT从业者可能因为心理问题而过早辞世。有鉴于此,国际劳工组织召开会议,讨论如何应对IT产业的迅猛发展对该行业从业者心理与生理可能造成的巨大影响。

我国IT业发展迅速,IT企业要根据市场的需求,不断追逐新的技术,非常强调发展。因此,IT从业人员工作量大,经常加班、熬夜,造成感情生活缺失,生活与工作失衡。而且,“IT业从业人员以年轻人居多,他们对自我成功的追求高、对职业发展的要求高、对知识更新的紧迫感、对未来的不确定感和职业危机感都高于其他行业人员。”对中关村企业员工的心理调查表明:46%的被查者存在心理健康轻度异常,58%的人承认自己有强迫症状、敌对情绪。此外,84.2%的人承认工作压力很大,莫名其妙地心烦意乱,遇小事容易生气、紧张、恐惧、多疑,遇事喜欢往坏处想,喜欢强迫自己达到目标。

(二)电信:客户态度影响人受尊重的需要

电信是一门新兴的行业,但它属于服务业,中国社会普遍存在的对服务业不尊重的心理定势造成了从业人员的工作压力。比如,客户的态度、情绪、言行、客户的特殊要求、专业询问、压力转嫁以及不理解,都会严重影响工作人员的情绪。

对于新兴的电信来说,由于行业还不成熟,行业制度、流程、措施变革、促销方式都很繁琐,增加了从业人员的执行压力,也容易引起客户不满。“打个比方,”王教授说,“如果你丢了一部手机,想停机,并买一部新卡,打10086电话,里面至少有七八道关,每一关都有七八个选择,等你好不容易选对了服务项目,又是占线。这些情绪,都会转嫁到从业人员身上。”

(三)教师:外界期望高导致的压力感

社会对教师的要求可从北京师范大学的校训略窥一斑:“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可以看出社会对教师的期望是要有较高的道德水准、人格力量、学术知识。当老师所扮演的角色与学生和家长的期望不符时,老师就会产生角色冲突与压力。

老师常见的心理困境还有:上课时间要抑制内心的不愉快感受,不能以学生为泄气对象;学生的不良行为干扰上课,造成教学无力感;校园暴力增加,老师因管教学生而被告的事时有发生;新教育技术发展迅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

文汇报》的调查表明:目前我国中小学教师中约有60%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结果还显示:女教师比男教师严重,小学教师比中学教师严重。打开中国教育网,反映各地中小学教师存在心理疾病的信息资料比较多;报刊上也披露了一些教师有违师德的行为:有的教师强迫学生吃苍蝇;有的教师强迫学生下跪;有的教师长期猥亵女学生;有的教师强迫学生去打违纪同学的耳光等。这些现象的出现,反映出教师中存在着心理问题,这一问题应引起高度的重视。

教师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表明了教师以传授知识和塑造学生的心灵为光荣职责。但是长期以来,教师总是被人为地赋予太多的社会意义,几乎成了某种特定的社会符号,而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并未受到足够的重视。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关键在于教师是否有健康的心态。随着社会对教育的日益重视,教育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些教师的心理压力加重,个别教师心态失衡甚至扭曲。教师心理有问题或者说不健康是有一定原因的。

(四)公务员:前途不明朗、人际复杂带来的抑郁、焦虑

近年来,医院中公务员病人有增多的趋势,其中,承担着教育子女、赡养老人等多重生活压力的中青年公务员压力感较大。公务员的职业竞争压力也日趋增大,现在几乎在所有的公务员考试中,都有对心理素质的考察项目,可见政府对公务员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

我国著名心理学家王择青教授说:“公务员是一条从政的道路,但从政的不确定性是非常强的,职业升迁受到很多非可控因素影响,公务员容易产生失控感。公务员接触的人际关系也比较复杂,打交道的人既有领导、同事,不同部门人员,还有各种办事对象。因此,公务员需要八面玲珑,方方面面都要照顾到,压力大了,就容易产生烦躁、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

公务员是很特殊的一个群体,由于连续的政策性和纪律性,不允许公务员在工作过程中出现任何差错,而具体工作的程序性又有着严格的工作轨道和规律性,再加上他们的前景发展有着许多不确定因素,同时社会公众对他们的期望值很高,所以他们所承受的压力远高于一般工作者。

而政府机构的正常有效运转,就需要通过一批拥有健康及良好心态的人组织实施,因此“公务员的心理健康,实际上直接影响政府机构运转的顺畅及效率。”

从调查的结果来看,现实情况并不乐观。据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2005年11月发布的“中国企业员工敬业指数2005年调查报告”显示:“从事不同职业的员工敬业度差别较大,其中金融业员工敬业度最高,而政府机关或企事业单位员工敬业度最低。”有30%的人心理表现为敌对情绪,对环境不认可,经常牢骚满腹。此外,抑郁和焦虑程度也都不低于30%。而另一项无法向测试群体公开的数据是,在一个单位的测评中,竟然出现了相当多的男性公务员选择了“我经常想到要哭!”

公务员也是人,也有七情六欲,他们的心理积郁长期得不到排解的情况下,最容易出现的心理症状,就是倦怠,工作僵化缺乏新意。

而倦怠及工作僵化,正是各种行业满意度及敬业度调查得出结论的心理成因,“不思考如何通过心理方式解决这些问题,那么最终的结果,就是政府机构服务水平及效率低下,公众满意度持续降低,如果说得再严重一些,这种问题长期存在,将危及社会的稳定及秩序。”

马克斯.韦伯曾预言,职业化将成为现代社会的显著特征。历史的发展也证明,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分工细化,职业已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此同时,职场上的各种心理问题也将随之产生。以上根据韦伯的有关理论,对公务员心理问题的产生原因做了简单分析。

马克斯·韦伯(Max Weber, 1864年4月21日—1920年6月14日)德国的政治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他被公认是现代社会学和公共行政学最重要的创始人之一。马克斯·韦伯与卡尔·马克思和爱米尔·杜尔凯姆被并列为现代社会学的三大奠基人。

(五)警察:职业枯竭感

警察职业是一种高强度、高危险的职业,要随时应对可能的突发事件,还要面对犯罪与流血牺牲。目前我国的警察正在重新进行工作定位,强调“服务”精神。“这一举措等于削减了警察的执法权限,从心理上说,就是减少了工作的自由度,增加了工作的压力感。现在市民的报警意识也越来越强,增加了警察的工作量。”据调查:在老师、医护人员、公司职员和警察等人群的对比中,警察情绪疲惫程度最高;警龄在6~15年的警察心理枯竭程度最严重;离婚率也比普通职业高。警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其警务工作的特殊职能决定了其承受的心理压力比一般群体要大。

所有应激性职业中,警察工作所承受的心理压力指数高居首位,长期的工作压力会对警察的生理和心理造成极大的危害。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当人的心理压力不能得到及时而有效的调节和缓解时,心理压力就会转化为行为的反向动力,使人出现一些反常行为。这些行为轻则影响工作效率或对身心造成伤害,重则导致“自杀”或“激情犯罪”。警察作为国家机器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国家法律赋予的较大的执法权与执法空间,但同时警察又是一个高应激、高对抗性和高危险的职业,警察在履行职责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心理障碍,若不能及时排解、疏导,后果将不堪设想。 因此,正视警察个体的心理健康问题,分析其压力源,管理机构应采取相应措施,缓解警察的心理压力;警察也需要掌握一些排除心理压力的策略和技巧,以保持身心健康,提高工作效率。这样才能提高警察的综合素质,增强公安队伍的战斗力,对进一步搞好新时期的公安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六)企业家:发展前景叵测,难以承受的利润重负

在常人眼里,他们是财富的化身,声名显赫,春风得意,拥有知识、智慧、激情和勇气,引领着时尚,他们理所当然地会拥有人世间最浪漫的生活和最多的幸福。这就是近20多年来崛起的中国企业家群体。然而,耀眼的光环却遮盖不住深藏其后的焦虑、孤独和惆怅:他们中自杀者有之,杀人者有之,发疯者有之,逃遁者有之,犯罪者有之,郁闷者有之……《经理人》杂志对企业家生存状态的专题调查中,竟发现他们有“25种锥心之痛”!更令人震惊的是,来自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的数据表明,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竟有1200多名企业家因种种心理障碍走上自杀之路,而这还仅仅是有文字记录的一个部分。业内人士认为,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错综复杂,但一个共同点,就是他们中的一部分人不同程度存在着心理障碍,是心理疾病的高危人群。

其实,看似神秘的心理问题,如同感冒一样,几乎人人都会碰到。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完全没有心理疾病的人在全球只占9.5%。有资料显示,目前我国正常人群存在心理障碍的比率也高达20%左右。那么,我国企业家的心理问题到底有多重呢?

企业家从无到有的掘金故事和各种各样的商战传奇往往容易成为人们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话题,但他们光鲜背面的焦虑、孤独和苦闷乃至绝望却鲜为人知。商场无常,危机四伏,企业家与焦虑始终相随。市场不相信眼泪!随着世界一体化、经济全球化和经营微利化,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超过了以往任何时候,企业家时常有一种风云突变、朝不保夕的末日感。特别是面对自己业已取得的成功,他们开始变得优柔寡断。在采访中,不少中年企业家坦率地承认自己常有不安全感,对自己的重大决策缺乏自信,因为太害怕失败了!一位一步步走向成功的企业家却这样慨叹道,“我不由自主地卷入了疯狂的竞争,这种竞争的残酷在于把跑得最快的人拉出来再比赛。就像奥运会比赛,最后只能有一个冠军,其他人都是失败者。你必须爬到金字塔的顶端。想不干的时候,连退路都没有!”在这种情况下,一些背运的企业家在竞争中面临被淘汰出局的境遇时,心理便会走极端,甚至铤而走险,走上犯罪的道路。

职业特殊,注定饱尝世态炎凉。心理学家通过丰富的临床实践发现,影响企业家心理健康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对人际关系的困惑。其实,商场如战场,在这里,“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不管是成功的企业家还是失败的企业家,从他们涉足商场的那一天起,就多多少少都会体验人生况味!注定要咀嚼“孤独”一生!

工作千头万绪,常使企业家身心交瘁。搞经营,需要创业者完全地投入,资金、项目、人员、市场,一切都需要殚精竭虑、费尽心思,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呕心沥血。的确,面对客户挑剔的眼光,面对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面对“社会精英”的角色期望,不少企业家往往不堪重负。事实上,一个人一旦选择了以企业家为业,便意味着他的一生从此将与压力、竞争、劳累、焦虑结伴而行,再不得轻松。正因如此,企业家也就不得不比一般人承受更大的压力,当这个压力超过他能够承受的极限或能接受的极限,他们就会面临坠入深渊的危险。不少企业家工作几乎占据了所有时间,生活没有情趣,很少与人交流,抽烟、喝酒成为宣泄的方式,疲劳综合征如影随形,久而久之,备感人生了无意趣,“心灵贫困得就只剩下钱了”,疲惫、焦虑、烦恼、无奈、失望、麻木等表情就会自然爬满职业经理人的面庞。

正因如此,对于心理存在障碍的自述原因,近七成受检测的企业家认为是“工作太累,压力太大”,其中68%的企业家陈述自己每天的工作时间超过10小时。 传统的偏见,会加重心理负荷。调查发现,由于受光鲜的“精英角色”带来的双重人格影响,患上心理疾病的企业家有90%的人不会觉察自己患病,即便发现自己有心理疾病,也往往出于维持权威形象的考虑,也不愿去找心理医生就诊,结果留下了隐患。在为社会创造巨大财富的同时,企业家自身也成为社会的财富,优秀的企业家更是时代的宝藏,并成为支撑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力量。然而,经济学家周其仁却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有世界上最昂贵的企业家制度和最廉价的企业家”,这句话中透露出几多无奈和痛惜!事实上,作为企业的灵魂人物,难以想象其不健康的心理却能有效维系一个生生不息的企业。国内一家著名管理顾问公司一直在研究“中国企业家与中国企业健康之间的规律”,发现企业家的“快乐指数”和企业的“健康指数”内在相关,其中企业家的心理健康与企业的文化健康更存在着长期紧密的关联性,甚至可以说,企业家的心理关乎企业的兴衰!因此,关心企业家的心理健康和生存环境,乃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

(七)医护人员:救死扶伤,泰山压顶,难以支撑

医疗领域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对医护人员不断提出更高的职业要求。随之,日趋加重的职业压力,对每个人的心理素质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职业压力是医护人员难免要面对的问题。医护人员的职业压力有外部和内部两个来源。外部压力包括:工作性质与工作强度方面、继续教育与职业需求方面、社会方面、人际关系方面、家庭方面等等。学习的压力,追求完美和成就感的潜意识,同行之间竞争激烈等等都会导致心理问题的出现。

医护人员经常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与其他人(包括行业内部和患方)沟通、协调方方面面的事物,而患方常常带着不信任感从各种媒体获得大量没有经过整理归纳的医疗信息,并以此提出各种要求。医患关系的特点又是以患方的现存问题为中心的,并经常围绕他们的精神、心理、社会问题(如窘迫、恐惧、失落等)进行工作,导致工作中过度接触到伤痛、残疾、死亡和压抑的氛围。

医疗属于高风险职业,医疗过程中的一个小小失误就可能给患方带来极大的影响,如果患方不能理解,就可能会在一定时期内给医护带来心理阴影,工作情景必然令人沮丧。内部压力来自于医护人员本身。长期的职业压力会影响医护人员的情绪,严重者会造成心身耗竭。耗竭是由于过度应激等导致的一种完全的躯体和精神的衰竭,是对过高压力或不满意工作的一种反应,在心理上产生拒绝,在态度和行为上也会有相应的变化。耗竭可以导致对工作的厌恶感,表现为服务质量退化或对服务对象漠不关心、失去同情心,工作效率低,死板、固执、讥讽人等不良后果。

医护人员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是医疗卫生体系的先锋队和主力军,时时刻刻守护着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通过建立完善的系统和心理援助计划,良好地解决医护人员由于长期处于工作紧张状态,频繁加班以及日益紧张的医患关系等原因产生的焦虑、抑郁、神经衰弱、情绪易失控等心理问题,是广大患者健康利益的重要保证。

(八)直销人员:部分人对直销的曲解,造成直销人员的内心压抑

直销(Direct Selling),按世界直销联盟的定义,直销指以面对面且非定点之方式,销售商品和服务,直销者绕过传统批发商或零售通路,直接从顾客接收订单。直销是指直销企业招募直销员,由直销员在固定营业场所之外直接向最终消费者(以下简称消费者)推销产品的经销方式。

中国对直销是这样定义的,制造商在向公众进行一定诉求的基础上,直接与目标客户沟通,以达到实现消费的营销活动。

传统的商品流通形式是这样的:厂家——总代理——省代理——市代理——批发商——商店——消费者,这其中每个环节都需要管理费用。直销把中间的流程缩短了,是由工厂——直销商——消费者。这样不但把产品的价格降低了,也使直销商获得了更大的销售利润,这对厂家、直销商、消费者都是有利的。

虽然,这种先进的营销方式好处多多,但很难马上被更多的人所认可。因为,认识新生事物需要一个过程。加之“非法传销”浑水摸鱼,于是,许多人排斥直销,拒绝直销,把直销当做“非法传销”的孪生兄弟。有人说,直销就是亲属骗亲属、朋友骗朋友,视直销为洪水猛兽。显然,这种错误的看法给广大直销人员带来了较大的心理上压力。朋友、同事的歧视,使部分直销人员产生了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

由于一些人没有完全了解事物的实质,就妄自论断,不但伤害了直销人员,也把自己引入了误区。

直销工作是国家法律认可的一种正当职业。直销给社会带来了较大的经济利益。直销不仅搞活了企业,为国家创造大量税收,为社会解决了大量的就业人员,从而改变了许多人的生活状况,并方便了消费者,而且大大促进了国民经济的繁荣发展与社会进步。直销可以说是促进社会安定团结,减轻国家负担的良好职业,真可谓利国利民。

(九)退休人员:余热尚存 心里不平衡

随着时间的推移,离退休人员不断增加。离退休后因心理变化和对新的生活条件的不适应而影响健康的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关注。离退休后他们所处的社会角色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他们从工作、社会的大舞台转移到家庭的小舞台,从紧张的工作环境转入相对安静的小家庭。特别是从社会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指导者变为被动的服从者。旧的生活模式被打破,而对新的生活模式尚不适应。新的生活需要,使他们接触许多的家庭琐事,他们对此感到陌生、力不从心,从而产生空虚、无所事事、抑郁、急躁、心情烦乱的不健康心理,他们甚至觉得事事不如意,样样不顺心,部分人的性格发生了明显改变,失去了应有的涵养。加之有的家人不理解,不能正确疏导,有的甚至唇枪舌剑,导致他们心情更为压抑,表现为忧郁、情绪低落,进而成为一些疾病发生的诱因。

另外广大的离退休专业技术人员在长期的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仍然是科技队伍中不可或缺的一支重要力量。部分离退休专业技术人员又回到本单位或者其他单位继续发挥余热。但是,本单位或者应聘单位的年轻人对离退休人员持不欢迎的态度。年轻人认为,离退休,说明你的身体已不适合再工作了。更何况,国家为此每月也给你发放了离退休金,再返聘,又拿一份工资,这种行为确实有问题。是否合法?值得讨论。还有的年轻人直接讲:国家和用人单位最好还是为年轻人多创造一点就业的空间,这样才是有益于国家,有益于人民的做法。

年轻人的态度直接影响离退休人员的心境。他们本来心里对退休就有抵触:老子当年打江山,小子还在尿裤裆,你有什么资格看不起我。所以部分离退休人员内心总是不平衡。

社会要充分认识发挥离退休专业技术人员作用的重要意义,把离退休专业技术人才资源开发纳入到人才队伍建设的整体规划之中。使离退休专业技术人员在保持身心健康、安度晚年的同时,继续为加快社会发展贡献经验、才智和力量。

目前,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退休人员在逐年较快地增加,各种新问题不断地出现。近年来,大批刚满60岁的专业技术人员加入到离退休队伍,降低了离退休人员的平均年龄,改变了离退休队伍的文化结构,他们的思想、精神、文化等方面需要是多样化的,他们的价值观念发生了变化。传统的颐养天年、无所事事,逐步被积极进取的“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老有所学”所代替。低文化层次的、单纯消遣性的娱乐吸引力正在降低,代之而起的将是适应现实生活的高文化层次的活动。因此,做好离退休人员的心理疏导工作,是一项事关改革、发展、稳定的重要任务。

(十)准职业人:就业、创业步履维艰

在此,我们称大学生为准职业人。大学生的就业心理是复杂多变的。通过几年大学生活,同学们在知识、能力与人格方面有了积极的显著发展,有着强烈的就业意愿和积极的就业动机,为能尽快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感到由衷的欢欣。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的多样化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了更多的机遇和更大的自由度。许多大学生都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准备在所学专业领域一展身手。但是在就业过程中,又难免出现种种心理矛盾、心理误区和心理障碍。

大学生群体是个体由青年期到成年期成长过程中一个特殊的群体。集多种特殊性于一身,具有处于“第二次心理断乳期”“边缘人”地位,处于“心理延续偿付期”,多重价值观、人格的再构成等心理内在原因;同时存在着环境中诱发因素的作用,使得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比个体一生中的其他阶段人群及处于这一时期的其他群体明显要低。

1. 就业心理压力与焦虑

当前激烈的就业竞争环境使就业问题给大学生带来了较大的心理压力,而且这种压力在各年级学生都存在。有关调查显示,个人前途与就业已成为大学生心理压力中最大的因素,而且压力有随着年级增高而上升的趋势。学生就业压力体验相当严重,尤其以心理体验最为严重。大学生毕业前心理压力较过去有明显增大,主要原因是毕业方向的选择、就业、考研、恋爱、大学中不愉快经历、离别感伤、突发事件、经济条件等冲突和事件;女大学生心理压力大于男大学生,农村学生的焦虑水平高于城市学生。而大学生面对就业压力的释放方式则过于内向化,主要是自己解决和求助于同学朋友。

2. 就业心理期望与失落感

许多大学生都有一种“十年寒窗,一举成名”的心理,因此对择业的期望相当高。大学生大多希望到生活条件好,福利待遇高的大城市、大机关、大公司工作,而不愿到急需人才但条件艰苦的中小城市和基层小单位,过分地考虑择业的地域、职位的高低和单位的经济效益。高期望驱使毕业生总是向往高薪水、高职位、高起点,渴求高物质回报率,并一厢情愿地对用人单位提出种种要求,将自己就业的目标定得很高,即使找不到合适的单位也不肯降低就业期望值。

3. 就业观念不合理

大学生的择业观念虽然在总体上是倾向于务实化与理性化,但由于处于择业观念的转型过程,因此各种不良观念也存在着,并影响了大学生的健康、顺利就业。这些不良观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只顾眼前利益,忽视职业发展。 一些大学生在择业标准中只有工作条件、收入等眼前实在利益,而对自我的职业兴趣、能力、职业的发展前景等因素不作考虑,因而极易选择到并不适合自己的职业。

(2)职业标准过于功利化、等级化。一些毕业生过分强调职业的功利价值,甚至还将职业划分为不同等级,而不考虑国家与社会的需要,不愿意到条件比较艰苦的地区和行业去工作。

(3)求安稳,求职一次到位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 很多大学生仍然喜欢稳定、清闲、福利保障好的单位,希望以此就能选定理想的职业,而不愿意选择有风险、有挑战性的职业,更不敢去自己创业。

(4)过分强调专业对口,学以致用。 在求职时,只要是与自己专业关系不密切的职业就不考虑,这样做只能是人为地增加了自己的就业难度。

(5)职业意义认识不当。许多大学生从观念上来说,还是仅仅把工作当做一种谋生的手段,没有充分认识到职业对个人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4.就业人格缺陷

(1)自我同一性混乱。有许多同学在毕业、择业的时候,尚未达成自我同一性。具体来说,对自己的职业目标、需要、价值观以及自身特点等没有明确地认识;在就业时不能正视自己的能力、素质和择业的客观环境,不能对自己有一个客观、清醒、全面的评价。因此,他们在职业选择时往往是茫然、犹豫不决、反复无常、见异思迁、躁动不安,不能主动、独立地获取职业消息、筛选目标、规划职业生涯,也不能解决就业过程中的问题,做出正确的决策。自我同一性混乱在就业中的两个突出表现就是盲目从众与依赖。

盲目从众,是指在求职中不考虑自己的兴趣、专业等特点,盲目听从或跟随别人的意见以及盲目寻求热门职业的现象。持有这种心理的毕业生往往脱离自己的实际状况,跟在别人的后面走,如在就业市场中哪个摊位前人多他们就往哪里去,别人说什么工作好他们就寻求什么样的工作,而全然不顾自己的能力和现状,不会扬长避短。

依赖,是指在就业中不愿承担责任,缺乏独立意识,没有个人独立的决策能力,没有进取精神,只是依赖父母或老师、学校,甚至只等职业送上门而不去积极争取。一些毕业生自己不去找工作,只等着父母和亲朋好友出面四处奔波,到处找关系、托人情,甚至还怀恋过去那种统包统分的制度,希望学校解决就业问题。当别人为自己找的工作不合心意时就大发脾气,抱怨父母或学校。还有不少毕业生由家长陪着参加供需见面会,职业的好坏完全由父母决定,缺乏自主择业的能力。

(2)就业挫折承受力差。不少大学生在求职时只想成功,一旦遭受挫折就会像泄了气的皮球,一蹶不振,陷入苦闷、焦虑、失望的情绪之中不能自拔。他们对求职中的挫折既缺乏估计也缺乏承受能力,不能很好调节自己的心态,也不会通过总结求职中的经验教训来获得下一次的成功。

自主择业给大学生提供了就业的自由及通过竞争获得理想职业的机会。应该说这也是大多数学生所期望与认可的。但当大学生真正面对激烈的竞争环境时,也有许多人表现出缺乏信心、缺乏勇气,求职时战战兢兢、顾虑重重、畏首畏尾,不敢大胆自荐。结果是有压力没勇气,不能真正向用人单位展现自己的竞争实力,错过机会,在竞争中陷入了不战自败的境地。特别是一些冷门专业或学习成绩不佳的同学及没有“关系”的同学就更容易出现不敢竞争、不敢尝试的问题。

害怕竞争的保守心理一方面与大学缺乏社会实践锻炼有关,另一方面更与许多大学生害怕失败、不敢面对就业挫折有关,如一些大学生在就业中只找那些把握大的职业,而对竞争强的工作不敢问津,害怕求职失败遭受打击。

(3)自卑与自大。一些毕业生在求职中常会产生自卑心理,对自己评价偏低,他们总是以为自己的水平比别人差,单位要求很高,自己肯定达不到,自己能力不行等等。就业中的自卑一般产生于以下一些情况:首先是一些冷门专业的学生看到就业市场寻求自己专业的单位少、待遇差或在求职中遭冷遇,就容易悲观失望;其次,一些性格比较内向、不善言辞的大学生看到其他应聘者口若悬河,自己什么也说不出来也会自惭形秽;再次,一些在校成绩与表现一般的大学生看到别人的自荐书上奖励、证书、成果一大堆,自己什么也没有,也容易自我贬低;最后,一些女大学生在就业遭受到用人单位的歧视后也会自怨自艾。总之,自卑的大学生不敢正视现实,对自己的长处估计不够,怀疑自己的能力,不善于发现适合自己的职业岗位,在对自己的抱怨、贬低中失去了求职的勇气。

自卑的反面是自大,而且两者有时会相互转化。一些专业较好、就业资本较雄厚的大学生容易从自信变为自负。还有一些大学生是脱离实际的自大,他们既缺乏对自己的客观认识,也对就业市场、职业生活缺乏了解,一切都凭自己的主观想象。如有的大学生自以为经过大学几年的学习和锻炼已经满腹经纶,任何工作到手中都可以出色完成,在求职中自觉高人一等、自命不凡、四处吹嘘,一旦出现变故则容易陷入自卑、自责、一蹶不振。

自卑与自大是大学生身上常见的人格缺陷,在就业中的表现都是对自己缺乏一个客观的评价,同时对职业缺乏深入的认识。在就业中自卑与自大常存在交织的现象,如一些大学生在求职比较顺利时容易自大,一旦出现挫折就自卑;一些大学生虽然对自身条件比较自卑,但是真正遇到用人单位时却又表现为自大,要价很高。

(4)偏执与人际交往障碍。大学生就业中的偏执心理有不同的表现。

追求公平的偏执。大学生要求公平的竞争环境,对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感到气愤是正常的,但有一些大学生表现为对公平的过分偏执,将自己求职中的一切问题都归结于就业市场不公平,以至给自己的整个求职过程都笼罩上了心理阴影。

高择业标准的偏执。大多数毕业生对求职有过高的期望,不过多数人能通过在就业市场的体验,客观地认识和接受当前的就业现状并调整自己的择业标准。但仍有大部分大学生固执己见,偏执地坚持自己原来的择业标准,甚至宁愿不就业也不改变。

对专业对口的偏执。一些大学生在就业时过分追求专业对口,不顾社会需要,无视专业的伸缩性、适应性,只要是与专业有一定出入的工作就不问津,只要不能干本专业就不签约。这样就人为地减少了自己就业的机会。

有些大学生缺乏基本的人际交往能力。如有的在求职过程中过于怯懦、紧张,不敢在用人单位面前表现自己,甚至连面试也不敢去,常常一开口就面红耳赤、语无伦次。还有的在求职中不会察言观色,不懂得照顾别人的感受,不懂人际交往的礼貌礼仪,如有位大学生在面试结束时,用人单位的负责人拿给他一支烟,他不仅当即拒绝还气愤地说:“我从来都没有这种恶习!”

5. 就业心态问题

(1)过度焦虑与急躁 。就业时许多大学生是既希望谋求到理想的职业,又担心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还担心自己在择业上的失误会造成终身遗憾,并对未来的职业生活感到心中无底。因此在就业过程中存在一定焦虑是正常的。但一些大学生的焦虑过了头,成天都充满了各种不必要的担心以及造成精神上的紧张不宁、忧心忡忡、烦躁不安、意志消沉,行为上反应迟钝、手忙脚乱、无所适从。

还有一些大学生在就业时显得过于急躁,整个就业期情绪始终处于亢奋状态,常常心急如焚、四面出击、东奔西跑,希望尽快找到合适的工作,但又缺乏对就业形势的冷静观察以及对自我求职的理性思考,做了许多吃力不讨好的事。因此常常都有一些毕业生在并不完全了解用人单位的情况下就匆匆签约,一旦发现实际情况与自己想象的不一样或发现了更好的工作时,追悔莫及,甚至毁约,给自己带来许多不必要的麻烦与心理困扰。

(2)消极等待与“怀才不遇”心理。与就业时的急躁心理相反的是一些大学生在就业问题上表现得非常消极,平时也不参加招聘会,有单位来了就看看,如果不满意就等下去,满意时也不主动争取,抱着“你不要我是你的损失”的态度,期待着有单位会主动邀请。还有些人这山望着那山高,不肯轻易低就,明明已经找到工作,但拖着不肯签约,总希望有更好的单位出现。

另外有些大学生自恃条件很好,认为“满腹经纶”“博古通今”“学富五车”,可以大有作为,但在择业时却常常要么碰壁要么找到的工作不满意,于是抱怨“世上无伯乐”,抱怨自己运气不好,成天闷闷不乐、怨天尤人

(3)攀比与嫉妒。 在求职中,同学之间“追高比低”的现象时有发生,一些同学在求职中经常相互吹嘘自己的职业待遇好、收入高,导致职业期望越来越高,求职变成了自我炫耀。还有些同学看见或听说别人找到了条件优越、效益较好的单位心理上就不平衡,抱着“他能去,我更能去”的态度非要找一个条件更好的单位,而不考虑自身的条件、社会需要特点、职业发展及就业中的机遇因素。

一些毕业生对别人所找的工作心存嫉妒,特别是看到自认为条件不如自己的人也能找到很好的工作就更容易出现嫉妒心理,于是有些人故意对别人的工作冷嘲热讽、贬低、讽刺和挖苦意图打击别人,更有甚者抱着“我得不到,你也别想得到”的畸形心态在用人单位面前造谣中伤、打小报告。

(4)抑郁与逆反。在择业中受到挫折后,一些毕业生会感到无能为力、失去信心,表现为失落抑郁、不思进取、情绪低落、意志消沉,他们常常会放弃一切积极的求职努力、听天由命。严重时还会对外界的环境也漠然置之,减少人际交往,对一切都无所谓,并进而导致抑郁症。而另外一部分毕业生,则对正面的职业教育、职业信息存在逆反心理。对来自辅导员、班主任、学校就业指导服务中心以及同学和用人单位的正确信息、善意批评与建议,他们不相信、不听从,偏要对着干,要按自己的一厢情愿去求职。比如当别人为其推荐工作单位时,总是抱有戒心,别人讲得越多他越不相信。当求职失败时,不总结自己的问题,甚至明明知道自己失败的原因也不改正,在以后的求职中依然我行我素,听不进任何批评与建议。

(5)说谎侥幸与懒散心理。有些同学认为用人单位不可能去查实每个人的自荐书是否真实,而且在面试时时间比较短、不可能对自己作全面的考察和了解,只要自己当时充分地表现一下,把工作骗到手,签好协议书就行了。于是,一些毕业生把别人的获奖证书、成果证明等偷梁换柱地复印在自己的自荐书里,而且自己明明没有当什么干部,也没有参加什么社会实践活动,也照着别人的写上,甚至胡编乱造一番,以至有时在用人单位收到的自荐书中一个班竟出现了五六个班长。还有的大学生在面试时把自己吹得天花乱坠、无所不能,结果经过现场实践考核或试用时就马上露出了原形。 有的毕业生签约比较早,往往在离毕业半年前或更长时间就落实了单位,这时就容易出现懒散心理,认为工作单位已定,没有什么可以担心了,应该松口气、歇歇脚了,于是学习没了动力,组织纪律散漫,考试仅仅追求及格,毕业论文只求通过,甚至长期旷课、上网、夜不归宿。还有极少数大学生因此受到学校的处分,严重的甚至被开除或勒令退学,找到的工作也因此丢了,悔之莫及。

(6)心理不满与行为、生理反应失常。由于就业市场中确实存在一些不公平现象,以及某些专业、学校不易找工作的客观现实,一些大学生在遇到就业挫折时就容易出现各种不满心理,比如有些同学认为“学习靠自己,就业靠关系”,还有些同学出现了对专业、学校的抱怨、贬低。在各种不满与不良就业心态的影响下,还会出现一些不良行为和生理反应。这些不良行为有故意旷课、夜归、喝酒、起哄、闹事、损坏东西、打架对抗、不良交往、行为怪异、过度消费等,严重时还可能导致严重违纪与违法行为的出现。由于心理应激水平高,心理冲突强度大,有的毕业生会出现一些躯体化症状,如头痛、头昏、心慌、消化紊乱、神经衰弱、血压升高、身体酸痛、饮食障碍、失眠。行为与生理反应的失常通常是比较严重的就业心理失常的表现,出现这些问题时要及时进行心理调节或寻求心理咨询专家的帮助。

二、大学生就业心理的自我调适

就业本身就是我们认识和适应社会的一个过程,在求职过程中遇到困难,甚至经过几次挫折才最后成功是正常的;在就业中遇到许多心理冲突、困惑,产生一些不良情绪也是正常的。遇到就业问题时,要学会调节自己的心态,使自己能从容、冷静地面对就业这一人生重大课题,并做出正确、理智的选择。如果你遇到了就业心理困扰,可以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调节。

(一)接受客观现实,调整就业期望值

就业市场化、自主择业给大学生带来了机遇与实惠,但许多大学生对“市场”残酷的一面认识不足,对就业市场的客观实际了解不够。经过对就业市场、就业形势的客观了解与深刻体验后,我们必须明白现实情况就是如此,无论是抱怨还是气愤都没有用,这种就业情况不可能是一时半会儿就能改变的。与其成天怨天尤人,浪费了时间、影响了自己心情,还不如勇敢地承认和接受当前所面临的现实,彻底打破以往的美好想象,脚踏实地地寻求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在就业市场上的用人单位找不到人、大量的毕业生无处去的“错位”现象普遍存在,这是因为大学生的就业期望普遍较高的缘故。因此,要顺利就业就必须首先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就业形势,调整自己的就业期望值。调整就业期望值不是对单位没有选择,只要有单位就去,而是要在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发展观念的基础上重新确定自己的人生轨迹。这就是说要树立长远的职业发展观念,放弃过去那种择业就是“一次到位”,要求绝对安稳的观念。要知道现在再好的单位,将来也有下岗的可能,因此,在择业时要看得长远一些,学会规划自己整个人生的职业生涯。在当前获得一个理想职业的时机还不成熟时,应采取“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办法。也就是说,在择业时不要期望太高,可以先选择一个职业,不断提高自己的社会生存能力、增加工作经验,然后再凭借自己的努力,通过正当的职业流动,来逐步实现自我价值。许多大学生不愿意去经济落后的地区工作,可是随着西部大开发的进行,西部地区将成为经济发展的热点,也将给大学生们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因此抢先到这样的地区去工作可能会更有利于自己的职业发展,取得事业的成功。

(二)充分认识职业价值,树立合理的职业价值观

传统观念认为人们工作就是为了满足生存需要,但是对于现代社会的人来说,职业对个体的意义已经远不是如此简单,职业可以满足人们从低层次到高层次的多方面需要。如最近有人对职业价值结构进行了初步研究,发现了交往、义利、挑战、环境、权力、成就、创造、求新、归属、责任、自认等11个类别的因子。因此,职业的价值是丰富的,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职业对个体发展、社会进步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在择业时不能只考虑工作的经济收入、工作条件、地点等因素,更要考虑职业对自我一生发展的影响与作用,应看重职业能否帮助实现自我价值。因此,要在考察社会需要的基础上,树立重自我职业发展、才能发挥、事业成功的职业价值观。对于那些虽然现在工作条件不怎么样,但发展空间大,能让自己充分发挥作用的单位要优先考虑;对于那些现在经济发展水平不太高,但发展潜力大,创业机会多的工作地点也要重视。总之,盲目到一些表面上看来不错,但不适合自己,自己才能不能得到有效发挥的单位去工作,是不会让自己的满意的。与其将来后悔,不如现在就改变自己,建立适应我国当前市场经济发展、人才需求规律的合理的职业价值观,以指导自己正确择业。

(三)认识与接受职业自我,主动捕捉机遇

大学生就业中的许多心理困扰都与大学生不能正确认识和接受职业自我有关,因此正确地认识自我的职业心理特点并接受自我,是调节就业心理的重要途径,并可以帮助自己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方向。要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样的职业、需要什么样的职业、自己的择业标准以及依自己目前的能力能干什么样的工作,这样才能知道什么样的工作更适合自己。许多同学通过亲身的求职活动后就会发现自己的能力与水平并不像自己以前想象得那么高,并容易出现各种失望、悲观、不满情绪。因此在认识自我特点后还要接受自我,对自我当前存在的问题不能一味抱怨,也没有必要自卑,因为自己当前的特点是客观现实,在毕业期间要有大的改变是不可能的,因此要承认自己的现状,学会扬长避短。另外,要用发展的观点来看待自己,要知道有些缺点并不可怕,可以先就业,然后在工作岗位上不断发展自己。

大学生就业中的机遇因素也是非常重要的,因此了解并接受了自我特点以后,还要学会抓住属于自己的机遇,这样才能保证以后的求职顺利。要抓住机遇首先必须要多收集有关的职业信息,多参加一些招聘会,并根据已定的择业标准进行选择。需要注意的是机遇并不是对任何人都适用的。一个工作的好与不好,是相对的,对别人合适的,对自己不一定合适,因此一定不能盲从;要时时记住,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最后要注意机遇的时效性,在发现就业机会时要主动出击,不能犹豫,也不要害怕失败,应有敢试敢闯的精神。

(四)坦然面对就业挫折,提高心理承受力

面对市场竞争、就业压力,大学生的求职总会遇到许多困难、挫折甚至是委屈,如一些专业“热门”,有些则“冷门”;又如女大学生找工作容易受到歧视等。面对这些问题仅抱怨是没有用的,更重要的是调整自我心态,提高自己对各种突发事件的心理承受能力。其实,就业的过程也是大学生重新认识自我、认识社会,并主动调整自我适应社会的过程。如果能通过求职而增强自我心理调节与承受能力,对大学生今后的职业生涯都是非常有用的。

在求职中遇到挫折时,要用冷静和坦然的态度待之,客观地分析自己失败的原因,进行正确的归因。首先,在就业市场化、需求形势不佳、就业竞争激烈的条件下,出现求职失败是在所难免的,不能期望自己每次求职都能成功。要对可能出现的求职挫折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同时,应把就业看做一个很好的认识社会、认识职业生活、适应社会的机会,应通过求职活动来发展自己,促进自我成熟,因此“不以成败论英雄”。其次,自己求职失败并不一定就是因为自己的能力不行。出现求职失败有许多原因,可能是因为你选择求职单位的方向不对,也可能是因为你的价值观与单位的企业文化不符合,还有可能是其他一些偶然因素。总之,要正确分析自己失败的原因,调整自己的求职策略,学会安慰自己,以便在下次的求职中获得成功。

(五)调整就业心态,促进人格完善

在求职时,自己或身边的同学出现一些不健康的心态是正常的,没有必要过度担心、害怕自己有心理障碍。当然对于这些不良心态也要学会主动调适,必要时还可以寻求有关心理专家的帮助。进行自我心理调适的方法有很多,首先,可以进行积极的自我心理暗示,鼓励自己、相信自己,帮助自己渡过难关。其次,可以向朋友、老师倾诉,寻求他们的安慰与支持。最后,还可以通过体育锻炼、听音乐、郊游等方式转移自己的注意力,排解心中的烦闷,放松自己的心情。

通过对自己在就业时出现的种种不良心态的分析,可以发现自己平时不容易察觉的一些人格缺陷。应该说这些人格缺陷是产生这种就业心理问题的根本原因,如果现在没有很好地完善自己的人格,那么这些问题还会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继续带来困扰。因此,有关问题其实是暴露得越早越好,同时也不必为自己所存在的人格缺陷而懊恼,因为很少有人是绝对的人格健全的,关键是要在发现自己的问题的基础上,积极改变自己、发展自己,使自己的人格更加成熟,使自己将来的人生道路更顺利。

(六)开拓进取,勇于创业

大学生是有理想、有抱负、有创新精神、敢做敢为的青年先锋。因此大学生要有自主创业的打算,这既可以在毕业后马上实现也可以通过一定的社会积累后再尝试。大学生们一定要有开拓自己事业的信心与勇气。当前的一些大学生创业公司虽然遇到了一些困难,但也有相当成功的案例。大学生创业肯定是值得鼓励的,关键是要有准确的观念与思路,要对自己有一个合理的规划与定位,要与有市场经验的人合作,要摆脱学生公司的意识,要进行科学化、职业化的管理。

二、人人都有心理问题

为了更好地分析职业人的心理问题,在此简要介绍一般心理问题的表现状态。你是不是有时候莫名其妙的会发脾气?有时候一连几天闷闷不乐?有时候讲话滔滔不绝、兴致颇高,又有时候沉默寡言?有时候喜欢与众人欢聚一堂,又有时候愿意独处?其实这都是出现了心理问题!

就人本身的生物属性而看,人整个身心在不停运转的过程中,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而是会不同程度地呈现出一种周期性情绪起伏现象,在某些时候心理状态趋于异常。

为什么正常的人间歇性地发生心理异常现象呢?其“病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人本身固有的情绪积累,(兴奋或压抑)达到一定程度,就容易出现心理失衡,这时就需要通过某种适当的方式来发泄。

其二,工作和生活压力所迫,超过了身心所能承受的负荷,激起了情绪的“抗议”。

其三,天象的影响,如风雨雷电阴晴雨雪等,而比较明显的则是“月亮·潮汐”。一般而言,月亮的盈亏不仅会让海洋出现“潮汐”,也会使人的情绪出现“起伏”。

此外,特别的性格、特殊的环境以及突发的事件也会为心理异常埋下“伏笔”。所以,无须视心理问题为洪水猛兽,身为凡夫俗子,出现心理问题是不可避免的。

根据有关心理咨询案例分析,主要心理问题表现如下。

(一)偏执

偏执是指极端固执、刚愎的人格表现缺陷。 偏执的人通常有过强的自信,只信任自己,不信任别人,因而喜欢随便怀疑,喜欢争辩,显得异常固执任性、刚愎自用。偏执常常在以下情景中发生:有了一丁点儿成绩,就狂妄自大,自认为有非凡能力,理应处处、时时、事事成功;听到不同意见就争辩不休,直到把人驳得“体无完肤”、一声不吭为止,显得傲慢固执;有人在某个方面胜过了他,就嫉妒不已,一心忌恨别人和到处攻击别人,一副目中无人的样子;碰到挫折,绝不因势勒马回缰,始终自以为是,不撞南墙不回头。偏执如果不及时控制和矫正,就极有可能演变为偏执性人格障碍,这是所有一般心理问题中离心理疾病最近的一种心理问题,因而要特别引起重视。 偏执与日常所见的顽固执拗不同。顽固执拗作为一种不良的意志品质,仅表现为只承认自己的意见和论据,当实践证明其行动是错误时仍坚持己见,一意孤行,其实质是不能实事求是地正确对待和处理行动中的困难,通常不伴有自信心过强而自感能力非凡的错误自我认知,也不会因别人超过自己而耿耿于怀,妒火中烧;而偏执则是以自我为中心,好走极端,常给人一种极端偏激和咄咄逼人之感,似乎心中只有自己而容不得他人。

(二)消沉

消沉是指心灰意冷、沮丧颓唐的消极情绪。 消沉通常在以下几种情景中产生:一种是梦寐以求地渴望脱离实际,对自己的能力估计过高,同时也看不到现实生活的复杂性,由于力不从心而使渴望变成失望时,消沉心理就油然而生;一种是意志薄弱,经不起风浪,遇到挫折就灰心失望、失意懊丧,似乎命运总跟自己作对,处处不顺心、事事不如意,于是就显得精神委靡;再有一种就是受错误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认为人生不过如此,理想、前途都是无稽之谈,于是便看破红尘,把信念、抱负抛在一边,整天浑浑噩噩,消极混世,显得异常颓废。消沉与委顿不完全相同。委顿虽也表现为精神不振,但同时也伴有躯体异常疲乏,且常由躯体过度疲乏引起,委顿持续时间也较短,通常情况下不属于心理问题;消沉则与躯体疲劳无关,常由对生活失去信心和希望造成,持续时间相对较长,如长此以往,还会达到“心死”的程度,则不仅会演变为各种心理疾病,而且也会因厌世而出现自杀意念,甚至自戕身亡。

(三)无端烦恼

无端烦恼是指无缘无故烦躁苦恼的消极情绪。烦恼人皆有之,不属于心理问题,而无端烦恼,即莫名烦恼、自寻烦恼,则属于不正常心态,是心理失衡的表现。“杞人忧天”就是这种无端烦恼的典型模式。无端烦恼在一定情景下才会出现。例如生活顺利时却担心天有不测风云而生烦恼,子女尚幼却担心将来考不上大学而生烦恼,身体偶有小恙却担心罹患重病而生烦恼,学习成绩优秀却担心难以保持名列前茅而生烦恼,恋爱顺心却又担心失恋而生烦恼,宴请友人却担心买不到称心菜肴而生烦恼等等,凡此种种都是在相应的情景中胡思乱想、患得患失、唯恐失利而惴惴不安的结果。由于引起无端烦恼的情景比较宽阔,因而有无端烦恼心理问题的人,常常会感到烦恼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当然,有无端烦恼的人也知道其烦恼是莫名的、自寻的,也知道其他人碰到同样的情景未必会产生这样那样类似的烦恼,但却难以控制,甚至难以自拔,因此也会为此烦恼,结果烦恼派生出烦恼,使人更加烦恼。 如前所说,无端烦恼与生活中正常的烦恼是不同的。正常的烦恼皆有原因,或者碰到困难无法排除而生烦恼,或者取得成功又不知如何正确对待而生烦恼……所有这些烦恼几乎人人都有过体验;无端烦恼则不然,常常是由小题大做、过分挑剔、无中生有所造成,且这种烦恼又是徒劳的,没有结果的,到头来只能使人整天陷入心绪不宁的境地,销蚀人的生活锐气。“世人本无事,庸人自扰之”,这里所说的“庸人”也许正是这类心理失衡者的写照。

(四)空虚

空虚是指百无聊赖、闲散寂寞的消极心态。即人们常说的“没劲”,是心理不充实的表现。空虚是不思追求、无所事事或不愿事事造成的。因为不思追求,失却了人生的奋斗目标,就不会有奋斗的乐趣和成功的欢愉。因为无所事事或不愿事事,就会感到生活无聊、心灵空乏虚无,就会感到寂寞难忍。于是,为了摆脱这种心理上的饥饿,就有可能因寻求刺激而去抽烟、喝酒、赌博、甚至闹事,以此来排遣时间。个别的还会走上偷盗、奸淫等犯罪的道路。空虚通常发生在这样两种情景之中:一种是物质条件优越,无需为生活烦恼和忙碌,习惯并满足于享受,看不到也不愿看到人生的真实意义,没有也不想有积极的生活目的;另一种是心比天高,对人们通常向往的目标不屑追求,而自己向往的目标又无法达到而难以追求,结果是无所追求,心灵虚无空荡,精神无从着落。空虚与慵懒不同。慵懒是心理上的懒散,是惰性使然,慵懒虽然是诱发空虚的条件,是不思追求、无所事事或不愿事事的温床,但慵懒未必一定导致空虚,因为慵懒的人心理上也可能很“充实”——喜欢懒散生活、满足懒散现状,尽管这种“充实”是消极的,对常人来讲是难以理解的,但慵懒的人并不会感到心里空虚。当然,慵懒的人如果逐渐感到无聊、寂寞、万事不称心并向往通过消极的新鲜刺激来排遣此种心情,以消磨时光,则就会演变成空虚的人。

(五)多疑

多疑是指神经过敏、疑神疑鬼的消极心态。具有多疑心态的人往往带着固有的成见,通过“想象”把生活中发生的无关事件凑合在一起,或者无中生有地制造出某些事件来证实自己的成见,于是就把别人无意的行为表现,误解为对自己怀有敌意,没有足够根据就怀疑别人对自己进行欺骗、伤害、暗算、耍弄阴谋诡计,甚至把别人的善意曲解为恶意,以致与人隔阂,在人际交往中自筑鸿沟,严重时还有可能反目成仇。 多疑心态一旦形成,相对就比较顽固,它是导致偏执性人格障碍的温床,需要警惕。但单纯的多疑,即在成为一个人的行为模式之前,则通常在误会或有人搬弄口舌的情况下才会发生。多疑与猜疑不同。猜疑只是一般的怀疑,这种怀疑有可能毫无道理,纯粹是神经过敏所致,但也可能有一定道理并符合客观事实。正常的猜疑人皆有之,不属于心理问题。多疑则是猜疑的极端状态,绝大多数都是无端生疑,不仅在量上表现为更多的猜疑,而且在质上属于毫无根据纯粹是为了证明成见、偏见的猜疑,是心理失衡的表现。

(六)自卑

自卑是指自我评价偏低、自愧无能而丧失自信,并伴有自怨自艾、悲观失望等情绪体验的消极心理倾向。自卑的人常常情不自禁地过分夸大自己的缺陷,甚至毫无根据地臆造出许多弱点,还总爱拿自己的短处比别人的长处,不能冷静地分析自己所受的挫折,不能正确地对待自己的过失,不能认真地思考别人对自己的期望,也不能客观地理解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以致把自己看得一无是处,失去自信心,对那些稍加努力完全能够完成的任务也轻易放弃。自卑感并不是如影随形似的时时处处都会产生,其情景性仍然是明显的。自卑感通常产生于失败的体验之后,尤其是经历过多次失败,往往就会怀疑自己的能力,就会对这种失败耿耿于怀而难以自拔,失去自信,从而把失败归咎于自己的无能。自卑感也产生于别人消极的评价,尤其是这些消极评价来自于举足轻重的权威人士时。自卑与自我排斥不同。自我排斥是一种不能接受自身(即自我)的观念,是对自己全方位的否定,没有明显的情景性;自卑则是对自己的偏低评价,尽管也有自我否定倾向,但仅局限于某些方面(如能力、容貌等),且有明显的情景性。自卑也不同于自责,自责可以是正常心理现象,如因个人的缺点或错误而感到内疚;也可以是病理性改变的严重异常心理现象,如对一些并不严重的缺点或失误出现罪恶感,对它念念不忘并要求给予惩罚或自罚,常见于抑郁症等心理疾病;而自卑则既不是正常心理现象,也不是具有病理性改变的严重异常心理现象,而只是在某种情景下心理失衡的一种表现。

(七)急躁

急躁是指遇事焦躁不安、心烦意乱的人格表现缺陷。急躁的人遇事常常心急如焚,恨不得立即把事办成,只要有可能,连几分钟也不能等待。如果由于时间方面的原因而不得不等待的话,等待期间就会心神不宁、惴惴不安,如热锅上的蚂蚁,仿佛度日如年。只有把事情办成或者即使办不成,但因有不可逾越的障碍而只能如此时,心情才会彻底放松,把紧绷的神经松弛下来。急躁作为人格表现缺陷方面的一般心理问题,其情景性同样是明显的,即一般只有遇到与自己切身利益紧密相关或与维持自尊和自身形象紧密相关的事情时,急躁性格才会显露出来,而遇到与自己的切身利益、自尊等无关痛痒的事、可办可不办的事,或虽与自己的切身利益、自尊相关,但目前无法办成,其相关紧密度又不是很高的事,或与将来的切身利益、自尊紧密相关,但如今无伤大雅的事等,则通常不会表现出急躁的心情。急躁与暴躁不同,急躁虽然有时也会导致发怒甚至暴跳如雷,但主要不是表现为发怒和暴跳如雷,而表现为心急、焦躁、不安、担忧,一般不会殃及他人;而暴躁虽然有时也表现为焦躁不安、心烦意乱,显得很急躁,但主要表现为暴怒,甚至唇枪舌剑,拳脚相加,通常会殃及他人。

(八)暴躁

暴躁是指在一定场合受到不利于己的刺激就暴跳如雷的人格表现缺陷。暴躁有相当的情景性,并不是在任何场合都会显露出这种心理问题。暴躁一般是在熟人或亲朋好友之中才暴露无遗,而在生人或生疏的环境中则能控制。因为在熟人或亲朋好友中可以无所顾忌,因而一不顺心就会激动愤怒,甚至争吵谩骂,而在陌生场合,为了保持自己的气度和自尊,即使受到不利于己的刺激也会尽量忍耐,所以除了平时经常与之接触的人以外,其他人未必能发现。暴躁与易激惹、病理性激情不同。易激惹虽然也表现为遇到刺激就产生强烈的激动、愤怒、与人争吵等情感反应,但并没有明显的情景性,即在任何场合都可能发生,且不会主动加以控制,常给人一种惹不得的感觉;病理性激情则是一种短暂而强烈的、伴有冲动行为的情绪爆发,来势凶猛而残暴,可伤人、毁物、纵火,常伴有明显意识障碍,事后多不能回忆。暴躁并不具有这些特点,它只是伴有消极激情的火爆脾气,自身能意识到,也有改变的愿望。

(九)冷漠

冷漠是指对他人冷淡漠然的消极心态。冷漠主要表现为对人怀有戒心甚至敌对情绪,既不与他人交流思想感情,又对他人的不幸冷眼旁观、无动于衷,显得毫无同情心。冷漠通常因受人欺骗、暗算等心灵创伤或因种种原因受人漠视、轻视甚至歧视所致。正是由于这些原因,使其在人际交往中带上灰色眼镜看待人生,逐渐失去了应有的热情和同情心。冷漠的心态也并不是在任何场合下都会产生,一般容易在其所归属的不和谐群体或陌生的群体中出现。在这些场合下进行人际交往,就会显示出对人对事漠不关心、冷眼视之的态度,仿佛一切都与己无关。但在受到亲朋好友尊重或家庭成员无微不至关怀时,一般就不会出现这种态度,即使偶尔出现,只要了解原因并予以解决,冷漠也能迅速祛除。冷漠作为一种心理问题,与思想情操低下,极端自私而对他人的不幸无动于衷、甚至幸灾乐祸是不同的,与帮助或救助别人却受到嘲讽甚至打击而对助人变得心灰意冷也是不同的,与受“只扫自己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的传统旧意识的影响而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思想表现也是不同的。当然,与性格内向,情感强度较弱而外露表现不明显或因工作、家务等过于劳累而整日处于疲惫状态、难以对人表现出高涨的热情更是不同的。所有这些,都应该予以区别。冷漠也不同于作为心理障碍的情感淡漠。前者属于一般心理问题,是情感反应的自我抑制;后者属于心理障碍,是情感反应的缺乏,内心体验的缺乏,对引起正常人极大悲伤或愉快的事,如生离死别、久别重逢等也无动于衷、漠不关心。情感淡漠通常是慢性精神分裂症和脑器质性痴呆病人的主要症状。

(十)期待性焦虑

期待性焦虑是指担心即将发生的事件会出现最坏的结局,时刻等待不幸的到来所表现出的消极心态。期待性焦虑的情景性与经常不能达到目标或不能克服障碍,致使自尊心与自信心受挫,或使失败感和内疚感增强的某些活动相关。在从事这些活动之前,由于存在着挫折感,主观上就会认定这些活动可怕并构成威胁,从而引起紧张不安、担忧害怕的期待性焦虑。例如考试屡屡受挫的学生,在考试前夕甚至离考试还有相当一段时间,就会显得紧张、焦躁、害怕,时时处于恐惧状态之中,致使注意力难以集中,无法进行正常的迎考复习。但如从事这些活动为期遥远,则不会出现相关的期待性焦虑。这些活动发生以后,时过境迁,期待性焦虑也会烟消云散。而在其他各种活动中,则不会出现期待性焦虑。期待性焦虑是一种心理问题,它和在各种活动中出现的正常焦虑不同。正常的焦虑人皆有之。引起焦虑的刺激即使反复出现也可逐渐适应而最终不再引起焦虑,至少可以由于逐渐适应而减少焦虑反应。例如经常参加考试的绝大多数学生,并不会引起明显的时刻等待考试失败到来的焦虑反应;而期待性焦虑则对引起焦虑反应的活动难以适应,且有愈演愈烈的倾向,同时对活动的细枝末节也极为敏感,以至于终日烦躁不安而难以自拔,使人失去一切情趣和希望。

以上给大家介绍了十种常见的不健康心理,其实在生活中还存在许多不健康的心理,如自私、贪婪、虚荣、狭隘、吝啬、悲观、压抑、恐惧、逃避、逆反、嫉妒、自负、羞怯等等。

我们人人都是凡夫俗子,都有作为“人”的一些缺点和短处,并会在这样那样的时刻显露出来。也许你并未觉察,但事实上你的某些行为已经透露出你的些许异常;也许你惊讶地发现,你竟然是这“有些人”中的一个;也许你会对号入座,几乎所有的“有些人”里都能找到你的影子。无论如何,你都不必担心,因为在不同的时期人人都有心理问题。

职业人在特殊的工作环境下也有可能出现上述心理问题,作为职业人的这些心理问题往往与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有关。如果一个人按社会认为的适宜的方式行动,其心理状态和行为能为常人所理解,即使他的心理已超出正常的范围也算不上心理出问题,换言之,心理正常是一个常态范围,在这个范围内还允许不同程度的差异存在。关键在于,我们能否意识到自己的心理哪个角落出现了异常,这些异常心理是从何而来的,然后对自己的异常心理进行分析、调试、纠正,化“异常”为“正常”,适时的把自己的心理调试到正常状态,这样,才是我们真实的人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