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忍常人之所不能,方能成就常人之所不能

忍常人之所不能,方能成就常人之所不能

时间:2022-07-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自省:忍常人之所不能,方能成就常人之所不能在生活中,需要我们时时擦亮眼睛,把目光放长放远,千万不要因为眼前的蝇头小利或微小的损失而看不到远处风景。宽容与忍让是制止报复的良方。不过,张良的忍不是消极的,他的隐忍,是等待时机一击搏杀。

自省:忍常人之所不能,方能成就常人之所不能

在生活中,需要我们时时擦亮眼睛,把目光放长放远,千万不要因为眼前的蝇头小利或微小的损失而看不到远处风景。俗话说:“贪小便宜吃大亏,小不忍则乱大谋。”做人一定要头脑清楚,决不能因小失大。

唐代宰相张公艺以九代同居为世人所艳羡,一日,唐高宗临幸其居,问其所以能维持和睦之道,张公艺索一纸一笔,书“忍”字为对,高宗赐帛而去。

俗语讲得好:“小不忍则乱大谋。”有时忍小愤亦可以成大谋。

战国七雄的赵国赵武灵王在位时为公元前352年至多299年,当时的赵国国富民强,又因地处中原,常被转入战争的漩涡,所以广行富国强兵之策的需要比其他的国家来得更急切。

赵武灵王经过多年的征伐,认为北方游牧民族骑马作战是值得仿效的战术,其机动性大,集散自由,对战场条件适应性很强。于是想改变自己军队的作战战术,改革颇费了一番周折,首先,当时的中原服装不适合骑马作战,就要该穿游牧民族的胡服,胡服的下身相当于今人普遍穿的裤子。接着下来,要穿胡服并不那么简单,服装式样的改变,在中国古代又是一场大的改革。

决定一下,预料中的反对势力蜂拥而来,朝中的多数大臣都不支持这项改革,主要理由就是不能出卖自己祖宗去穿胡服丢丑卖脸,不能改变中国的传统式样。

面对大批的反对势力,武灵王采取了极其克制的态度,他不发王者之感,不以王者之尊强行推广,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做了大量的思想政治工作。从战争的发展,富国强兵的要略,反复的阐述自己的意见,拿出了最大的忍耐力推行战术,最难对付的是他的亲叔叔,借口生病,不早朝,也不听劝,武灵王知道他心病在哪里,绝口不谈正题,天天如此,他叔叔大为感动,终于放弃了成见。

宽容与忍让是制止报复的良方。你经常带上这个“护身符”,保你一生平安。因为善于宽容和忍让的人,不会被世上不平之事所摆弄,即使受了他人的伤害,也决不会以再伤害他人相报,宽容忍让会时时提醒自己“邪恶到我为止”。

汉初三杰,张良为冠。汉高祖刘邦曾说:“运筹帷幄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张良别号)功也。”单从“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这些字面意义去理解,会误以为张良对刘邦得天下的贡献,主要在于军事——不过一个高明的军师而已。其实不是这样,张良的谋略,是助刘邦取天下的,他是帝王之师,是开国之师。苏轼在《留侯论》一文中说到:“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羽)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惟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毙,此子房教之也。”

张良个人隐忍的本事可以从他和圯上老父三次相会的故事片看出来。第一次巧遇老父,那老人要他去捡踢掉到桥下的鞋子,张良原本惊愕想教训老人,却又忍气,看他是个老人家,拾起鞋子,甚至隐忍到跪一脚替老人穿上。老人去而复返,高兴“孺子可教”,约张良一日后相见,又以张良迟到为由改期再试,终于授予子房太公兵法。

这个因为忍之功夫得到的奇遇,使张良终身不忘忍字诀,以教人律己。不过,张良的忍不是消极的,他的隐忍,是等待时机一击搏杀。刘邦曾与项羽相约分兵入关,刘邦本来要用全力攻取崤关,张良劝道:“秦兵尚强,不可轻。”让刘邦暂时忍耐,不要硬拼。直到以重金买通秦将叛变,再趁士卒军心不稳,一举进兵夺关。张良在这场战役中,开始的目的,是保存实力,等到时机到来,乘势取胜。

张良的这种“忍”是和“狠”相结合的,开始要硬得下心去“忍”,接下来要狠得下心去抓住战机。古往今来,在政坛、生意场,哪有人不明白“忍”功的重要?但是说得容易,做到的很少,在紧要关头,偏偏忍不住,小不忍则乱大谋。能忍得住,也能狠得下,那自然能稳操胜券了。张良对于把握时机,因势利导的功夫,也颇有心得。关键在于,张良忍到一定时机,能狠;另外的本事则在于一个“静”字。张良的静,正好符合老子的“致处极,守静笃”。张良少私心、无谋私利之欲,所以不急功近利,宠辱不惊,能对大事冷静合理地观察判断,看得远,想得深;好比下棋,比对手多看到很多步以后的走势变化,哪有不赢的道理。因为无私欲,才敢冒犯首脑当前的喜怒,说服刘邦压制取胜的冲动。“忍”更多的是为了等待时机。一旦时机成熟,积聚的能量就会喷发出来,一击得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