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退让是为了更大的成功

退让是为了更大的成功

时间:2022-07-2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退让是为了更大的成功生活中我们一定会遇到我们不能解决或是无法确保胜局的事,如果我们强行往前冲,那一定会头破血流,甚至身败名裂,这时,我们就需要明智地、果断地退让。退让是一种低姿态。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国主义宣布无条件投降。居功不傲,谦让禅贤,也是共产党人所具备的品德。于是,他精心安排了朝见司马睿的仪式。由此可见,王导是深明退让之道的。

退让是为了更大的成功

生活中我们一定会遇到我们不能解决或是无法确保胜局的事,如果我们强行往前冲,那一定会头破血流,甚至身败名裂,这时,我们就需要明智地、果断地退让。退让是一种低姿态。当我们在一些问题上进行适当的退让,不但可以保存自己,让自己处于更加有利有位置,而且还会博得以后的大成功。才智超群的人广博豁达,自然不会急躁、轻狂。丰富的知识使得他们的思想深沉,涵养有素,懂得低调做人。

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国主义宣布无条件投降。此时,粟裕的部队已经发展到了好几万人,并建立了广大的解放区。同年10月,中共中央决定任命粟裕为苏皖军区司令,任命张鼎丞为副司令。接到电报后,粟裕对中央的任命深感不安,便向中央和华中局发了电报,请求由张鼎丞任司令,自己做他的副职。一段时间过去了,粟裕没有收到中央和华中局的复电,他当机立断,命令相关部门暂不发任命文件;接着他自己又向中央发出加急电报,详述了自己要求改任的理由:张鼎丞是前辈,资格与能力均超过自己许多,而且他的战功卓著,政策水平也相当高,声望更更加显著,理应由他来当司令。由于粟裕从大局出发,深谋远虑,句句在理,中央同意了他的要求。

1948年5月,解放战争进行得如火如荼。中央鉴于粟裕对淮海战役的设想步骤比别人早,准备也早,决定调陈毅和邓子恢两位同志到中原局和中原军区工作,由粟裕担任华东野战军和华东军区的司令、政委。这时,粟裕又一次提出请求,他从华野的具体情况出发,认为华野离不开陈毅,陈毅也离不开华野,应该由陈毅任军区司令,而自己愿甘居副职。

在职位高低上的一再谦让,体现了粟裕的风格。高风亮节和独具慧眼的战略目光体现了粟裕将军的人格,更体现了中国人传统的美德。居功不傲,谦让禅贤,也是共产党人所具备的品德。

曾国藩在京城做官时,有一天收到一封家信。弟弟曾国潢在信中说,家里为了盖新宅子,与一墙之隔的邻居为地界发生了争执,对方闹得很凶,甚至要打官司。曾国潢愤愤不平,想借助曾国藩的权势压服邻居。曾国藩收到信后,想起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张英写的一首诗,于是,他给弟弟曾国潢写了一封长信,并附上张英的诗:“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曾家人读了曾国藩的信和诗茅塞顿开:是啊,让他三尺又何妨?所以他们将自家的地界向里缩了三尺。曾家的这一举动,让邻居十分感动,于是不仅不再与曾家争执,见自家的地很方便曾家,还将其转让给曾家扩建新宅……

退让,让几乎反目成仇的曾家和邻居都化解了怨气,并增进了感情——你能说退让不是息事宁人、获得双赢的明智做法?退让是一种务实、圆融的智慧,是中庸哲学的体现,而做人低调者,都善于退让。

人生在世,立身处世,我们应该做到事事谨慎,不能只进不退,更不能居功自傲。

东晋初期,有一位杰出的政治家王导,西晋灭吴后,司马睿为安东将军,并想要进一步图谋天下。司马睿初到建康时,南方的士族阶级都不理他。为了让东晋王朝在以北方士族为骨干的吴境内得以建立,王导必须先树立司马睿的威信。于是,他精心安排了朝见司马睿的仪式。当时,整个场面非常威严,南方士族不由自主地都敬服拜于道左,司马睿由此威信大增,王导也因之备受宠信。司马睿登上皇帝宝座后,没有忘记王导的辅佐之功,多次请王导与他一起接受群臣们的朝贺,享受帝王一样的尊荣,但是王导坚决推辞,他认为这于礼不合,司马睿因此而更加倚重他。公元322年,王导的堂兄王敦认为司马睿远贤近佞,打算起兵讨伐他,另立国君。但是王导不同意,王敦只得作罢。公元323年,晋明帝司马绍继位,王敦便派他的兄长王含进攻建康,要推翻司马氏自立。王导发出檄文讨伐王含,又用计打败王含,保住了司马氏政权,从而进位太保。但他没有居功,也从不坐御床,深得各朝皇帝的信任和大臣的拥戴。

由此可见,王导是深明退让之道的。他为了家族和利益,自己从不居功;在家族中有人想造反的情况下,居然能全身而退,依旧荣耀不衰,以至于民间流传着“王与马,共天下”的民谣。这就是王导退让的结果。如果他也骄横跋扈的话,也不会风光太久。

老子在《道德经》中有一个重要的哲学思想,那就是”无为”与“不争”:在条件不允许的情况下,不要硬“作为”,避免遭遇不必要的损耗和挫折;要学会审时度势,见机行事,学会妥协和让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