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如何向他人学习

如何向他人学习

时间:2022-07-2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如何向他人学习如何向他人学习,是巧借他力法的另外一个核心问题。这样一种对死亡即将来临的体验,对他的冲击很大。他们克服了重大的困难,把握住成功的条件。我们都知道这样一句名言:“失败是成功之母。”但是我们也应该信奉这样一个理念:“总结是成功之父。”只有这样,才能预见并指导今后的工作。里根向他介绍白宫里的陈设。

如何向他人学习

如何向他人学习,是巧借他力法的另外一个核心问题。

(一)以“海绵之心”立即吸收

这是最简单的一种方式。当某种东西对自己有指导意义的时候,不要冷漠,而要抱着开放的心态去接受。

日本“经营之圣”稻盛和夫12岁时,得了一场重病,几乎性命不保。

这样一种对死亡即将来临的体验,对他的冲击很大。

幸运的是,当他的病情稍微有些好转时,一位邻居给他送来一本名为《生命之实相》的书。

其中的一些话,立即让他精神一振,如:

“将痛苦当做是不幸,是肉体和心灵的错误。痛苦是灵魂成长所必需的东西,知道了这一点,就应该为痛苦而喜悦。”

“我们之所以会遇到灾难而受伤害,是因为这灾难与我们自己内心的状态具有某种相似性。”

“自己的心不去召唤,这世上没一样东西会主动来到我们身旁。自己心上没有一把刀的话,我们绝不会去死于刀下。”

“信心是处于心念世界中的命运雏形,而在这个世界上发生的所有事情都是来自于这个雏形之中。”

稻盛和夫将这些话翻来覆去地读了很多遍,对于一个仅仅12岁的少年来说,这些话虽然他并不能全面理解,但却对他产生了十分积极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影响了他的一生。

这个故事并不奇特。仔细回想,也许你的生命中也有这样的机缘:在某个偶然的场合,得到某人的指点,人生再上一个境界。

但是这样的情况也给我们进一步的启示:

不管在人生的哪一个阶段,尤其是在我们遭遇困境的时刻,我们除了被动接受外界的信息之外,还得主动去寻找一些对我们有用的东西。

这个世界这么大,已经有很多好的东西和促使我们上进的东西为我们准备,不要浪费,更不要妄自菲薄。

只要我们抱着准备如海绵般对人类精华吸收的心,我们就会加倍上进。

(二)做一个好的“总结者”

经常总结成功人物的成功之道,这也是成功者们的必修课。

和田一夫曾是日本著名连锁超市八佰伴的总裁,他文化不高,为了追寻成功之道,他特意精心研读了国际商界的杰出人物,如酒店业大王希尔顿、连锁商店王贝尼、钢铁大王卡内基以及百货业大王华纳梅尼等的经历。

他悉心研究他们的生平,创业经历及思想行为,总结出了他们有五个共同点:

第一,他们都是出身贫穷,受教育不多,全凭坚定的信心建立起事业与财富

第二,这几位成功的企业家,一生坎坷,受过很多挫折和失败的打击,但却没有在人海中沉沦。他们克服了重大的困难,把握住成功的条件。

第三,在一生当中,一直拥有可信赖的朋友和合伙人。

遇到困难,很多人出面帮助他们解围,这样即使遭遇灾难,自己也始终不会孤立。

第四,有坚定的信仰,对自己所信仰的宗教,比一般信徒更彻底,而且还把信仰精神扩大到做人和做事上。

第五,不会独占财富。这一点最重要。当事业成功,财富亿万时,这些人都能把赚到的钱回馈到社会中去,让更多的人分享他们的成就。

和田一夫也按同样的原则指导自己,终于使自己成了日本著名的企业家。

我们都知道这样一句名言:“失败是成功之母。”这句话的确很有价值。

但是我们也应该信奉这样一个理念:“总结是成功之父。”人是不怕失败的,但是如果光失败,不懂得总结,那么就会白白失败了。但是如果你懂得总结,所有的失败都能转化为智慧。

当然总结不仅包括对失败的总结,也包括对成功的总结。不仅包括对自己的总结,也包括对别人的总结。如果你方方面面会总结,你必然就提升得很快。

那么,我们怎么获得总结的智慧呢?原政协主席李瑞环的经验格外值得我们学习。

在李瑞环所著的《学哲学用哲学》一书中,关于总结,他有这样一段十分精彩的论述,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总结经验既是习惯,也是本领,有其必然的程序和途径,有一定的条件和要领。最重要的有以下三条:

首先,要占有材料。材料一要全,不能缺少东西;二要准,不能虚假、错差。材料不全不准,无法总结,勉强总结其结论也没有用,甚至导致谬误,贻害工作。把材料搞全弄准并非易事,必须处处留心,随时积累,特别是在实践过程中要有计划、有记录。计划要深思熟虑,记录要翔实准确……材料是总结的基础,搞好总结必须从积累材料开始。

其次,要掌握理论。打仗要有武器,做活要有工具,“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学习必须刻苦,来不得半点虚假,必须得法,结合实践去学。工业的总结,农业的总结,城建的总结……都离不开其行业特有规律,因此,还要掌握有关的专业知识……

再次,要学会加工……首先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没用的舍掉,虚假的不要,然后再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进行加工改造,也就是概括抽象。概括抽象不是胡编乱造,不是凑四六句、顺口溜,追求合辙押韵,而是经过思考,揭示出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更正确、更深刻地反映事物运动的规律。只有这样,才能预见并指导今后的工作。

(三)体认亲切法

这种方法就是通过体验去认识。它包括总结,但比总结法更进一步。这里有两种方式:

一种方式是,平常经常进行有关想像的训练,进入自己要学习的人物的有关情境,想像别人做什么、怎样做和为什么要做?

在体验的过程中,自己要全身心投入,仿佛自己就是当事人,遇到了当事人一样的问题和困境,无可推托也无可回避,只好自己解决。

另一种方式是,当自己要解决某个问题,但自己拿不定主意该怎么办或者该如何做得更好时,就想像某个解决这类问题很出色的人。

“假如某某是我,他在遇到这种情况时,会如何处理?”

这一来,就容易找到好的解决方式。

一些伟人经常采取这种方法,向另外的伟人吸取力量,罗斯福就是其中一个,另外一位美国总统里根喜欢这样。

里根总统喜欢看一些已故总统的画面,并与其对话。

里根的传记作者莫里斯记述过这样一件事:

1985年,他应里根之邀,再次来到白宫。里根向他介绍白宫里的陈设。

在第三任总统、《独立宣言》的起草者杰弗逊的画像面前,里根说:

“我站在这里,而他在向我回望。”

就在那一瞬间,莫里斯感到了一种王者的气派。

本来莫里斯并不想写里根,但见了他这一动作和神情,立即觉得这个好莱坞的二流影星爬上世界最高权力巅峰的人,很值得自己一写。

体认亲切法除了对自己所学习的人的总结,和自己的有关体验,还有一点就是比较。它包括:

1.找出情境的异同。

这种情况我(他)也存在吗?有何相同和不同之处?

如司马迁在遭受宫刑后,联想到孔子等人,虽然各个人的命运不同,但都是同处逆境,并在逆境中发奋,创造出非凡的成就。

2.面对同样的情境,榜样人物的思想理念、情感、价值观、信念如何?

对内在层次的分析,是为了给你提供模仿的内在根据。

如司马迁想到孔子等人,在面临绝境时,不绝望,更不自暴自弃,而是把逆境当动力,更要做出一番在一般情况下做不出的成就来。

3.面对同样处境,榜样人物的具体解决办法是什么?有何值得借鉴之处?

这是从内在转向外在。他有可能是相同的,也有可能是不同的,通过对自己处境及个人长短处的分析,找出相同处,确定自己可以向别人学什么。

如司马迁所找的人物,都是文化人或是具有相当文化程度的政治家(周文王等),他们战胜逆境的方法就是著述。而自己也是一个文化人,确切说来是一个专攻历史的人物。

所以他要发挥自己的特长,在历史著述上找到自己的事业定位,于是就决定一定要写出《史记》这部巨著。

4.在不断面对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榜样的生理状况(比如呼吸是否紧凑、面部表情是否紧张等)如何?

这点是“身心合一”原理在学习方面的应用。

心理学家格林德尔和班德雷尔认为,模仿并再创任何类型的成功,必须把握三个基本方向。

第一,信念系统。

如果你一开始就相信自己能顺利、出色地完成某项工作,那么这一信息就会准确、及时地被传送到神经系统,你的脑子里就会闪现并不断加强这一信息,因而你达成目标的可能性就极大,反之,可能性就会降低。

第二,心智系统。

第三,生理状态。

你的每一生理行为,如表情神态、动作行为、言谈举止等,时刻都在对你的心灵造成影响,在心理轨道上划上一道道印痕。这种印痕决定着行动的效果和空间。

(四)心锚法

有时对抽象理念的学习,不如有一个心锚,以形象、具体地对你产生深远影响。

格塞里博士是一位热心倡导创办孤儿学校的人士,并在此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他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与他看到的一张图片受到的震撼有关——

一个偶然的机会,他来到一座海滨城市。当他走进一家小客栈,坐下来喝水时,看到墙上挂着一幅画:

一位修鞋匠正在忙着修补一只破旧的鞋子,厚厚的眼镜架在鼻梁上,浓浓的眉毛下,一双大眼睛正慈爱地望着他身边许多衣衫褴褛的小孩。那些小孩正瞪着好奇的眼睛望着这位慈祥的修鞋匠。

不知道是修鞋匠目光中的慈祥感动了他,还是这群衣不遮体的小孩在召唤着他,他忍不住走过去细细欣赏,却发现图画的下方写着几行文字:

约翰·鲍德斯,朴茨茅斯的一位修鞋匠,他怜爱那些被各种人抛弃的小孩子,于是,像一个牧羊人一样,把这些孤苦伶仃的孩子收养起来。并把他们教养成一个个有益于社会的人。先后被他救助的小孩不少于500人。

格塞里博士突然感到十分羞愧,因为他一直想从事有价值的工作,但是总没有好的行动。而一个普通的修鞋匠凭着爱心,竟然做出这么大的贡献!

于是,他决心继承这位修鞋匠的事业,并进一步发展。他的具体做法就是开设孤儿学校。

当他倦怠或由于遇到困难想退缩的时候,他就会不由自主想起那幅画,想起修鞋匠慈祥的目光和孩子们期望的眼神,于是便有了排除一切困难、继续前进的勇气。

向他人学习,也包括人与人之间的互相激励。我们都知道,张海迪是中国著名的身残志坚的人士。但你可否知道,支持她能不断面对苦难的,也有另外一名同样身残志坚的人,那就是著名的作家史铁生。

曾经看到一篇张海迪写的文章,十分感人。特摘录主要的部分,希望大家也能从中得到启迪与力量:

铁生:你让我久久感动着

晴空碧海之上那一叶褴褛的帆,那是真正圣洁的美丽,因为它是经历过生死劫难的象征,虽然已经破烂不堪,千补百纳……

最早知道你的名字是读了你的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那时我并不知道你也坐在轮椅上,后来还是听于蓝阿姨说你的腿有病。我没问你是什么病,我不愿问起别人的病。我只以为你受了风寒,就像我们乡下那个地方的人,风湿性关节炎是常见病。我曾经用针灸给很多老乡治好了关节炎。所以我想你也许很快就会好起来。后来,我又陆续读到了你的一些作品,还有一些思想片断。也正是在这期间,我知道了你的病情;你也是因为脊髓病而截瘫的。我只觉得心重重地往下一沉,我说不出那种感觉,但我懂得你承受着多么巨大的痛苦。

铁生,你患病时十九岁了,我想那比我童年时患病要痛苦得多。十九岁已有丰富思想,面对的现实更加残酷,学会适应残疾后的生活是漫长而痛苦的过程。而我患病时还不懂得痛苦,更不懂得什么是残疾,只以为如同患了百日咳、猩红热。我们很多人小时候都得过这样的病,住进医院打针吃药,出院时又是活蹦乱跳的了。

直到几年后,在一个寒冷的冬天,妈妈背我走出了北京中苏友谊医院的大门,那一次我偷偷地哭了,我知道我的病再也治不好了。一路上我不停地用冻红的手背擦着泪水,我不敢抽泣,我怕妈妈听见我哭,我知道她比我更难过……

那个冬天,我怎么也没有想到整整二十年后,我会与这么多作家一起开会。

那天大会选举作协委会,人们在清点人数,我坐在会场的过道上,我的轮椅显得很孤独。铁生,其实我很怕出现在大庭广众面前,长期以来,我一直很难消除内心一种说不清的怯懦。小时候我一度很怕见人,一到人多的地方我就会紧张,脸色就变得苍白。尽管我渴望和人们在一起,而一旦走进人群,我又是那样脆弱,有时我甚至怀疑那个脆弱的人是不是叫海迪……

我的目光掠过会场,无意间我看见了你。你也坐在过道上,你坐得伟岸挺拔,你的表情沉稳平静。我觉得紧缩的心猛然放松了,几乎凝固的血液又开始流动。看着你,我不由得问自己:你究竟惧怕什么呢?

铁生,那次见到你之后,我读了你的长篇小说《务虚笔记》,我的心被它感动了。近年来,我已很少能被一本书感动。我有时甚至怀疑,是我对文学冷漠了吗?我常常毫无热情与渴望地翻着一些平淡的书,有时就放下,重新拿起翻过多少遍的充满真情的旧书,与那些早已熟悉的人物会面,他们仿佛是我永不厌倦的朋友,每次见面都会给我新的感受。我们的心其实是渴望被感动的。

我被你书中的人物C感动了,这并不是因为C的残疾,而是C为争取自己的生存和爱所做的努力,还有你的笔敢于直面残疾与性的勇气。真的,很多关于C的章节都让我感到惊悸和颤栗。

性爱,这一人类最基本的权利,对于很多残疾人,却如同荒漠戈壁。他们爱的情感和性的欲望,从来都被传统和偏见排斥在社会的意识之外。你以卓绝的勇气向这些不能言说的困惑发起冲击,使C成为揭示人类内心深层奥秘的探索者。

有一段时间我不敢读茨威格的作品,他的作品总是撕扯人们的灵魂。其实,你也是。因此,你的很多作品我也不敢再读第二遍,比如《秋天的怀念》,《命若琴弦》……纯粹的凄美让我心中一片怅然,总想去一片寂静的山野,独自哭泣。

写作是残疾作家的翅膀,我们在飞,时间在飞。

不久前,我又一次见到了你。你看起来有点儿虚弱,穿着厚厚的毛衣,你依旧露出诚挚纯朴的笑容,我能深切地感受到你的坚毅。我靠在会议桌边,听你说着一切。

你告诉我你的双肾功能都不好,几天就要做一次透析。你卷起毛衣的袖子,让我看你扎满粗大针眼的胳膊,几根血管已经被扎坏了,错乱地盘虬着,有的地方还凸起青色的硬结。我难过极了,铁生,你一定很疼,你……哦,我们能帮你做些什么呢?我问你是否有换肾的可能,我说我们那座城市有医院做过这种手术,效果很好。可你轻轻摇摇头,你说你换肾已经很难了……我感动,就在这样的病痛中你依然顽强执着地写作。在你面前,我忍不住诅咒造物主。而你述说这一切时却是那样平静,仿佛病痛已是很久远的事。

天上,白色的鸟,甚至雨中也在飞翔。

这是你的长篇小说中的一句话,它久久地感动着我……

这是一个残疾人向另一个残疾人学习的文章,其中某些景象又如心锚,刻在自己的心上,不断地鼓励她、激励她!

看完之后,我们深深地感到,生活太不容易、人生太不容易!可是,有些人比我们遭遇的痛苦更多,却仍然能迎接生活的挑战,那么我们为什么又不能呢?

不仅如此,看完张海迪的文章,我们还有一种感受:即使最坚强的人,他或者她也是需要向他人获取力量的。如果能建立一个有效的心锚,也能够让自己从脆弱变为刚强。

张海迪应该是最坚强的榜样了,可是,她也有自己的脆弱,如在众人之前不自信。但是,她看到了史铁生的从容宁静,于是自己“紧缩的心也猛然放松了,几乎凝固的血液又开始流动”,她还能立即产生这样的感觉:“看着你,我不由得问自己:你究竟惧怕什么呢?”

这就是榜样的力量,这就是“心锚”的作用!

img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