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如何学习《难经》

如何学习《难经》

时间:2022-03-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难经》是《黄帝八十一难经》的简称,仅次于《灵枢》《素问》的古医经之一。自此以后,凡称说《难经》者,无不指秦越人所作。如《旧唐书经籍志》《唐书艺文志》《崇文总目辑释》《通志·艺文略》《郡斋读书后志》《宋史艺文志》等均称之。于此,秦越人著《难经》之说,便几乎成为定案了。祖国医学古典医籍中注疏最早的,莫过于《难经》。我们学习《难经》,似不能不首先备具这样一个集存汉唐宋的五家注本。

(一)沿革

《难经》是《黄帝八十一难经》的简称,仅次于《灵枢》《素问》的古医经之一。难,读去声,问难之义。皇甫士安的《帝王世纪》说:“黄帝命雷公,岐伯论经脉,旁通问难八十一为难经。”至隋萧吉著《五行大义》,唐李善注《文选·七发》,他们引用《难经》文字,竟称《黄帝八十一问》,可见“难”只是“问”字的互词而已。所以《史记·黄帝本纪》里“死生之说,存亡之难”两句的《索隐》云:“难,犹说也,凡事是非未尽,假以往来之词,则曰难。”凡此均足以说明“问难”是所以名经的本义。惟杨玄操(见《集注难经·序》)、黎泰辰(见《虞庶难经注·序》)、纪天锡(见《进难经集注表》)等,均读为“难易”之难,这是不够妥当的。

《难经》的作者,在隋以前多指为黄帝所作,正如前引《帝王世纪》及《隋书经籍志》所载“《黄帝八十一难经》二卷”是也。唐以后便属之于秦越人了。首先是由杨玄操倡说于前,他在《集注难经序》里说:“黄帝八十一难经者,斯乃勃海秦越人之所作也”。王勃复为之详述于后,他说:“黄帝八十一难,是医经之秘录也。昔者岐伯以授黄帝,黄帝历九师以授伊尹,伊尹以授汤,汤历六师以授太公,太公授文王,文王历九师以授医和,医和历六师以授秦越人,秦越人始定章句”(见《文苑英华,杂序类,黄帝八十一难经序》)。自此以后,凡称说《难经》者,无不指秦越人所作。如《旧唐书经籍志》《唐书艺文志》《崇文总目辑释》《通志·艺文略》《郡斋读书后志》《宋史艺文志》等均称之。于此,秦越人著《难经》之说,便几乎成为定案了。但张仲景在《伤寒论》中说:“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既未道黄帝,也不称秦越人。则作者虽难定,其为古医经实毋容置疑。

(二)内容

《难经》的内容是很广泛的,正如《难经汇考》所说:“《难经》八十一篇,辞若甚简,然而荣卫度数,尺寸位置,阴阳王相,脏腑内外,脉法病能,与夫经络流注,针刺俞穴,莫不该尽。”的确,《难经》的牵涉面不仅广泛,而且在某些具体问题上,比《灵枢》《素问》越发深刻。兹就其全书的主要内容,分述如下。

一难至二十一难为第一篇,主要在论脉。凡独取寸口、关分寸尺、阴阳关格、五脏应脉诸象、脉来轻重、阴阳盛衰、脉随四时阴阳消长而运行、原气为脉之根、迟数判脏腑寒热、一脉十变、候五十动、脉绝分内外、色脉声形相参、察脉损至、四时脉常变顺逆、内外证脉变、切脉知生死、三部分四经、男女脉逆顺、阴阳更乘、形脉病相应诸理,皆有精深的简述,其中尤以别寸尺、辨轻重、论原气诸端,均为《灵枢》《素问》所不言,而又最关切要。

二十二难至二十九难为第二篇,主要在论经络。凡言经脉变动而生气血之病,三阴三阳脉度长短之转相灌溉,阴阳经脉气绝之外候,手心主与三焦配为表里,以及十五络、奇经八脉之起继、为病等。其中有不少均为发《素问》《灵枢》之所未发。如言“是动”和“所生”病,直指为“是动者,气也;所生病者,血也。……气留而不行者,为气先病也;血壅而不濡者,为血后病也,故先为是动后所生也。”这种解释,为后来许多医家所奉守。

三十难至四十七难为第三篇,主要在论藏象。凡营卫之相贯,三焦之禀生;心肺而独居膈上,肺肝而各自浮沉;神藏各别,声色臭味即随之而殊;腑脏皆近,心肺与两肠何独去远;左右分而肾与命门判,腑脏别则气与阴营殊;三焦主持诸气,命门独系胞精;肺生于巳而主臭,肾养于申而能闻;腑脏有长短大小之不同,窍穴有七冲八会之互异;人老少而寤寐有多寡,头颈面之经脉会诸阳等等。不仅都吸取了《灵枢》《素问》的精华,同时还突出地发明了“左肾右命门”之说。

四十八难至六十一难为第四篇,主要论病机诊候。凡三虚三实,正经自病与五邪所伤,虚、实、贼、微,正五邪之辨,寒温与阴阳之判,脏腑发病之殊,七传间藏之胜,难易治之分,积聚病之别,下利有五泄,伤寒有五苦,癫狂病之察阴阳,头心痛之分厥真,望闻问切之神圣工巧等。对辨证审因作了精当的发挥,如能将其烂熟胸中,则于病机诊候之要,已能大体掌握。

六十二难至八十一难为第五篇,主要论脏腑营俞及针补泻之法。其中包括五脏五俞,六腑六俞,而有阴阳终结之不同;十二经皆以俞为原之义,募在阴而俞在阳之别;虚实母子补泻之先后,春夏秋冬针刺之浅深;刺病贵无伤,调气在迎随;五俞系四时,诸井皆气少;东方实而西方虚,泻南方即补北方;补泻不同,取置各异;呼吸出内,信其左右;迎夺随济,定其虚实;以及上工治未病;毋实实,无虚虚诸理。虽系以针刺言,而药治的方法亦不出其范围。

以上五篇,八十一难,言脉、言经络、言藏象、言病机诊候、言荣俞针法,既集《灵枢》《素问》之精华,亦有作者之独得心传。如寸关尺之诊、左右肾命之分等,都丰富了祖国医学的内容。

(三)注家

祖国医学古典医籍中注疏最早的,莫过于《难经》。远在三国时,吴太医令吕广,便是注《难经》的第一人,所注名曰《黄帝众难经》。到了唐代,杨玄操在吕注的基础上广为注释,名曰《集注难经》五卷。治平间陵阳人虞庶,为补吕杨之所未备,而成《虞庶注难经》五卷。元符间青神柏康侯(子建)有《注解难经》二卷,天圣间翰林医官王惟一有《集注八十一难经》五卷,绍兴间蕲水庞安常有《难经解义》一卷,临川人周与权有《难经辨正释疑》二卷,王宗正有《难经疏义》二卷,咸淳间临川李子野有《难经句解》四卷,金大定间泰安纪天锡有《集注难经》五卷,易水张元素有《药注难经》一卷。

以上这些注家,除《难经句解》还完整地存在外,吕广、杨玄操、丁德用、虞庶、杨康侯五家仅存于今本《难经集注》中。虽非完璧,尚得流传,其余的都散佚无存了。因此,《难经集注》是保存宋以前旧注的惟一注本。我们学习《难经》,似不能不首先备具这样一个集存汉唐宋的五家注本。正如金山钱熙祚所说:“此一书所集诸家之注,未必尽是,然尚循文释文,不为新奇可喜之谈,由是以讲求蕴奥,俾古人之意,晦而复明,而妄议古人者,亦得以关其口而夺之气,讵不足重也欤?”(《难经集注·跋》)。

宋以后较有成就的注家,而又书存可见者,元代首推滑寿的《难经本义》二卷,明代有熊宗立的《勿听子俗解八十一难经》六卷,张世贤的《图注八十一难经》(又名《图注·八十一难经辨真》)八卷,王文洁的《锲王氏秘传图注八十一难经评林捷经统宗》六卷,清代有黄元御的《难经悬解》二卷,徐大椿的《难经经释》二卷,莫丹子的《难经直解》二卷,叶子雨的《难经正义》六卷,丁履中的《古本难经阐注》二卷,周学海的《增辑难经本义》二卷,日本有滕万卿的《难经古义》二卷,丹波元胤的《难经疏证》二卷,名古屋玄医的《难经注疏》二卷。这些注家,都各有所长,其中以《增辑难经本义》《难经正义》《难经疏证》三书,最宜细看。

滑氏所著《难经本义》,在古今数十注家中当推为翘楚。以其于《难经》诸义,最能晓畅也。周学海复以之为蓝本,在《本义》的基础上,增加注家之足以互发者,和他本人的心得,次第辑入,名曰《增辑难经本义》。这样则其说益备,而义愈显。周氏并将每难于《素问》《灵枢》之所出,一一注明,尤便于学者不少。其中有《汇考》一篇,尤宜先读,以识得学习门径。《难经正义》颇同于徐大椿的《经释》,引《经》以解《难》处,有过于徐氏,使《难经》所说都能得到佐证,并从而发挥之。叶氏临证多心得,故其说理均着实而能深入,不仅臆说绝少,亦无泛泛之浮词也。《难经疏证》于吕、丁、杨、虞诸家的古注参引独多,宋以后的,惟斟酌于滑、徐两家之间,说明他的选注是相当审慎的。作者精于疏义之理,书中往往采取汉学家诂训的方法,于许多难解的字、义、理各方面,均提出相当的佐证,为之疏通,绝非一般望文生义之可比。阅读了上列三家注本,对《难经》的理解,便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深度,再看其他注本,就可以瞭然于胸中了。

(四)读法

徐大椿在《医学源流论·难经论》中称《难经》为“真读《内经》之津梁”,并指出“其中有自出机杼,发挥妙道,未尝见于《内经》,而实能显《内经》之奥义,补《内经》之所未发,此盖别有师承,足与《内经》并垂千古。”但是我们对这一部丰富和精深的理论知识,究应怎样研读呢?

第一,应在祖国医学固有的理论体系基础上进行研读。《难经》是古人研究《灵枢》《素问》的产物,这一点是不成问题的。而祖国医学中的阴阳五行、五运六气、人与自然、藏象(包括经络等)、病机、诊法、治则这一理论体系,是完全出于《灵枢》《素问》的。从《难经》的内容来看,它仍然是以藏象、经脉、病机、诊法、治则为纲,分别提出重点问题来讨论阐发,其中仍然贯穿着阴阳五行、五运六气、人与自然这一朴素的唯物辩证观和整体观,因而我们不能抛开这一理论体系来对待它,认为它是片段的东西。其实它不仅不是片段的,而且是从整个体系中提出某些主要问题来阐扬的。正如周学海所说:“察其所言,皆《内经》之精髓,不易之定法,其于大义,已无不赅,而不必如《内经》之详且备也。”(《难经本义增辑序》)

第二,认识其从经脉立论的特点。《难经》虽然是研究《灵枢》《素问》之作,但从整个内容来看,知其尤侧重于《灵枢》,故在阐发藏象,病机,诊法、治则各个问题时,都着重于经脉的研究,这是《难经》很大的特点。所以,它除一至二十九言脉动、言经脉,六十二至八十一言俞穴补泻的耑篇外,其论脏象,亦反复于营卫相贯、肺肝浮沉、脏腑脉别阴阳、气会八部之说;其论病机,首言脉之虚实、正经五邪,次辨诸病之变,亦在诸经之动。所以有人以《难经》为脉法书,也有人以《难经》为经穴书。这是因为它很重视经脉的变化,许多理论都通过经脉来发挥的缘故。不过,重视经脉,不等于局限于经脉,只是它认为藏象、病机等无不与经脉有关而已。

第三,要重视其新发展的理论。《难经》作者在《灵枢》《素问》的基础上,确有其卓越的发展。首先是命门的发明,三十九难说:“左为肾,右为命门,命门者精神之所舍也,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这一崭新的问题的提出,两千多年来,一直为命门学说的张本。其次是原气的创说,三十六难云:“命门者,谓精神之所舍,原气之所系也。”三十八难云:“腑有六者,谓三焦也,有原气之别焉。”八难云:“十二经脉者,皆系于生气之原。所谓生气之原者,谓十二经之根本也,谓肾间动气也。”原气即动气,根于肾命,别行于三焦,为生气之原,故名原气。这一原气的提出,为后世言真阴真阳之所据。再次是脉分三部,独取寸口的提倡,一难说:“独取寸口,以决五脏六腑死生吉凶之法。”二难说:“从关至尺,是尺内,阴之所治也;从关至鱼际,是寸口内,阳之所治也。”寸关尺三部攸分吉凶、决生死。几千年来,竟成为定法,行之有验,在医学领域中实为莫大之贡献。它如对三焦的见解,以及东实西虚,泻南补北诸说,无一不是杰出的创见。我们对这些问题,都应当深入地学习,细致地揣摩,进一步明其所以然之理,从而整理发扬之。

《难经》的内容是相当精审的,文字古朴而洁,秩然可诵,青年同志,当精读而背诵之。

(五)选本

《难经》的白文本不多见,宋元刻本固无论也。不得已而求诸次,惟《医要集览》丛书中有一卷本,凡34页,10行,行20字,黑口,明经厂刻。似此明刻本,在丛书中,亦不易得。有1937年成都义生堂刻张先识校补本,名《黄帝八十一难经正本》,字迹端正完好,可读。

至于前面介绍那几种注本,《难经集注》以《守山阁丛书》本较好。此本有鸿文书局博古斋的影印本,以及商务印书馆的铅印本,中华书局《四部备要》的聚珍仿宋本亦佳。《增辑难经本义》,仅有《周氏医学丛书》本。《难经正义》有坊刻本及《珍本医书集成》本。《难经疏证》有《聿修堂医学丛书》本,《皇汉医学丛书》本。

今本《难经集注》五卷,本名《王翰林集注黄帝八十一难经》。题“明王九思,石友谅,王鼎象,王惟一辑”殊不伦类。王惟一为宋人,不得称“明”。《四库未收书目提要》谓王九思为明鄂县人,亦不得与王惟一同辑书。查《医籍考》云:“皇国云名氏《难经俗解钞》……”首卷称《难经》有十家补注。所谓十家,并越人而言之。曰:卢秦越人撰,吴太医令吕广注,济阳丁德用补注,前歙州歙县尉杨玄操演,巨宋陵阳草莱虞庶再演,青神杨康侯续演,琴台王九思校正,通仙王哲象再校正,东京道人石友谅音释,翰林医官朝散大夫殿中省尚药奉御骑都尉赐紫金鱼袋王惟一重校正,建安李元立锓本于家塾。因此诸家校注本固各单行,李氏鸠集其说编十家补注,而若署名似不以朝代为次序。后人以王惟一名在最后,谓系其所集,仍别为一书,题以王翰林集注字,先子所谓其非王氏之旧者,可见也。祭酒林天瀑先生《佚存丛书》,尝刻是书曰:“明王九思所编,盖未深加考究也。”(卷七,医经七)似此,则《四库提要》亦失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