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没有怨恨的物理学家

没有怨恨的物理学家

时间:2022-07-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没有怨恨的物理学家钱德拉塞卡,印度裔美国籍物理学家。当钱德拉塞卡在会上宣读完自己的论文后,当时天体物理学界的权威爱丁顿教授走上讲台。与爱丁顿的争论持续了几年,没有一个权威科学家愿意站出来支持钱德拉塞卡。差不多30年后,这个后来被称为“钱德拉塞卡极限”的发现得到了天体物理学界的公认。这时,有许多人出来为当年钱德拉塞卡的不公正待遇愤愤不平了。

没有怨恨的物理学家

钱德拉塞卡(1910—1995年),印度裔美国籍物理学家。他在恒星内部结构理论、恒星和行星大气的辐射转移理论、星系动力学、等离子体天体物理学宇宙磁流体力学和相对论天体物理学等方面都有重要贡献。1983年因在星体结构和进化方面的研究卓有成就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19岁那年,钱德拉塞卡还是一个有点羞涩的印度青年,他只身乘船前往英国剑桥大学求学。在长达十几天的漫长航行中,他奇迹般地初步计算出一个结果——当恒星质量超过某一上限时,它的最终归宿将不会是白矮星。而当时,恒星的白矮星阶段被认为是一切恒星演化过程的最终阶段。

经过在剑桥的学习,钱德拉塞卡逐步完善了自己的发现。在1935年皇家天文学会的会议上,这个25岁的青年终于获得了宣读自己论文的机会。

当钱德拉塞卡在会上宣读完自己的论文后,当时天体物理学界的权威爱丁顿教授走上讲台。他当众把钱德拉塞卡的讲稿撕成两半,宣称其理论全盘皆错,原因是它得出了一个“非常古怪的结论”。听众顿时爆发出笑声,会议主席甚至没有给这位年轻人答辩的机会。

会议结束后,几乎所有人都走到钱德拉塞卡跟前,说:“这太糟糕了,太糟糕了……”

与爱丁顿的争论持续了几年,没有一个权威科学家愿意站出来支持钱德拉塞卡。最后,钱德拉塞卡不得不完全放弃这个研究课题。在1937年到了芝加哥大学以后,他把自己的理论写进了一本书里,然后不再去理会它。

差不多30年后,这个后来被称为“钱德拉塞卡极限”的发现得到了天体物理学界的公认。然后又过了20年,钱德拉塞卡获得了诺贝尔奖。1983年,当他从瑞典国王手中接过诺贝尔奖章时,他已经是一个两鬓斑白的垂垂老者。

这时,有许多人出来为当年钱德拉塞卡的不公正待遇愤愤不平了。有人甚至大肆指责爱丁顿。但是钱德拉塞卡却没有怨恨爱丁顿。回顾年轻时的挫折,钱德拉塞卡有了不同的看法:“假定当时爱丁顿同意自然界有黑洞……这种结局对天文学是有益处的。”“但我不认为对我个人有益。爱丁顿的赞美之词将使我那时在科学界的地位有根本的改变……但我的确不知道,在那种诱惑的魔力面前我会怎么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