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没有“没有政府的治理”

没有“没有政府的治理”

时间:2022-06-1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5.4.4 启示四:没有“没有政府的治理”虽然,区域主义在美国大都市区治理中具有一席之地,但是它的生存状况并不容乐观。为了在其他政府的夹缝中求生存,区域主义应该建立自己的战略位置,但是合作不应该被误解为治理。由此可见,并不存在“没有政府的治理”,政府在治理体系中必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5.4.4 启示四:没有“没有政府的治理”

虽然,区域主义在美国大都市区治理中具有一席之地,但是它的生存状况并不容乐观。为了在其他政府的夹缝中求生存,区域主义应该建立自己的战略位置,但是合作不应该被误解为治理。

“区域主义是其他政府的小孩”,[57]换句话说,区域主义是在包括联邦、州和各级地方政府的推动下发展起来的,并没有自己独立的权威。20世纪60年代,联邦大力推动政府联席会的发展,其中不少这样的机构幸存了下来,并且至今仍然在大都市区治理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如华盛顿大都市政府联席会。此外,一些联邦法案也催生了不少区域性实体,如协调交通规划的大都市区规划组织等。另外,一些州、县和城市也繁衍区域性实体,如纽约港务局、匹兹堡的阿列金尼协商会等。正因为这些区域性实体是在各级政府的扶持下发展起来的,也就使得大多数的区域性实体缺少正式的政府权威,而从诞生之日起,就处于一种尴尬的、由人摆布的境地。它们必须察言观色,按照其他人的命令行动,与其他政府和部门周旋,将条块分割、支离破碎的政权黏结在一起。有时,它们还经常成为“替罪羊”,被怀疑强加了繁重的立法工作,或是在为特定的利益集团服务。在这种严酷的外部环境下,虽然有些区域性实体幸存下来,但是幸存也是有代价的。虽然近年来,不管是在学术界还是在决策领域,“区域主义”特别是新区域主义越来越受重视。但是,他们追求的是“互动调整”的可行战略,而不是正式的“大都市政府”。在美国,学者和记者对包括跨地方协议、公私伙伴关系和专区在内的“公共选择”学派视野下的多中心治理结构情有独钟,因为它们具有非冲突性和弹性特征。如今,这种赞美所谓“多中心结构”的声音充斥在美国的各大学术刊物和主流报纸,认为这是最好的大都市区治理方式,并且各个大都市区都能够从中享受“没有大都市政府的大都市治理(Metropolitan Governance without Metropolitan Government)”[58]。毋庸置疑,该词如今在美国大受欢迎,成为不少学者和政客追捧的对象。应该承认,这种观点确实具有可取之处,但是它误解了治理的官僚制合作,这么做实际上搅乱了政府的含义。

实际上,“没有政府的治理”是一个悖论。匹兹堡或许存在对日常服务和有限区域合作的安排,然而它并不具有区域治理;分解单个辖区以至于它们可以缔结跨地方协议,这同样也没有建立区域治理,充其量只能算作是区域共同市场。它并没有迈向一个必要的执行共同公共政策辖区,并且区域确实发挥实质性的作用。这种“诸侯林立”、各自为战的大都市区格局所导致的负面效应已经有目共睹:地方之间为争夺商业投资和资本而引发“地点战争(Place Wars)”;出现了危险的兼并和土地开发高潮;大众交通不足和环境退化。由此可见,并不存在“没有政府的治理”,政府在治理体系中必然发挥着重要作用。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强大的大都市政府能解决所有问题。路易斯维尔、迈阿密乃至双子城、波特兰的案例说明大都市政府模式虽然已经取得了部分成功,但还不足以超越多中心治理结构的案例。

这种情况使政策成果和政治可行性之间的矛盾关系变得更加复杂。这里存在一个区域悖论。如果大都市区域要追求有效的政策,那么它们必须是政治上可行的(如要求大众和精英的一致同意)。然而一旦区域性实体的政策超越一致同意的限制,那么就容易丧失政治可行性。实际上,越是雄心勃勃的区域,最终被赋予的权力越小,换句话说,越是激进的改革议案,通过的可能性就越小,波特兰的案例很好地验证了这一点。这样一来,区域性实体必须在这些压力中保持平衡,在不同政府与势力的夹缝中求生存,进行妥协,让自己适应压力和环境。对于这些区域性实体而言,这显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从长远看,它们需要将政治合法地位转变成为更为广阔的政策命令,这样它们的政治地位和权威才有切实保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