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没有怀疑,就没有发展

没有怀疑,就没有发展

时间:2022-02-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26年,美国生物化学家萨姆纳第一次证明了是一种蛋白质,他因此而荣获了1946年的诺贝尔化学奖。怀疑是新知的前导,勇敢的探索者,应该敢于怀疑,敢于向既有的原则挑战。这个批判性,也就是要有怀疑有追问,不满足于现成的结论,对具体的结论和判断怀有一种贸然取信的态度。自己敢于怀疑和追问,是增长学识的一个重要方面。另一方面,还要欢迎别人对自己持有的观点和理论的怀疑和追问,能虚心地接受别人对自己观点的批评和批判。

托马斯·切赫,美国生物化学家,1989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

●名人名言

科学的道路上,没有怀疑,就没有探索;没有探索,就没有突破;没有突破,就没有发展。

历史回放

长久以来,在关于生命起源的问题上,有一个类似于“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争论焦点——标志地球上生命诞生的最早的生物高分子究竟是蛋白质,还是核糖核酸(RNA)?1926年,美国生物化学家萨姆纳第一次证明了是一种蛋白质,他因此而荣获了1946年的诺贝尔化学奖。由于具有催化细胞分裂的功能,因此萨姆纳的发现使生物学家们认为:在生命最初诞生的那一刻是先有蛋白质,然后才有携带遗传信息的核糖核酸。此后,这一观点作为生物化学的一条基本定论,长期统治着生物学界。到了20世纪80年代初,一位年仅三十多岁的美国化学家向这条定论、也向全世界的生物学权威们发起了挑战。他以自己的发现证明:核糖核酸同样具有像酶一样的生物催化作用,因此最早最古老的生物高分子应当是不仅具有携带遗传信息,而且也有催化功能的核糖核酸分子。这个当时名不见经传的年轻人名叫托马斯·切赫。

●精彩解读

多少年来,人们习惯于在一种模式下思维,这种习惯本身大大地约束了人们的探索和发现精神,特别是某些集团出于维护自身的利益,利用其权力把人们极富活力的思想搞成了死水一潭,多少个优秀思想的萌芽被扼杀了。他们强迫人们只站在一个定点去观察和理解事物。久而久之,人们思想变得僵化,变得死板,只知道模仿、解释,不知道开掘、创造。须知道任何伟大学说的创立,任何伟大科学的发现,首先是从对既有原则的怀疑开始的。怀疑是新知的前导,勇敢的探索者,应该敢于怀疑,敢于向既有的原则挑战。对既有的和未来的任何事物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理解和判断。

科学的态度应该是相信事实而又不迷信于人类已有的知识,更不迷信权威。事实上,人的认识就是在不断地否定的基础上逐渐完善起来的,人的认识也是在这一过程中一步步地接近客观真理。因此,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来讲,就必须具备勇于怀疑的品质。

科学思维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批判性。这个批判性,也就是要有怀疑有追问,不满足于现成的结论,对具体的结论和判断怀有一种贸然取信的态度。总要提出一定的疑问,而且是要追着问,一层一层撕开了地问。马克思就很崇尚这种怀疑的精神、批判的精神。我们今天讲解放思想,解放思想就包含着怀疑和追问,也依赖怀疑和追问。我这里强调追问、追着问,重点是一个“追”字。我们对于许多理论、许多观念,如果感到不理解,没弄清楚,自然会提出疑问,但往往缺乏的是“追着问”,究根究底地问。满足于一知半解相比较肤浅的理解,或是碍于面子不好探问,这是一种很不好的学风。当然,敢问是一回事,能问会问是另一回事,它是与一定的素养相关联的。

素养不够,相关的东西知道得不多,了解得不远,往往是提不出高质量的问题的。自己敢于怀疑和追问,是增长学识的一个重要方面。另一方面,还要欢迎别人对自己持有的观点和理论的怀疑和追问,能虚心地接受别人对自己观点的批评和批判。以我的阅历经验,我感到这后一方面与前一方面同等重要,特别是对于有些成就的人来说甚至更为重要。有一些人,自己确实敢于怀疑和追问,又勤于学习,在理论上做出了一定的成就,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见解,但一旦感到自己有些“地位”和“分量”了,就不大容得了别人对自己的怀疑和追问,不能虚心地接受别人对自己的批评或批判。不是把别人的追问和批评当做自己反省理论完善理论的契机,而是看做是对自己的轻视和挑战,陷入了固步自封的境地。我们在理论上的一些争论之所以后来演化成为意气之争,就是与这种心态有关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