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胡雪岩哪个手下出卖了他

胡雪岩哪个手下出卖了他

时间:2022-07-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计谋16: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经营者要成就一番大事业,最大的本事应该是能识人,会用人,而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必须认识到这样一个基本的真理:越是本事大的人,越要人照应。“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这句格言,虽然语言浅显,道理却很深刻。这种主张融合人际关系,力主和谐,强调共识,要求发挥团队精神的管理思想,已构成了一个新的学派。

计谋16:一个好汉三个帮

一个经营者要成就一番大事业,最大的本事应该是能识人,会用人,而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必须认识到这样一个基本的真理:越是本事大的人,越要人照应。没有这种认识,任何人才都会在他的眼里失去光彩。

“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这句格言,虽然语言浅显,道理却很深刻。它告诉我们:一个人的能力再大,也是十分有限的。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就要依靠多人的支援。否则,像武大郎开店———高的都不要,或者像梁山伯的王伦秀才嫉贤妒能,最后都只能是孤家寡人,难成大事。

阿珠的父亲老张,是一个很胆小的老实人,以前因为有和胡雪岩结亲戚的打算,因此,接受胡雪岩的建议回湖州去开丝行。后来胡雪岩觉得要阿珠做“妾”不妥,便用计撮合了阿珠和“小和尚”陈世龙的一段姻缘。由于这个原因,老张觉得再受胡雪岩的照应不妥,便想打退堂鼓,不开丝行了。这时,陈世龙找到老张,说了下面一段话:

“越是本事大的人,越要人照应。皇帝要太监,老爷要跟班,只有叫花子不要人照应。这个比方不太恰当,不过做生意一定要伙计。胡先生你是知道的,他将来的市面要撑得其大无比,没有人照应,赤手空拳,天大的本事也无用。”

陈世龙的话,虽然是在劝解老张,却说出了一个人之所以能够获得成功的最深刻的原因,即要有人帮忙,要有人照应。

诚然,一个人要立身于社会,不管是在权场,还是在商场,都少不了要靠自己的才识和能力。这些才识就是收集信息,正确决策的能力;就是能见人所未见,准确判断的能力;就是巧妙运用一切有利因素,制订出合理计划并付诸行动的能力。没有这些,再好的条件也是枉然。但是,当这些条件已经具备之后,外界的所谓靠山、人缘,即能够给自己带来成功的帮手,就显得尤其重要了,这时没有人帮助、照应,真正是有天大的本事也是枉然。

例如王有龄,此人很会做官而且有一些能力,但如果没有人在官场中给他帮助,他也不会成为浙江官场的红人。

王有龄得到胡雪岩给予的五百两银子借款进京捐官,归途之中又巧遇外任江苏学政的何桂清。何桂清小时候家境贫寒,曾接受过王有龄父亲在经济上的帮助,并曾受业于王有龄的父亲,事实上,王家对何桂清有成就之恩。何桂清感激王有龄一家在困难时对自己的热情支持和帮助,于是向浙江巡抚黄宗汉推荐王有龄。而此时黄宗汉因为想捞点钱财索贿不成,在漕米调运的事情上制造事端,逼死浙江布政使椿寿,正在因此事遭到朝廷的查究。他迫切需要何桂清替他掩盖责任,因而必然顾及何桂清的事情,所以很快就任命颇有能力、一直不为人所赏识的王有龄为浙江海运局总办。这样,王有龄一下子成了浙江巡抚黄宗汉面前的红人。显然,没有商界朋友胡雪岩的帮助,没有幼时朋友何桂清的帮助,或者黄宗汉根本不买何桂清的账,王有龄纵有一身才华,最终多半会以一介落魄草民客死杭州。

王有龄后来官运亨通,也是由于有胡雪岩这个朋友为他出谋划策,出钱出力,大力相助。王有龄刚一接手海运局的差事,就遭遇漕米解运这件令人十分头疼的难题。漕运积弊已深,多年运转不灵,故而已由河运改为海运,由此触动了以运输漕米为生的漕帮的利益。在将浙江漕粮运至当时作为苏、松、太地区的出海口上海这件事情上,漕帮绝不会给予相应的配合,甚至还会从中作梗,有意制造出许多意想不到的乱子。另一方面,清政府在漕米解运的问题上,历来是部门层叠,人人插手,政令不畅。官僚政客各自盘算自己的得失,见利争先,而一旦出了问题,却又避之唯恐不及,海运一事,本来就难以尽快运作。加上王有龄初入官场,根基还不牢靠,情况又不熟,他所遇到的困难之大,超出了一般人的想象。

为了保证供给,朝廷一再催促南粮北运,不得迟误。对于王有龄来说,漕米解运能否及时完成,不只关系到他未来的仕途,弄不好甚至有丢掉性命的危险。正是在胡雪岩的巧妙策划下,打破常规,大胆采用就地买米的办法,才解决了浙江漕米因运输能力不足而迟迟运不出去的问题。在具体运作中,也是胡雪岩凭着他圆融、高超的社交手腕,游刃于官场中的有关官员、江湖势力、漕帮首领、商界人士、钱庄老板、上海米商之间,从而使其提出的这一就地买米计划得以顺利完成。漕米的成功解运不仅巩固了王有龄在浙江官场上的势力和影响,而且还让他一下子得到了“能员”的盛誉,获得了提拔机会,很快便调任湖州知府。

当然不用说,“小和尚”陈世龙说胡雪岩在商界、官场中的本事再大也要人照应,这也是事实。在胡雪岩由赤手空拳出入商界,走向“红顶商人”辉煌顶点的过程中,如果没有王有龄、左宗棠、古应春、尤五、郁四、刘庆生乃至张胖子、刘不才、“小和尚”这些在官场、商界、江湖中的各种朋友的帮助、“照应”,他也是不会成功的。

“越是本事大的人,越要人照应。”这其实是一个十分简单浅显的道理。但越是看起来十分简单浅显的道理,也越是真理。

时代在变化,社会在进步。进入现代社会以后,每一个职员在企业中的作用已被提升到了很高的地位——“人是最重要的资源”,“决定性的因素”。一种以人为本,尊重人,爱护人,优化人际关系的企业管理形式,正在当前的中国兴起。在商业经营中也是一样,“死店活人开,经营靠人才”,“善用人者胜”。要使企业发展壮大,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抓住企业中“人”这个最关键的元素,做好人的工作,合理使用人才。怎样恰当地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让来自不同地方、不同行业的人们在一个共同的信念下,自愿自觉互助互惠,为企业效力、献身,这就是现代管理所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这种主张融合人际关系,力主和谐,强调共识,要求发挥团队精神的管理思想,已构成了一个新的学派。

但应该承认,我们在这个方面依然存在不少问题。有的用人单位,对尊重人、爱护人只是一句空话,无法做到信而不疑,亲而不离:无法做到诚以待人,仁以爱人,上下级之间难以形成一种和谐、融洽、友善、信任的人际关系,这些都严重地影响了人的积极性和创造力的发挥。

因此,在企业管理中,要很好地学习古今中外关于用人之道的成功经验。而其首先必须牢记“越是本事大的人,越要人照应”这样一个浅显而深刻的道理。越是本事大的经营者,越要牢牢记住这句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