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钦封爵士”的“船王”

“钦封爵士”的“船王”

时间:2022-07-2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2.“钦封爵士”的“船王”1984年,一位66岁的老华侨回祖籍宁波探亲,听说故乡著名的藏书楼“天一阁”藏有一本包公宁波支系的《包氏宗谱》,由于他本人也姓包,出于好奇便去看看。这次“空对空”的胜利,是包玉刚与汇丰银行建立借贷关系的开始。到了1977年,包玉刚的“海上王国”到达了顶峰,他稳居世界十大船王之首。

2.“钦封爵士”的“船王”

1984年,一位66岁的老华侨回祖籍宁波探亲,听说故乡著名的藏书楼“天一阁”藏有一本包公宁波支系的《包氏宗谱》,由于他本人也姓包,出于好奇便去看看。真所谓“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此人原来是包公的第29世孙,后经专家论证,确凿无疑。这位老华侨就是世界船王——包玉刚

1918年,在宁波市郊一个富有家庭,包玉刚出生了。小时就读于著名的叶氏中兴学校,在此,他学到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课:“中兴小学的重要启蒙教育之一是,为人要诚实可信。你老老实实做生意,讲实话,干事规规矩矩,别人对你就有信心。”

1931年,年仅13岁的包玉刚乘船来到汉口,帮助父亲照看家中鞋厂的生意。经过几年实践和几次挫折后,包玉刚向父亲表明:自己不想终身从事制鞋业,决心自立门户。父亲答应了他的请求。

1937年,日军侵华战争全面爆发,汉口危在旦夕。包玉刚辗转到了上海,在当时的中国中央信托公司保险部谋到了一个职位。他埋头苦干,全身心投入工作,不久就被提拔为中国工矿银行衡阳分行的经理。随着战火的不断蔓延,包玉刚又与同事一起撤退到重庆,并继续其金融职业。

1945年至1949年,包玉刚任上海银行副总经理,在混乱的时势中,他这个经理并不好做,还要时时应付来自各方面的讹诈勒索。1949年春,包玉刚告别了上海,与家人一道,携带数十万元的积蓄南下香港,另闯天地。

几经斟酌之后,包家决定搞进出口贸易,包氏父子与包玉刚的两个朋友一同组建了新联公司。开始,他们买卖动物饲料、桐油、中药、山货等,成效显著。特别是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对中国实行了全面禁运,这对新联公司来说成了一个发财的好机会。开张后的几年中,新联公司就赚了100万美元。

随着公司业务的不断扩大,包玉刚对航运业产生了兴趣。他认为,投资航运业,也是进出口贸易的扩展。1955年,包家倾尽家财,又采取集资的方式,筹得20万英镑的现金,从英国威廉逊公司买来一条28年船龄的旧货轮,正式进军航运业。

凭着一条老掉牙的旧船进军船运业,在世界航运史上,恐怕也是绝无仅有的。包玉刚正是以这种看来不可思议的举动,翻开了他事业里程的新篇章,创造了一个航运史乃至富豪发家史上的传奇。

在谈到自己发家致富的秘密时,包玉刚曾谦虚地说:“用笨办法取得用户的信任,在经营管理上超过同行。我的座右铭是:宁可少赚钱,也要尽量少冒险。”所谓的“笨方法”,到底是什么呢?

美国的《新闻周刊》对包玉刚的“笨方法”做出了恰当注解:“船必须能够赚钱,他(包玉刚)对追求这个目的具有耐心。他避免冒险的单程包租,却以几乎达3/4的船只承接利润较低但较为安全的几年期的定期包租。”

当时国际上普遍采用短期结算的办法,按照船只行程计算租金,这样船主会获得较高的租金。1956年苏伊士运河事件发生后,拥有超级油轮的船主更是纷纷坐地起价,与租户签订短期合约。但包玉刚却反其道行之,采取了薄利长租的策略。

这种做法为同行所讥笑,有人甚至认为他根本不懂船业,只是一个“专门做船运生意的银行家”。然而,正是由于银行家出身的包玉刚以其特有的冷静,预见到国际市场的变化多端,而采取了这个利润不高但保险的经营方式,才能使他避过了航运史上的几次大起大落。

包玉刚认为,长期租约至少有两个好处,其一是收入稳定、降低风险,其二是可以取得银行的信用保证,银行愿意以分期付款的方式,供包玉刚缴付购买船只现金不足所缺的余额。事实证明,包玉刚的看法是正确的,在短短的一年多里,他已拥有7条货船,并把公司改名为环球航运公司。

1961年,环球航运公司向日本轮船公司订购了一艘100万美元的新船,但并无足够现金,包玉刚于是决定向汇丰银行的桑达士贷款75万美元,桑达士虽然心动但不敢冒险。包玉刚问他,如果自己能拿到日本银行的信用状,可不可以得到贷款?桑达士认为这是天方夜谭,便随口回了一句君无戏言。不料包玉刚凭着三寸不烂之舌,硬是说服日本神户银行开出了这张信用状,从而顺利地从汇丰拿到了贷款。

这次“空对空”的胜利,是包玉刚与汇丰银行建立借贷关系的开始。在后来的无数次借贷合作中,他以诚信为本,取得了银行的信任和支持,使自己事业的发展有了一个雄厚的资金来源。后来,包玉刚作为“亚洲第一人”荣任汇丰银行董事。在一篇介绍包玉刚的成功之道的文章中,作者这样来形容包玉刚与桑达士以及汇丰的关系:“桑达士最大的功绩,是发掘了包玉刚。包玉刚的事业,是凭借汇丰银行发展起来的。桑达士令包玉刚发达,包玉刚令桑达士升级,令汇丰银行赢渣打银行。”

从1961年到1968年短短的七年间,包玉刚的船队拥有的轮船达到50艘,排水量达350万吨,总值3亿美元。到了1977年,包玉刚的“海上王国”到达了顶峰,他稳居世界十大船王之首。

对包玉刚来说,1978年是具有转折性的一年。他作出了一个令所有人——包括亲戚朋友、合作伙伴惊讶的决定:减船登陆。因为他以敏锐的眼光预见到航远的衰退,并及时作出了明智的选择。

由于包玉刚及时地卖掉了相当部分的船只,这使得他顺利地逃过了航运的大萧条时期的灾难,并积聚了相当的力量向陆地上的不动产市场进军。其中最令人感到惊心动魄的是1980年爆发的九龙仓收购大战,这件事直到如今,很多香港人提起来仍然津津乐道。

当时,“九龙仓”是香港四大洋行之首的怡和洋行旗下的主力,也是香港最大的英资企业集团之一。在李嘉诚的帮助下,包玉刚暗中购入了大量九龙仓股票。1980年4月,包玉刚属下的隆丰国际有限公司宣布已控制了约30%的九龙仓股票。而怡和财团属下的另一个主力置地公司手中才有约20%的九龙仓股票,形势对怡和财团明显不利。

为了保住九龙仓,置地公司气势汹汹地调动了大批资金,以100元一股的高价收购九龙仓股票,想把包玉刚从九龙仓中挤出去。包玉刚面对强敌沉着应战,奇迹般地在三天之内调集了21亿元现款,只花了两个小时,便使九龙仓股份增加到49%,彻底控制了这个企业。一向看不起华人资本的置地公司,不仅没有争得九龙仓,还伤了自己的元气。

这是一个只属于香港的传奇!

1985年,包玉刚又以5亿新加坡币夺得英资集团会德丰股权,成为继李嘉诚入主和记黄埔之后,夺得英资四大洋行的第二个香港人。1986年,包玉刚又一举收购香港另一个发钞银行渣打银行14.5%的股份,成为该行最大的个人股东。船王“弃舟登陆”创造了又一个奇迹。1991年,包玉刚去世,他留给后人的不仅是庞大的财富王国,更有他神乎其神的战略眼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