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听耸听之危言

听耸听之危言

时间:2022-07-2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美国康乃大学曾经做过一个有名的青蛙试验。白居易是用听的技巧听出了鸟巢禅师说的话里隐含着的危险“禅机”,自己听后深有触动,也认同了鸟巢禅师的说法。危言耸听,振聋发聩,可以使人清醒,可以让人知道利害而慎取得失。这样才能达到危言不危的境界。存在于心中的危险往往比存在于眼前的危险更可怕。心中存有危机的人,很容易在倾听危言中受到启发;而心中不存危机的人,即使再三提醒也毫无用处。

美国康乃大学曾经做过一个有名的青蛙试验。试验人员把一只健壮的青蛙投入热水锅中,青蛙马上感到了危险,拼命一纵便跳出了水锅。试验人员又把这只青蛙投入冷水锅中,然后开始慢慢加热水锅。开始时,青蛙自然悠哉游哉,毫无戒备。一段时间以后,锅里水的温度逐渐升高,而青蛙在缓慢的变化中适应着,没有感受到危险,最后,一只活蹦乱跳的健壮青蛙竟活活地给煮死了。

蛙未死于沸水而灭顶于温水的最根本原因就是没有危机意识,值得人们注意的是,这种情况不仅发生在动物界,类似的情况也常常发生在人类身上。

唐代有一位连法名也不用的禅师,在山上一棵大树上造了一个像鸟窝的篷子,自己住在草篷里,人称“鸟巢禅师”。白居易在杭州听说有这么一个人物,便前往参访,白居易看鸟巢禅师住在树上,十分惊讶地说:“师父啊!下面是万丈悬崖,你住在这里多危险啊!”鸟巢禅师说:“我一点也不危险,我看你才危险呢!”白居易心里觉得奇怪,说:“弟子位镇江山,何险之有?”意思是说他职位比现在的省主席还大,那有什么危险。鸟巢禅师说了两句话:“薪火相交,识性不停。难道还不够危险吗?”

img20

白居易和鸟巢禅师的这段对话,可以说是关于“危险”的精辟论辩。白居易说:“禅师的住处,不是太危险了吗?”鸟巢禅师却说:“太守的危险甚于我啊。”前者说的是眼睛所见的危险,是任何人都可以看到的“危险”,而后者说的是寻常肉眼不可见的危险。话里面隐含着“禅”机,隐含着深刻的哲思。白居易听了以后,马上就感悟到了。白居易是用听的技巧听出了鸟巢禅师说的话里隐含着的危险“禅机”,自己听后深有触动,也认同了鸟巢禅师的说法。白居易身处官场,“薪火相交,识性不停”,仿佛坐在柴堆上和风口浪尖上,随时都有可能惹火上身和遭受灭顶之灾。白居易在任杭州刺史之前,因上书言事,惹恼了皇帝,被贬江州后又移职忠州,经历了官场的多次坎坷,已尝足了苦头,心里已有官场之危的概念,存在了“树大招风,官大必险”的听机,“听机”之存,一触即发,鸟巢禅师一语中的,使白居易深有同感,就把鸟巢禅师引为知己了。

危言耸听,振聋发聩,可以使人清醒,可以让人知道利害而慎取得失。身处危境,耳听危言,心系危念,处危而不危。

《周易》中有这么一句话:“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凡是足以身安,国家可保也。”一个人,不管他是国君,还是臣民,都要心系危念。心中常怀“危”机的人,他才乐于听危言。古人说:“唯善人能受尽言。”心存危机就是这样的善人。

春秋时,晋国发生了内乱,大臣们为避免战祸都逃到邻国。周威公听说晋国的太史屠黍逃到了自己的国家,对屠黍的名字早有耳闻,也知道他对天下盛衰之事很有研究,就立刻接见了他。周威王问他:“天下诸侯中,哪个先被灭亡?”“晋国先被灭亡。”屠黍未加思索马上回答出来。他说出自己的理由:“我在晋国,不敢直谏,使用天象异常变化,旁征博引来提醒晋君,晋君不愿意听;又拿人事处理失措,百姓怨声载道来提醒他,晋君也不听;又拿归国不归服,贤人未能得到重用的情况来提醒他,晋君还是不听。如此下去,终日浑浑噩噩混日子,晋国必定先亡。”

过了三年,晋国真的亡了。

周威公又接见屠黍,再问:“接下来应该灭亡的是哪一国?”层黍说:“下一个是中山国。”停顿了一下,他接着说:“老天创造人的时候就有男女之分。人和野兽的区别就在于懂得礼义廉耻,这也是君臣上下所以确立的基础。中山国男女耳鬓厮磨,中山国国君对此也不知厌恶,这是亡国的一种坏风气。”

两年以后,中山国果然也灭亡了。

周威公再次接见屠黍,问:“哪个国家接着要灭亡呢?”

听到周威公的提问,屠黍只是笑而不答。周威公态度坚决,再三追问下去。屠黍便直言说:“那就轮到你了?”周威公听后又惊又怕,于是访德求贤,得到义莳、田邑、史矱、赵骈等贤德人才,又废除了国家苛刻的法令39条。

屠黍看到周威公做过这些以后,才恭贺说:“大王,能做到这样子,保你一生平安大概不成问题了。”

周威公是在疑虑中发问的,发问的目的是为了释疑,在疑问中设听。带着怀疑的心理去听,也就是疑听。被问的人所回答的话,验证它需要时间,也可以说需要验证的过程,当这个过程过去了,问题有了答案,疑问也就随之消失了。第一次晋国亡了,接着中山国也亡了,当周威王第三次问到哪个国家要灭亡的时候,屠黍一说到“下一个该轮到大王你了”,真是危言耸听,周威王又惊又惧,他心中听信的技巧被屠黍射中了。周威王不得不着手改进自己的工作,对容易引发危机的东西做适当调整。这样才能达到危言不危的境界。

无数事实告诉我们,在生活中,看得见的危险和看不见的危险都相互存在。有的是存在于眼前,有的是隐含在心中。存在于心中的危险往往比存在于眼前的危险更可怕。所以我们需要被提醒,需要倾听。心中存有危机的人,很容易在倾听危言中受到启发;而心中不存危机的人,即使再三提醒也毫无用处。

正是因为这个道理,国内外许多企业,都以不同的危言耸听着自己。

在德国奔驰公司董事长埃沙德•路透的办公室里挂着一幅巨大的恐龙照片,照片下面写着这样一句警语:“在地球上消失了的,不会适应变化的庞然大物比比皆是。”

英特尔公司原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安德鲁•葛洛夫的名言是“惧者生存”。这位世界信息产业巨子将其在位时取得的辉煌业绩归于“惧者生存”四个字。

通用电气公司前任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韦尔奇说:“我们的公司是个了不起的组织,但是如果在未来不能适应时代的变化,就将走向死亡。如果你想知道什么时候达到最佳模式,回答是:永远不会。”

微软公司原总裁比尔•盖茨的名言是:“微软离破产永远只有18个月。”

海尔公司总裁张瑞敏在谈到海尔发展时用一个字来概括他这些年的感觉——“惧”。他把“惧”诠释为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战战兢兢。他认为市场竞争太残酷了,只有居安思危的企业才能在竞争中获胜。

“最好的时候,也就是最危险的时候。”“不要忘记,我们是私营企业,私营企业是多么脆弱啊!”“我想把三株的体会、经验和教训告诉大家,希望引起大家对危机管理的重视。”这是三株总裁吴炳新经历了三株生死劫难后最想说的三句话。

天津大海食品有限公司1997年开业庆典时挂了一条横幅,上书:“今日开业,何时倒闭?开业大愁”的警语。企业的危机管理大见成效。在开业以后的三年中,公司以其高质量的产品和完善的售后服务赢得了顾客的青睐,名声大振,生意兴隆。

美国《大西洋》月刊载文指出,成功企业必须具备自我“毁灭”意识才能求生。如果它们不自我“毁灭”的话,别人将把它们毁灭,让其永无重生之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