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大学生对第三方网络支付风险认知的分析

大学生对第三方网络支付风险认知的分析

时间:2022-07-2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相对来说,认为第三方网络支付非常安全的大学生比例最大,这很明显的说明大学生对第三网网络支付的认识仍然存在盲区。另外有部分大学生并不知道第三方网络支付有何种风险,而有部分大学生甚至不选择使用第三方网络支付,这与之前调查有部分大学生选择网上银行或者转账、汇款等支付方式的结果相一致。法律上的欠缺也是第三方网络支付风险存在的一大原因。

(一)第三方网络支付风险性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对于第三方网络支付的风险性,被调查的大学生中,认为“很安全,不会有任何风险”的有37.3%,认为“会有风险,并且知道有何风险”的有23.7%,认为“会有风险,但不清楚有何风险”的有24.3%,认为“不安全,不会使用”的有14.8%。相对来说,认为第三方网络支付非常安全的大学生比例最大,这很明显的说明大学生对第三网网络支付的认识仍然存在盲区。另外有部分大学生并不知道第三方网络支付有何种风险,而有部分大学生甚至不选择使用第三方网络支付,这与之前调查有部分大学生选择网上银行或者转账、汇款等支付方式的结果相一致。

(二)关注第三方网络支付风险的必要性分析

调查结果分析,尽管有相当一部分被调查者认为第三方网络支付很安全没有风险,但是有55.5%的人认为关注第三方网络支付风险很有必要,有19.8%的人认为一般重要,由此分析,大学生对于第三方网络支付的风险还是十分重视的,大部分人认为需要关注第三方网络支付的风险性,毕竟大学生进行网络消费时多数情况下会与第三方支付平台打交道。另外仍有11.0%的被调查者认为无所谓,有13.7%的人认为没有必要。

(三)第三方网络支付技术风险具体内容的熟悉度分析

第三方网络支付的技术风险细分为支付系统强壮性、网络安全性、客户端防御攻击能力三个方面。

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大学生中对支付系统强壮性(我将其概括为支付平台系统单位时间内对交易数量及额度的承载力)“很熟悉”的有12.4%,“一般熟悉”的有24.8%,“知道名字”的有31.4%,“从未听说”的有31.4%,由此看出大学生对这一类风险的熟悉度并不高,主要原因在于接触得比较少,当然,发生这一风险时,很有可能导致消费者自有资金流失。因为网络消费中的资金都是电子化运行,银行及支付平台上里的资金都是以数字形式运转,一旦银行及支付平台系统强壮性不够,数字化记录的资金可能会出现差错,发生损失。

而被调查者中对网络安全性“很熟悉”的有23.7%,“一般熟悉”的有63.3%,“知道名字”的有13.0%,“从未听说”的为零。据此表明,大学生对这一类风险的熟悉度相当对来说比较高,网络安全性主要指支付系统易遭受木马类病毒的袭击,从而窃取用户密码信息,是比较常见的一类风险。

对客户端防御攻击能力“很熟悉”的被调查者有11.2%,“一般熟悉”的有37.9%,“知道名字”的有26.6%,“从未听说”的有24.3%。这一类风险主要是指支付系统客户端对黑客攻击的抵御能力,目前来说,黑客行为在国家法律的约束下较少会发生,大学生对此类风险的熟悉度也并不高,但我们仍然有必要进行关注。

(四)第三方网络支付欺诈风险和法律风险具体内容的熟悉度分析

第三方网络支付的欺诈风险概括为虚假网站,将法律风险细分为法律盲区和支付平台准入身份两个方面。

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大学生中对虚假网站“很熟悉”的有31.4%,“一般熟悉”的有56.2%,“知道名字”的有7.1%,“从未听说”的有5.3%,由此看出大学生对这一类风险的熟悉度非常高,此类风险也是最常见的,主要表现为钓鱼网站,假借正规购物网站的名义对消费者进行欺诈;或者假借银行的名义套取用户银行信息,非法盗取资金。

而被调查者中对法律盲区“很熟悉”的有31.4%,“一般熟悉”的有49.1%,“知道名字”的有7.1%,“从未听说”的有12.4%。的确,当前我国关于第三方网络支付的正式法律政策存在很大的空白,传统法律理论和司法经验在第三方支付领域并不适用。法律上的欠缺也是第三方网络支付风险存在的一大原因。

对支付平台准入身份“很熟悉”的被调查者有6.5%,“一般熟悉”的有26.6%,“知道名字”的有42.0%,“从未听说”的有24.8%。这一类风险主要是指支付公司的定位问题,目前支付公司多数是IT和网络公司,一般是以技术服务商的面目出现,但事实上支付公司已经部分涉及了银行业务,吸纳存储资金。比如支付宝,许多用户将资金存放在支付宝系统中,那么这部分资金究竟有没有被非本用户使用过,我们不得而知。对于这一类风险,大部分大学生了解较少。

(五)第三方网络行业标准风险和金融风险具体内容的熟悉度分析

第三方网络支付的行业标准风险细分为支付网关接口和数字证书两个方面,将金融风险细分为沉淀资金、洗钱和信用卡套现三个方面。

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大学生中对支付网关接口“很熟悉”的有1.2%,“一般熟悉”的有25.4%,“知道名字”的有26.6%,“从未听说”的有46.7%。支付网关指的是一个Internet服务器,是连接Internet和银行内部网络的接口。对于这一风险大学生了解较少,由于缺乏一个统一的支付网关接口标准,有可能会产生资金通过Internet无法准确到达银行系统,遗失资金等问题。

而被调查者中对数字证书“很熟悉”的有37.3%,“一般熟悉”的有43.8%,“知道名字”的有12.4%,“从未听说”的有6.5%。数字证书是用电子手段来证实一个用户的身份和对网络资源的访问权限,目前各大商业银行的网络银行都采用数字证书认证,如工商银行的U盾,大学生对数字证书的熟悉度也比较高。如果数字证书保存不善,有可能会使数字证书丢失或者盗用,不法分子以此窃取用户网上银行资金。

对沉淀资金“很熟悉”的被调查者有13.0%,“一般熟悉”的有5.9%,“知道名字”的有31.4%,“从未听说”的有49.7%。这一类风险主要是指由于不同客户的结算周期不同,有货款“担保”功能的支付中介账户中就会存在在途结算资金。当业务达到一定规模时,支付中介账户中的资金存量会相当可观。这部分资金的安全性就值得我们考虑了。对于这一类风险,了解的大学生还是比较少的。

对洗钱风险“很熟悉”的被调查者有18.9%,“一般熟悉”的有24.8%,“知道名字”的有50.3%,“从未听说”的有5.9%。大学生对此的了解并不全面,有一半的被调查者只知道名字而不清楚具体含义。比如,使用两个支付宝账户,通过虚拟的商品交易,将资金从一个账户转移到另一个账户,就可以完成洗钱的过程。由此也说明,第三方网络支付法律体系的不完全。

对套现风险“很熟悉”的被调查者有26.0%,“一般熟悉”的有31.4%,“知道名字”的有30.2%,“从未听说”的有12.4%。对于这一类风险,大家还相对比较了解。第三方支付企业不像银行对资金流动进行严格审查控制,它们在尽可能简化的程序下为收款方实现了转账功能,信用卡等禁止套现或不易变现的资金会轻而易举地在虚构贸易的掩护下转入可以提取现金的账户。

汇总分析得出,在所调查的第三方网络支付风险具体分类中,大学生对网络安全性、虚假网站、法律盲区和数字证书这四类风险熟悉度最高,很熟悉和一般熟悉的可达到80%以上,其他风险相对不太熟悉,熟悉度最低的为沉淀资金这一类风险,很熟悉和一般熟悉的只有18.9%。

(六)第三方网络支付风险的影响性分析

为了了解本次调查对大学生的影响,笔者在问卷中加入了本项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分析,在第三方网络支付风险对大学生支付模式选择的影响上,“影响很大”的大学生有37.9%,“有些影响”的大学生有30.8%,二者的比例接近70%,也就是说,被调查者中有接近七成的人受到第三方网络支付风险的影响,在网络消费支付模式选择时会谨慎考虑选择。当然,仍然有18.9%的人选择“无所谓”,选择有12.4%的人选择“没有影响”。

(七)大学生对第三方网络支付风险认知的总结

本研究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对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的学生进行了第三方网络支付风险认知的调查研究,经过统计分析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1.只有7.1%的大学生不考虑进行网络消费,有92.9%的大学生有网络消费经验或者倾向,这说明大学生的确比较喜欢热衷于网络消费。网络商家应该在大学生消费者方面多加关注,这样不但有利于自身商品的销售和推广,也有助于推动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未来,大学生将会成为我国网络消费中的一大群体。

2.使用第三方网络支付的大学生有64.5%,是目前所有支付方式中使用最多的种。这说明大学生认为第三方网络支付是目前为止最安全的一种支付方式。这也是导致大学生忽视第三方网络支付风险的一个重要原因。最安全并不代表无风险,有37.3%的大学生认为第三方网络支付很安全没有任何风险,很明显大学生对第三方网络支付的认识存在盲区。

3.尽管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认为第三方网络支付是很安全的,但仍然有75.3%的大学生认为有必要关注其风险性。这并不能仅仅靠大学生自身的主动性去了解关注,还需要学校和社会共同推进。学校可以进行宣传教育,在相应的课程方面增设相关内容。我觉得,对此关注不仅有利于大学生防范第三方网络支付风险,还有利于降低第三方网络支付的犯罪率

4.在比较常见的11种风险中,大学生熟悉度比较高的只有4种,一方面是界内对第三方网络支付风险的研究比较少,一方面大学生对此的关注也比较少,毕竟目前来说为第三方网络支付是最安全最普遍的一种支付模式。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在线销售网站和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合作也会越来越多,第三方网络支付的使用也会越来越多,对于第三防网络支付风险的关注有待提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