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国际离岸金融中心的起源和发展情况

国际离岸金融中心的起源和发展情况

时间:2022-07-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60年代初,美国一系列金融政策对欧洲货币市场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离岸金融业务的空前繁荣和对国际金融中心的重要积极作用终于促使美国于1981年2月开设了离岸金融市场“国际银行业务便利”,日本也于1986年12月建立了东京离岸金融市场。美国和日本离岸金融市场的建立,使离岸金融市场的地理分布全面占领了世界各大时区,离岸金融市场具有了全球性质,离岸金融市场的模式也进一步发展为一体型、簿记型、分离型、渗透型。

离岸货币业务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20世纪20年代,柏林和维也纳的某些银行就已经经营英镑和美元的存贷款业务,后来币种扩大到德国马克和奥地利先令等少数货币,但业务规模十分有限。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业务基本陷于停顿。二战后,在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运行的条件下,美元成为国际本位货币,伴随着美国实施援助西欧经济重建的马歇尔计划和美国在欧洲的驻军开支,几十亿美元流入西欧,国际美元投资也大规模流入西欧。50年代初,苏联为安全考虑,将积累的美元存于伦敦等欧洲银行,东欧国家也有类似举动。60年代初,美国一系列金融政策对欧洲货币市场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在此期间,美国坚持执行美国联邦储备法案中的“Q项条例”(1970年停止执行),条例规定了30天以上的储蓄及定期存款利率的上限,而30天以下存款不给利息,导致了60年代美国国内银行利率低于西欧地区,例如1960—1961年间,美国3个月期银行存款利率2.5%,欧洲美元存款利率为3.5%—4%,大量美元流入西欧。1963年7月,美国政府开征“利息平衡税”(1974年取消),规定居民购买外国在美国发行的证券、银行对非居民的贷款,所得高于本国证券的利息收益,必须作为税款无偿上缴政府,限制美国资金外流。

1965年美国政府为了应付日益严峻的国际支付危机,颁布了《自愿限制对外贷款指导方针》(1974年取消),要求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控制对非居民的贷款数额。1968年又进一步颁布了《国外直接投资规则》,使上面的指导措施成为强制性措施,它限制了美国银行的对外贷款业务,也促进了美国银行海外分行的活动,推动了欧洲美元市场的兴旺发达。

实际上,美国关闭了外国筹资者在美国筹资的大门,促使他们转向欧洲货币市场。美国的跨国公司和跨国银行也不愿将其海外收益汇回美国,而存放在欧洲货币市场。利息均衡税的本意是限制资本外流,然而适得其反,导致资金大规模外逃欧洲,造成欧洲等地美元充裕,美国等地的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而在欧洲市场筹资,供求两旺,推动了欧洲货币市场、欧洲债券市场的形成和发展。20世纪70年代石油价格几度猛涨(1973年,从每桶1美元左右飙升到13—14美元,1979年高达28美元),石油输出国获得3 600亿美元经常账户盈余,其中有约1 300亿美元投放在欧洲市场。

1970年欧洲货币市场的美元负债总额为587亿美元,1988年则达到30 360亿美元,18年间翻了51.7倍。据最近有关统计,美国每年货币发行量的约2/3流向境外[3]

离岸金融业务的空前繁荣和对国际金融中心的重要积极作用终于促使美国于1981年2月开设了离岸金融市场“国际银行业务便利”(IBF),日本也于1986年12月建立了东京离岸金融市场(JOM)。美国和日本离岸金融市场的建立,使离岸金融市场的地理分布全面占领了世界各大时区,离岸金融市场具有了全球性质,离岸金融市场的模式也进一步发展为一体型、簿记型、分离型、渗透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