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经济周期的成因

经济周期的成因

时间:2022-07-1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经济周期的成因_经济学原理 修订版经济学家力图寻找引起产生经济周期的原因。这就是国家干预经济所造成的新型的经济周期。另外,如果经济主体基于其预期进行决策,则需求变化也依赖于预期生产函数的变动,则经济供给面的冲击就更加重要。经济周期波动的真正原因是实际发生的外生事件,例如,石油价格的变化、农业的歉收、自然灾害以及技术冲击等。因而提出“技术冲击”是经济周期波动之源。实际经济周期理论需求冲击是扰乱经

经济学家力图寻找引起产生经济周期的原因。自19世纪中期至今提出的经济周期理论有几十种之多,这些理论总体上可以分为外部因素理论和内部因素理论:外部因素理论(也称外生论)认为,经济周期的根源在于经济体系之外的某些因素的变动;内部因素理论(也称内生论)是在经济体系之内寻找经济周期自发运动的因素,认为经济波动是经济活动本身的规律,任何一次扩张都孕育着新的衰退和收缩,任何一次收缩都孕育着新的复苏与扩张。

1.纯货币周期理论

英国经济学家霍特里用货币因素来解释经济周期。他认为,经济周期是一种纯货币现象。经济周期性波动完全由于银行体系交替地扩大和紧缩信用造成的。由于厂商的资本主要来自银行贷款,所以当银行体系降低利率、扩大信用时,厂商会增加银行借款,从而增加向生产者的订货。这样就引起生产扩张和收入增加,而收入增加又引起对商品需求增加和物价上升,经济进入繁荣阶段。但当银行扩大信用的能力达到极限后,银行被迫转向紧缩信用时,厂商得不到贷款而减少订货,进而出现产品过剩,经济陷入萧条。该理论认为其他非货币因素仅仅会引起局部萧条,但货币因素,并且只有货币因素能够引起普遍萧条。

2.投资过度周期理论

这种理论用生产资料的投资过热来解释经济周期。投资过度是生产资本品部门的发展超过生产消费品部门的发展。经济扩张时期,资本品增长速度快于消费品;经济衰退时期,资本品下降速度也快于消费品。正是资本品投资的波动引起整个经济的波动。这种理论认为,新产品开发、新技术使用、新市场开拓以及货币发行过多等,都会引起投资增加,进而带动经济繁荣。这种繁荣首先表现在对投资品(即生产资料)需求的增加和投资品价格的上升。进而更刺激对资本品的投资,从而造成了经济扩张。当投资扩张到一定程度后,导致生产要素紧张,货币资金不足,然后引起资本品需求下降,出现资本品生产过剩,经济进入萧条。

3.创新周期理论

熊彼特提出的用技术创新来解释经济周期的理论。创新是指对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例如,采用新技术、新企业组织形式、开发新产品、开辟新市场等。这种理论首先用创新来解释繁荣和衰退,创新提高了生产效率,为创新者带来了盈利,引起其他企业仿效,形成创新浪潮。由于创新是不均匀的过程,有高潮和低谷,所以经济也出现了周期波动。创新浪潮使银行信用扩大,对资本品的需求增加,引起经济繁荣。随着创新的普及,盈利机会的消失,银行信用紧缩,对资本品的需求减少,这引起经济衰退。直至另一次创新出现,经济再次繁荣。

4.消费不足周期理论

这种理论历史悠久,主要用于解释经济周期危机阶段的出现以及生产过剩的原因。早期代表人物是英国经济学家马尔萨斯和法国经济学家西斯蒙第。这种理论认为,经济危机是因为社会对消费品的需求赶不上消费品的增长,而消费品需求不足又引起对资本品需求不足,进而使整个经济出现生产过剩性危机。消费不足的根源则主要是由于国民收入分配不平等所造成的。因为富人的边际消费倾向低于穷人,当收入分配过于不均,导致为数较少的富人占有了大量的社会财富,就会存在富人储蓄过度而穷人购买力不足的现象,从而导致了经济的萧条。

5.心理周期理论

英国经济学家庇古和凯恩斯强调公众心理反应的周期变化对经济周期各个阶段形成的决定影响。这种理论认为,预期对人们的经济行为有着决定性作用,心理上乐观与悲观预期的交替引起了经济周期中繁荣与萧条的交替。当任何一种原因刺激了投资活动,引起高涨后,人们对未来预期的乐观程度一般总超过在合理的经济考虑下应有的程度。这就导致过多的投资,形成经济过度繁荣。但当人们觉察到这种过度乐观情绪造成的错误后,又会形成过分悲观的预期。由此过度减少投资,引起经济萧条。凯恩斯认为,萧条的产生是由于资本边际效率的突然崩溃,而造成这种崩溃的正是人们对未来的悲观预期。

6.太阳黑子周期理论

这种理论用太阳黑子来解释经济周期,由英国经济学家杰文斯父子提出并加以论证。这种理论用长期中太阳黑子活动周期与经济周期基本吻合的资料来证明这种理论:太阳黑子的活动对农业生产影响很大,而农业生产的状况又会影响工业,进而波及整个经济。太阳黑子的周期性决定了经济的周期性:太阳黑子活动频繁就使农业生产减产,农业的减产影响到工业、商业、工资、购买力、投资等方面,从而引起整个经济萧条。相反,太阳黑子活动的减少则使农业丰收,整个经济趋于繁荣。现代经济学家认为,太阳黑子对农业的影响是非常有限的。而农业生产对整个经济的影响更是非常有限的。

7.政治周期理论

波兰经济学家卡来茨基等人提出政府交替运用紧缩性和扩张性财政、货币政策调节经济,而带来经济周期性变化的理论。该理论认为,由于充分就业和物价稳定这两个目标之间存在很难协调的矛盾,所以政府企图维持经济稳定,但实际上却造成了经济不稳定。为了实现充分就业,政府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结果带来财政赤字和通胀。于是,政府又不得不转而实行紧缩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从而引起经济衰退与停滞,这样政府又会转而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从而又引起通货膨胀。这就是国家干预经济所造成的新型的经济周期。

8.实际经济周期理论

在20世纪70年代之前,几乎所有的经济学家都集中研究需求面冲击。1973—1974年的石油冲击使人们意识到实际的“供给面”冲击对产量的决定也相当重要。另外,如果经济主体基于其预期进行决策,则需求变化也依赖于预期生产函数的变动,则经济供给面的冲击就更加重要。实际经济周期理论尝试清晰描述经济主体面临的实际经济环境和各种冲击,即从供给冲击角度着手。

(1)经济周期波动不是市场机制自发调节产生的。因为市场机制无论在短期或长期而言都具有不确定性。经济周期波动的真正原因是实际发生的外生事件,例如,石油价格的变化、农业的歉收、自然灾害以及技术冲击等。最常见、最重要的原因是技术冲击。因而提出“技术冲击”是经济周期波动之源。

(2)经济周期波动不是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对潜在国内生产总值的背离,而是潜在国内生产总值本身的变动,这种经济周期的变动随机而无规律,也是很难预测的。

(3)经济周期是供给冲击波动。实际经济周期理论需求冲击是扰乱经济的主要根源的观点,认为经济周期波动是供给冲击造成的。由于外在因素的变化引起厂商在生产品种和数量的变化,最后导致经济周期波动;而且市场会对这种供给冲击做出迅速而有效的反应。所以经济周期波动不是很重大的问题。

(4)政府应放弃对经济周期波动的干预。因为经济周期波动是外在原因引起的,又是无规律的,市场机制是完善的。所以,政府不应该运用经济政策干预经济波动,干预经济不仅不利于经济稳定,甚至会引起更大的波动。

【专栏一】约瑟夫·熊彼特小传

J.A.熊彼特

熊彼特(Joseph Alois Schumpeter,1883—1950年)经济学家,当代资产阶级经济学代表人物之一。

熊彼特1883年出生于奥匈帝国摩拉维亚省(今捷克境内)特里希镇的一个织布厂主家庭。1901—1906年在维也纳大学攻读法学和社会学,1906年获法学博士学位,是E.von柏姆-巴维克的门生,随后游学伦敦,求教于A.马歇尔。1908年出版经济学理论著作《经济学原理和方法》,奠定了他在奥地利青年经济学家中卓有才华的名声。1909年返回维也纳接受切尔诺维兹大学的教授职位。1910年成为格拉茨大学经济学教授。1912年出版成名作《经济发展理论》。1913—1914年,受聘为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客座教授,并被该校授以荣誉博士学位。1918年,曾一度出任由K.考茨基、R.希法亭等人领导的德国社会民主党“社会化委员会”的顾问。1919年,又曾短期出任由鲍威尔(1881—1938年)等人为首的奥地利社会民主党参加组成的奥国混合内阁的财政部部长。1921年,任私营皮达曼银行经理。1925—1932年,又从官场仕途回到学术界,赴德国任波恩大学经济学教授。1932年迁居美国,任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直到逝世。1937—1941年,曾任“经济计量学会”会长,1948—1949年任“美国经济学协会”会长。他的著作有《经济发展理论》(1912年德文版,1934年英文修订版)、《经济周期:资本主义过程的理论、历史和统计分析》(1939年)、《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主义》(1942年)、《从马克思到凯恩斯十大经济学家》(1951年,由生前所写传记评论汇集而成)、《经济分析史》(1954年)。约瑟夫·熊彼特是20世纪最伟大的经济学家。他凭借“创造性毁灭”的理论阐释了经济增长的真正根源——创新。管理大师德鲁克称他具备“永垂不朽的大智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