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力推创业与创新两大动力

力推创业与创新两大动力

时间:2022-07-1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在国际化道路上,会遇到很多新困难、新问题、新障碍,国际传统力量绝不会主动让出舞台,旧格局绝不会自动瓦解,新兴力量成长绝不会一帆风顺,只有通过创业与创新破解难题,只有通过创业与创新来添加发展动力。无论是招商引资还是对外投资,都是创办新企业的过程,都是创办新项目的过程,也是经济要素国际化流动的过程,拉动了开放型经济发展,紧紧围绕经济要素流动创业。

中国在国际化道路上,会遇到很多新困难、新问题、新障碍,国际传统力量绝不会主动让出舞台,旧格局绝不会自动瓦解,新兴力量成长绝不会一帆风顺,只有通过创业与创新破解难题,只有通过创业与创新来添加发展动力。

4.3.1 创业拉动开放

通过创业拉动深化改革开放,创业是指过去没有做过的事业现在要做,开创新领域、创造新方法、设计新模式、开辟新天地。

1.围绕新兴产业发展创业

在开放型经济状态下,国际上产品流动、资金流动、技术流动、人员流动活跃,国家之间经贸交往密切,新产品和新技术的应用会快速扩展,一个地方出现的新产品会很快在其他国家或地区扩散,由此拉动新兴产业快速成长。新兴产业往往伴随新产品、新技术、新管理方式、新商业模式的出现,会进一步推进国家之间密切经贸关系。一方面,率先使用新技术、新管理方式,就会率先增强自己的竞争力;另一方面,率先使用新技术和新管理方式,就会率先进行技术升级、产品升级、产业升级,争取产业链上游占位,率先获得势力经济的机会就多。

因此,在开放型经济状态下,要紧紧围绕新兴产业发展进行创业,围绕新商业模式进行创业,围绕新技术和新产品创业,力争获得产业链上游占位,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提高国家产业竞争力,通过产业链的国际化连接拉动开放型经济发展,紧紧围绕新兴业态发展创业。

2.围绕经济要素流动创业

开放型经济在空间上国家之间相互包容,国际资本流动的方向、流动的数量、流动的密度、流动的强度更加活跃。A国资本流入B国来,B国资本流入A国去,以及A国、B国、C国的资本流入D国来,D国的资本流入A国、B国、C国去,形成了招商引资和对外投资两个基本方向。

使用招商引资的方式是吸引国际资本到本国来,属于要素流入型开放。这种开放方式对于资金流入国而言,利用外资,有利于补充发展资金不足,补充本国企业数量不足,补充本国某些产品和技术不足,补充某些产业不足,缓解发展压力

使用对外投资的方式是推进本国资本到外国去,属于要素流出型开放。这种开放方式对于资金流出国而言,对外投资,有利于释放产能,释放技术,释放资本,扩大国际市场范围,增强本国企业品牌影响力,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无论是招商引资还是对外投资,都是创办新企业的过程,都是创办新项目的过程,也是经济要素国际化流动的过程,拉动了开放型经济发展,紧紧围绕经济要素流动创业。

3.围绕跨国公司建设创业

中国企业走出去发展,建设跨国公司已经成为新时期国际化的重要内容。企业由本土市场转到海外市场,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企业自身革命,是企业再造,是重新创办企业的过程。

一是运行环境不同。每个国家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其生态环境不同,包括气候、温度、湿度、海拔、地貌、地势等,环境变了,企业需要重新选址,安排建筑物(厂房、车间、公司办公地点),确认布局,建设运营网络,这一系列活动都需要重新安排。

二是法律政策不同。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法律体系,都有自己的对外政策体系,包括工商法律条款、对外资外企政策、外交政策、行业准入政策、企业管理政策、资源开发与资源使用政策、劳工政策,等等。外来的企业(资本)需要重新来认识这些规章制度,需要认真领会这些要求,并根据东道国要求来设计企业的经营管理行为,这一过程无疑是企业重新创业的过程。

三是民族文化不同。民族文化、地域文化、宗教信仰、生活习俗,这些方面在国家之间和民族之间有差异,企业内部所用员工来自世界各地,来自不同民族,就需要建立一种能够包容所有民族习俗的管理氛围和制度安排,这一过程对于原来在单一国家运行,采用单一国家民族员工管理的企业来说,无疑是企业再造,是重新创办企业过程,是建立跨文化管理的过程,也是企业国际化的过程。

由此看来,跨国公司建设是企业的脱胎换骨、凤凰涅槃,一切活动都需要按照国际惯例和东道国要求重新设计和安排,紧紧围绕跨国公司建设创业。

4.围绕管理方式转变创业

现代企业运行建立在现代通讯系统和现代交通系统两大物理平台上,通讯方式的现代化,实现了全天候通讯、全时通讯、全球通讯,管理指令可以及时传递到任何一个管理节点;交通方式的现代化,实现了大容量、快速度、点对点的运输,保证了物流畅通,由此改变了传统的管理方式。

一是企业安全保护方式变化。企业安全过去主要集中在产品安全和本土市场安全,现在集中在资本安全、信息安全、品牌安全、规则安全,以及国际市场安全。保护安全的领域、空间和方式扩大了,保护安全的手段就需要重新设计,企业的运行机制就需要重新打造。

二是企业做大做强手段变化。企业“做大做强”,过去是将生产规模做大、将企业组织做强,采用直接投资的方式,提高产能扩张力,扩大企业规模。现在是将经营规模扩大、将品牌做强,采用横向并购和纵向并购的方式,以及合作合资的方式,提高市场扩张力,扩大企业规模。手段变化,需要企业重新设计组织形态,重新设计战略部署。

三是企业的功能属性变化。在国际化进程中,企业为了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组织功能在内部进一步专业化,再搭建供应链关系,在市场上建立联合化,企业各个功能模块在空间上不在一起,形成了总部、工厂、经营、研发等独立部门,再通过网络平台合成在一起。这一过程打破了传统意义企业的形态,创造出新的企业形态。

随着企业安全保护方式变化、企业做大做强手段变化、企业的功能属性变化,企业的形态也必然变化,也催生了新型企业。因此,要紧紧围绕管理方式转变创业。

4.3.2 创新推动开放

创新就是改变过去,创造未来。创新的力量推动对外开放,创新力量推动经济要素国际化流动,创新力量改变国际规则,创新力量改变国际经济和贸易关系,改变经济结构,创新力量推动国家的国际地位提升。创新力量推动国际化进程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文化观念创新

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过程中,价值观和管理理念发生转变,更加注重市场,注重资本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这是一次文化理念的创新。由国内经济转变为国际经济,价值观和管理理念也将发生转变,更加注重国际经济和贸易关系,注重汇率利率、资本市场动态,注重外交关系,注重国际合作,这又是一次文化理念的创新。

地域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理念也有同有异,求同存异,互相借鉴,包容共进,才能做到和谐发展、共同发展。由单一民族管理向多民族共荣管理转变;由国内管理向国际管理转变;由秉承历史文化向创造未来文化转变;由“零和博弈”的思想向“包容互鉴”的思想转变;由单一文化管理向跨文化管理转变;由“知足者常乐,能忍者自安”的安居思想意识,向参与国际竞争,不断努力奋斗的图强思想意识转变;由“谦虚谨慎、戒骄戒躁、求稳怕乱”的思想,向敢于承担国际大国责任、主动有所作为的思想转变,等等。文化观念的创新是所有创新的基础,也是最难的创新领域,也是必须创新的领域,只有思想理念创新才会有其他领域的创新。创新是一场自我革命。

2.管理理论创新

理论是客观规律的概括和写实,理论创新就是发现客观规律,用人类可以懂得的方式描述出来的过程。客观规律人类是创造不了的,只能遵守,违背客观规律就会遭到客观规律的惩罚。客观规律多种多样,有自然规律,形成了物理学、化学、地质学、天文学、数学、工程学、建筑学,等等;有生态规律,形成了气象学、植物学动物学、医学,等等;有社会学规律,形成了人文学、法律学、战争学、组织学、民族学,等等;有经济规律,形成了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企业管理学金融学、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等等。

国际化发展、高技术化的发展态势,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整个社会经济系统发生了变化,相应的新规律也呈现出来,理论创新也随之而来。例如:公司经济理论的出现就是对传统工厂经济理论的丰富和创新,工厂经济理论诞生于20世纪初,以美国经济学家、管理学家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勒(Frederick Winslow Taylor,1856—1915年)为代表,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其代表作为《科学管理原理》(1911年出版)。其中出现了一批描述工厂经济的理论,包括工厂的规模化、成本的最低化、作业的流程化等,规模经济理论最为经典。公司经济理论诞生于21世纪初,随着财富的虚拟化、企业组织功能专业化分工和外部联合化链接,企业面对开放的世界经济大市场,资本的力量、技术的力量发挥更大的直接作用,企业组织的虚拟化现象出现,公司经济呈现出来,公司经济理论也随之诞生,势力经济理论最为经典。

今后时期,经济和管理领域的理论创新,还将继续在国际化领域、国际关系领域、国际贸易领域、国际货币与金融领域、公司经济领域、跨国公司成长领域、发展中国家成长领域、军事变革领域、国际经济组织领域、新型产业发展领域、经济环境建设领域、变革经济学领域等方面深入展开。

3.发展战略创新

战略是对未来发展的谋划,确立发展目标、发展阶段、发展重点和发展对策。战略规划既需要保持前后发展时期和发展内容的连贯性,还需要针对未来不确定因素,开拓进取,采取积极策略,增强创新性。经济发展战略包括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产业经济发展战略、企业发展战略、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等领域,主旋律是围绕发展主题,设计行动、对策。

未来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环境面对国际化,因此,发展战略无论是宏观层面,还是微观层面,还是企业层面,都要体现与国际化要求接轨。政策系统要协调,甚至在某些方面要修订,甚至是重建,在市场准入、关税政策、企业政策、投资政策、产业政策、劳工政策等方面,都要顾及国际惯例和其他国家的状况。

首先,明确战略指导思想。按照国际化要求树立战略理念,按照开放型经济的要求设计发展,突出全国一盘棋,后进带先进,沿海带内陆,城市带农村,都市带周边。

其次,科学制定战略体系。使用现代工具,动态掌握情况,专家论证、上下论证、深入论证,论证过程就是摸清情况的过程,论证过程就是统一行动的过程。

最后,积极推进战略执行。国际化进程不可控因素增多,难以预知的情况增多,战略执行存在风险,采取积极措施,设计多种预案应对,防控风险,稳步推进,在战略执行中修订策略,改善方法,不断向新目标前进。

4.体制机制创新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经济建设已经走过了两个阶段,实施了两次历史性巨大的体制机制创新工程,正在进行第三次体制机制创新工程。

第一次,1949年至1978年,是由战乱不已的旧中国转变为社会主义新中国,创建计划经济体制机制,建立起来了适应计划经济运行要求的一整套管理体制和管理机制,铸就了中国具有完整的产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辉煌。

第二次,1979年至2011年,是由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创建开放型经济体制,建立起来了适应市场经济运行要求的一整套管理体制和管理机制,铸就了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辉煌。

第三次,自2012年起,中国启动新一轮体制机制创新工程,是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为国际化市场经济,创建国际开放型经济体制,建设适应国际化市场经济运行要求的一整套管理体制和管理机制,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将铸就中国成为世界强国的辉煌。这次创新中国经济将由数量增长型转变为质量提高型;由引进来的开放形态转变为走出去的开放形态;由国内治理转变为全球治理,将重构与国际化相适应的一系列体制机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