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组织推荐与竞聘上岗

组织推荐与竞聘上岗

时间:2022-07-0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人是组织活动的关键资源。确定未来的管理人员需要量,要求计划对这些自然或非自然的管理干部减员进行补充。外部招聘干部具有以下优点:1.被聘干部具有“外来优势”。所谓“外来优势”主要是指被聘者没有“历史包袱”,组织内部成员(部下)只知其目前的工作能力和实绩,而对其历史、特别是职业生涯中的失败记录知之甚少。从内部提升的管理人员往往喜欢模仿上级的管理方法。

人是组织活动的关键资源。组织中的物力或财力资源需要通过人的积极组合和利用才能发挥效用。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决定了人员配备在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性。由于每一个具体的组织成员都是在一定的管理人员的领导和指挥下展开工作的,因此管理人员的选拔、培养和考评当为企业人事管理的核心;人事决策当居企业各种决策之首。

制定管理人员选配和培训计划,首先需要确定组织目前和未来的管理人员需要量。

1.组织现有的规模、机构和岗位。管理人员的配备首先是为了指导和协调组织活动的展开,因此首先需要参照组织结构系统图,根据管理职位的数量和种类,来确定企业每年平均需要的管理人员数量。

2.管理人员的流动率。不管组织作出何种努力,在一个存在劳动力市场、且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国度,总会出现组织内部管理人员外流的现象。此外,由于自然力的作用,组织中现有的管理队伍会因病老残退而减少。确定未来的管理人员需要量,要求计划对这些自然或非自然的管理干部减员进行补充。

3.组织发展的需要。随着组织规模的不断发展,活动内容的日益复杂,管理工作量将会不断增加,从而对管理人员的需要也会不断增加。因此,计划组织未来的管理干部队伍,还须预测和评估组织发展与业务扩充的要求。

综合考虑上述几种因素,便可大致确定未来若干年内组织大致需要的管理干部数量,从而为管理人员的选聘和培养提供依据。

组织可从外部选聘或从内部提拔所需的管理人员。

外部招聘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从组织外部的众多候选人中选拔符合空缺职位工作要求的管理人员。

外部招聘干部具有以下优点:

1.被聘干部具有“外来优势”。所谓“外来优势”主要是指被聘者没有“历史包袱”,组织内部成员(部下)只知其目前的工作能力和实绩,而对其历史、特别是职业生涯中的失败记录知之甚少。因此,如果他确有工作能力,那么便可迅速地打开局面。相反,如果从内部提升,部下可能对新上司在成长过程中的失败教训有着非常深刻的印象,从而可能影响后者大胆地放手工作。

2.有利于平息和缓和内部竞争者之间的紧张关系。组织中空缺的管理职位可能有好几个内部竞争者希望得到。每个人都希望有晋升的机会。如果员工发现自己的同事,特别是原来与自己处于同一层次具有同等能力的同事提升而自己未果时,就可能产生不满情绪,懈怠工作,不听管理,甚至拆台。从外部选聘可能使这些竞争者得到某种心理上的平衡,从而利于缓和他们之间的紧张关系。

3.能够为组织带来新鲜空气。来自外部的候选人可以为组织带来新的管理方法与经验。他们没有太多的框框程序束缚,工作起来可以放开手脚,从而给组织带来较多的创新机会。此外,由于他们新近加入组织,没有与上级或下属历史上的个人恩怨关系,从而在工作中可以很少顾忌复杂的人情网络。

外部招聘也有许多局限性,主要表现在:

1.外聘干部不熟悉组织的内部情况,同时也缺乏一定的人事基础,因此需要一段时期的适应才能进行有效的工作。

2.组织对应聘者的情况不能深入了解。虽然选聘时可借鉴一定的测试、评估方法,但一个人的能力是很难通过几次短暂的会晤、几次书面测试而得到正确反映的。被聘者的实际工作能力与选聘时的评估能力可能存在很大差距,因此组织可能聘用一些不符合要求的管理干部。这种错误的选聘可能给组织造成极大的危害。

3.外聘干部的最大局限性莫过于对内部员工的打击。大多数员工都希望在组织中有不断发展的机会,都希望能够担任越来越重要的工作。如果组织经常从外部招聘管理人员,且形成制度和习惯,则会堵死内部员工的升迁之路,从而会挫伤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影响他们的士气。同时,有才华、有发展潜力的外部人才在了解到这种情况后也不敢应聘,因为一旦应聘,虽然在组织中工作的起点很高,但今后提升的希望却很小。

由于这些局限性,许多成功的企业强调不应轻易地外聘管理人员,而主张采用内部培养和提升的方法。

内部提升是指组织成员的能力增强并得到充分的证实后,被委以需要承担更大责任的更高职务。

作为填补组织中由于发展或伤老病退而空缺的管理职务的主要方式,内部提升制度具有以下优点:

1.利于鼓舞士气,提高工作热情,调动组织成员的积极性。内部提升制度给每个人带来希望。每个组织成员都知道,只要在工作中不断提高能力、丰富知识,就有可能被选聘担任更重要的工作,这种职业生涯中的个人发展对每个人都是非常重要的;职务提升的前提是要有空缺的管理岗位,而空缺的管理岗位的产生主要取决于组织的发展,只有组织发展了,个人才可能有更多的提升机会。因此,内部提升制度能更好地维持成员对组织的忠诚,使那些有发展潜力的员工能自觉地更积极地工作,以促进组织的发展,从而为自己创造更多的职务提升的机会。

2.有利于吸引外部人才。内部提升制度表面上是排斥外部人才、不利于吸收外部优秀的管理人员的。其实不然。真正有发展潜力的管理者知道,加入到这种组织中,担任管理职务的起点虽然比较低,有时甚至需要一切从头做起,但是凭借自己的知识和能力,花较少的时间便可熟悉基层的业务,从而能迅速地提升到较高的管理层次。

3.有利于保证选聘工作的正确性。已经在组织中工作若干时间的候选人,组织对其了解程度必然要高于外聘者。候选人在组织中工作的经历越长,组织越有可能对其作全面深入的考察和评估,从而选聘工作的正确程度越高。

4.有利于使被聘者迅速展开工作。管理人员能力的发挥要受到他们对组织文化、组织结构及其运行特点的了解。在内部成长提升上来的管理干部,由于熟悉组织中错综复杂的机构和人事关系,了解组织运行的特点,所以可以迅速地适应新的管理工作,工作起来要比外聘者显得得心应手,从而能迅速打开局面。

同外部招聘一样,内部提升制度也可能带来某些弊端:

1.引起同事的不满。在若干个内部候选人中提升一个管理人员,可能会使落选者产生不满情绪,从而不利于被提拔者展开工作。避免这种现象的一个有效方法是不断改进干部考核制度和方法,正确地评价、分析、比较每一个内部候选人的条件,努力使组织得到最优秀的干部,并使每一个候选人都能体会到组织的选择是正确、公正的。

2.可能造成“近亲繁殖”的现象。从内部提升的管理人员往往喜欢模仿上级的管理方法。这虽然可使老一辈管理人员的优秀经验得到继承,但也有可能使不良作风得以发展,从而不利组织的管理创新,不利于管理水平的提高。要克服这种现象,必须加强对管理队伍的教育和培训,特别是要不断组织他们学习新知识。在评估候选人的管理能力时,也必须注意对他们创新能力的考察。

“士兵有权得到能干的指挥员”,这是古罗马恺撒大帝时就已成为名言的一句格言;同样,组织中的每个成员都有权得到最称职的管理干部。战争中,士兵们不得不把自己的生命托付给指挥作战的长官;类似地,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组织成员不得不把自己许多需要得到满足的希望寄托于优秀的管理干部。因此,必须选择合适的管理人员来担任合适的管理工作。怎样才算是合适的管理人员?我们应根据哪些标准去选聘管理人员?

在具体讨论管理干部的标准以前,有必要作两点说明。

1.组织中不同层次不同职能机构的管理职务,需要完成不同的工作,要求职务担任者具备不同的知识和技能。因此,要列出一个适合所有管理岗位工作人员的条件清单是非常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

2.选聘管理干部的主要依据是贡献还是能力?由于这两者并不总是一致的,个人对组织的贡献并不仅仅取决于自己的能力,要受到自身以外的许多其他因素的影响,因此,我们选择了后者。那么不依成员对组织的贡献程度来提升干部是否意味着对贡献者的不公平呢?我们认为不是的。对组织成员贡献的补偿主要是分配中的报酬,特别是给予物质方面的报酬。当然,贡献的大小有时也是能力高低的一种标志,如果某个成员不仅为组织提供了特殊贡献,而且在提供贡献的过程中,充实了工作技能和知识,能够胜任更高层次的工作,那么这种特殊贡献应该成为予以提升的补充依据。

不同管理层次的具体管理业务工作是不同的,但其本质特征则是一样的,即:组织和协调他人的劳动。因此,对不同管理人员的具体要求中可以辨别出一些相同的方面。

强烈的管理欲望是有效地进行管理工作的基本前提。担任管理工作,意味着许多:对某些人来说,它意味着在组织中取得较高的地位、名声以及与之相应的报酬,但对更多的、成功的管理人员来说,它意味着可以利用制度赋予的权力来组织他人的劳动,意味着通过他人的劳动来实现自己制订的、符合组织需要的目标,并从中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对权力不感兴趣的人,当然不会负责任地、有效地使用权力,从而难以借此获得积极的效果。

正直和诚信是每个组织成员都应具备的基本品质。管理人员尤其如此。由于担任管理职务具有相当大的职权,而组织对权力的运用往往难以进行严密、细致、及时、有效的监督,所以权力能否正确运用在很大程度上只能取决于管理人员的良知。管理人员必须是道德高尚的,值得信赖的,必须具有正直的品质。正直、诚信,意味着对上不曲意逢迎,不拍马屁,敢于提出自己的观点,指出上级的错误;意味着诚实地总结和汇报工作,不虚报成绩,不隐瞒缺点;意味着对部属一视同仁,不拉帮派,不分亲疏,不搞“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在评价下属工作时,有一套客观的公正的标准,而不是根据个人的好恶;意味着脚踏实地的工作,而不是为了哗众取宠,搭花架子,做表面文章。总之,正直诚信意味着很多内容,应该成为管理人员的基本品质。管理人员缺乏了这种品质就可能涣散人心。当然,只有这种品质而无工作的能力不能成为合格的管理者,然而,有能力而无正直诚信品质的管理人员,则可能给组织造成巨大的破坏,且能力越大,破坏越大。

管理的任务不仅在于执行上级的命令,维持系统的运转,而且要在组织系统或部门的工作中不断创新。只有不断创新,组织才能充满生机,才能不断发展。创新意味着打破原有机制的束缚,做以前没有做过的事,没有现成的程序或规律可循。因此,既有成功的可能,也有失败的风险,且往往是,希望取得的成功越大,需要冒的风险也越多。因此,要创新,就要敢于冒风险。

管理人员不仅要计划和安排自己的工作,而且更重要的是要组织和协调部属的工作。管理人员在组织下属工作的过程中要进行一系列的决策:本部门在未来时期内要从事何种活动?从事这种活动需达到何种状况和水平?谁去从事这些活动?利用何种条件、在何时完成这些活动?等等。所以西蒙说,管理就是决策,管理过程中充满了决策。因此,掌握一定的决策能力对管理人员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当然,拥有决策的能力,并不一定要求每位管理人员都能娴熟地运用决策的定性或定量方法(管理人员在这方面的缺陷可以通过设立参谋人员或进行咨询而得到补偿),但管理者至少必须具备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果断抉择的魄力。他们必须能够敏锐地观察事物的变化,善于捕捉信息,发现问题,能够透过现象抓住本质,判断问题的性质,预估事物的发展趋势;必须能够在基本把握事物变化的脉络以后,在管理研究人员制订并比较了多种解决问题的可行方案的基础上,迅速果断地作出选择。成功的管理人员通常是在别人还犹豫不决的情况下作出决策、采取行动的。

管理人员要理解别人,也需要别人理解自己。组织成员之间的相互理解是组织成功的基本保证。理解要借助信息的沟通来完成。信息沟通是在“说”和“听”的过程中实现的。管理人员要通过充分地“听”与艺术地“说”,来正确地理解上级的意图,认清组织的任务与目标,制定正确的落实措施,或巧妙地提出自己的不同意见,争取上司的赞同;同时,也要通过娴熟地运用听与说的技巧,准确地表述自己的思想,布置下属的工作,并充分地聆听下属的怨诉,体察他们的苦衷,了解下属工作的进度,协调他们的活动。

不论是外聘还是内部提升,为了保证新任管理人员符合工作的要求,往往需要把竞争机制引入人员配备工作。通过竞争,可以使组织筛选出最合适的管理人员。竞争的结果可能是外部人员被选中,内部候选人被淘汰。

通过竞争来选聘管理人员的程序和方法。

当组织中出现需要填补的管理职位时,根据职位所在的管理层次,建立相应的选聘工作委员会或小组。工作小组既可是组织中现有的人事部门,也可是代表所有者利益的董事会,或由各方面利益代表组成的专门或临时性机构。

选聘工作机构要以相应的方式,通过适当的媒介,公布待聘职务的数量、性质以及对候选人的要求等信息,向企业内外公开“招聘”,鼓励那些自认为符合条件的候选人参加。

应聘者的数量可能很多。选聘小组不可能对每一个人进行详细的研究和认识,否则所花费用过高。这时,需要进行初步筛选。内部候选人的初选可以比较容易地根据组织以往的人事考评来进行。对外部应聘者则需通过简短的初步会面、谈话,尽可能多地了解每个申请人的情况,观察他们的兴趣、观点、见解、独创性等,淘汰那些不能达到这些方面的基本要求的人。

在粗选的基础上,要对入选的应聘者进行考核和评价。

1.智力与知识测验。测验是要通过考试的方法测评候选人的基本素质,包括智力测验和知识测验两种基本形式。智力测验是目前流行的一种评估个人潜能的基本方法,这种方法通过候选人对某些问题的回答,来测试他的思维能力、记忆能力、思想的灵敏度和观察复杂事物的能力等。显然,管理人员必须具备中等水平以上的智力。知识测验是要了解候选人是否掌握了与待聘职务有关的基本的技术知识和管理知识,缺乏这些知识,候选人将无法进行管理工作。

2.竞聘演讲与答辩。这是知识与智力测验的补充。测验可能不足以完全反映一个人的基本素质,更不能表明一个人运用知识和智力的能力。发表竞聘演讲,介绍自己任职后的计划和打算,并就选聘工作人员或与会人员的提问进行答辩,可以为候选人提供充分展示才华、自我表现的机会。

3.案例分析与候选人实际能力考核。竞聘演说使每个应聘者介绍了自己“准备怎么干”,使每个人表明了自己“知道如何干”。但是“知道干什么或怎么干”与“实际干什么或会怎么干”不是一回事。因此,在竞聘演说与答辩以后,还需对每个候选人的实际操作能力进行分析。测试和评估候选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借助“情景模拟”或称“案例分析”的方法。这种方法是将候选人置于一个模拟的工作情景中,运用多种评价技术来观测考察他的工作能力和应变能力,以判断他是否符合某项工作的要求。

情景模拟的具体方法很多,我们这儿主要介绍“处理公文测验”与“无领导小组讨论”两种方法。

(1)向候选人提供“一揽子”公文,包括电话记录、下级请示报告、上级批件、公司内部报告、外部函件等。其中有重要事项,也有琐碎的小事。

(2)要求候选人在规定时间内把这些公文处理完毕。

(3)观察候选人在一大堆公文压力下的心理与行为,是分清轻重缓急、有条不紊或授权下属呢,还是杂乱无章、“眉毛胡子一把抓”?

(4)询问候选人处理某些公文的依据是什么?有什么设想?为什么这样做而不那样做?

(5)根据观测结果,选聘工作小组对候选人的管理能力作出集体评价。

“无领导小组讨论”的方法主要用于评价候选人的领导能力、合作能力、应变能力。其运用步骤是:

(1)将候选对象编成若干小组。

(2)规定身份,明确任务。向候选人提供相同的“公司”或“市场”材料,要求就公司在未来时期内增加盈利或提高市场份额制订对策。讨论时各自的指定身份是相同的,不存在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

(3)每个候选人根据提供的材料,开动脑筋,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设想,进行讨论。

(4)考核应变力。讨论中每隔一定时间通报一次市场行情和企业生产情况的变化。有时,某个问题刚刚讨论完毕,解决问题的方案刚刚制订,便立即告诉候选人情况发生了变化。这时,要注意每个候选人的表现,在突然变化面前是焦躁不安、不知所措,还是沉着冷静,应付自如。

(5)最后对参加讨论的每个人的领导能力、合作能力和应变能力进行评价,建议符合每个人特点的工作性质。

管理人员是通过别人的劳动来实现自己的目标的。管理工作的效果是否理想不仅取决于管理人员自己努力与否,而且受到被管理人员接受程度的影响。因此,在选配管理人员时,特别是在选配组织中较高层次的管理人员时,还应注意征询所在部门、甚至是组织所有成员的意见,进行民意测验,以判断组织成员对他(他们)的接受程度。

在上述各项工作的基础上,利用加权的方法,算出每个候选人知识、智力和能力的综合得分,考虑到民意测验反映的受群众拥护的程度,并根据待聘职务的性质,选择聘用既有工作能力、又被同事和部属广泛接受的管理人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