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团队总比个人强

团队总比个人强

时间:2022-07-0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纵观历史,得人才者昌,失人才者亡,人才具有核心意义。刘邦认为,能够用好人才,建立一个特别能战斗的人才团队是他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刘备死后,诸葛亮招收的人才仅仅是一些归属蜀国的降将,蜀国后期出现了人才断流的严重问题。

纵观历史,得人才者昌,失人才者亡,人才具有核心意义。刘邦在楚汉争霸中战胜项羽、曹操集团在三国争雄中脱颖而出、李世民“秦王府集团”在与李建成“太子集团”争斗中最终胜出,归根结底,是由他们背后的人才以及人才团队所决定的。

一、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完美的团队。刘邦和项羽是历史上有名的一对生死对手。刘邦从平民起家之时,“将不过旧友,宾不过三千”,而项羽却拥有大军四十万,力量对比悬殊。然而经过五年的楚汉战争,结果却是刘邦登上王位,项羽乌江自刎。刘邦依靠的是什么呢?公元前202年,刘邦给出了答案。刘邦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刘邦认为,能够用好人才,建立一个特别能战斗的人才团队是他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

刘邦是怎样用才,如何建设自己的人才团队的呢?一是知人善任。萧何曾做过沛县的小吏,擅长管理行政、经济,刘邦就让他建设关中“根据地”。陈平机智灵活,越是危急时刻就越能发挥自己的应变能力,刘邦就让他伴随南征北战,大胆任用,以防突发性危机。周勃尽管织过草席当过吹鼓手,然而有军事才能,刘邦就让他做了掌管全国军事的太尉。张苍精于天文和数学自然科学,刘邦就命他做计相,编历法,定度量衡。这些人在刘邦手下,都发挥了自己的特长,为刘邦一统天下作出了贡献。二是从谏如流。比如,儒生郦食其去见刘邦,刘邦只顾洗脚,头都不抬。郦食其生气地说:足下如果真想灭秦夺取天下,就不应该如此怠慢长者。尽管刘邦最讨厌儒生,但听到这句话后,感觉此人非同一般,于是赶紧穿鞋整衣,向他道歉,并立即采纳了郦食其夺取陈留县的建议。三是容才之量。陈平投汉之初,刘邦手下人不服,在刘邦跟前尽讲陈平的坏话。刘邦没有轻信这些谗言,亲自做一番调查后,更加信任和重用陈平。正是由于刘邦任人以才,“天下之士归于汉王”,豪英贤才皆乐于为之用,这为他日后建立帝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知人善任,人尽其才,注重人才团队建设,使得刘邦身边集聚大量的优秀人才,这就是刘邦从弱转强、战胜项羽的根本原因。

再看项羽,自小英武过人,养成了刚愎自用的个性,所有的文臣武将在他面前全都成了“庸才”或“不才”。其结果,则是手下的贤才纷纷弃暗投明、另寻新主,自己团队中的良才名将越来越少。陈平、韩信、范增等,都曾是项羽手下的名臣猛将,但由于得不到项羽的信任和重用,最终都是走的走,逃的逃。同时,项羽这个人非常主观,刚愎自用,听不得不同意见,更不愿意采纳别人的建议。比如,谋士韩生曾建议项羽建都关中,项羽看到城池破碎,宫殿残缺,又心欲东归,就说:“富贵不归故乡,如锦衣夜行,有谁知之。”敢于直谏的韩生仅仅骂了他一句“沐猴而冠”(比喻虚有其表),竟被活活烹死。

二、人才众多的大团队,优于人才稀少的小团队。三国时期,曹操、诸葛亮是一对有名的对手。曹操雄才伟略,自起兵讨伐董卓以来,破黄巾、败袁术、擒吕布、击刘备、灭袁绍、平汉中,为魏灭蜀奠定了坚定的基础。诸葛亮足智多谋,自受命以来,火烧博望、东联孙权、据荆州、攻益州、夺汉中、抚夷越、和诸戎,为三国鼎立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使兵微将寡的刘备也能建号立国,偏安于一方达40余年。纵观曹操的恢弘成就与诸葛亮的卓越建树,我们不难发现,在他们长期的政治、军事生涯中,对于人才的管理,成为他们取得政治成就、军事功绩的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在人才的管理上,这两位同时代的杰出人物有着许多相似之处,同时又存在着十分明显的区别,而正是这种明显的区别,导致了曹操集团“猛将如云,谋士如雨”的人才大团队,而蜀国的人才小团队则日渐凋零,这对他们各自所创伟业的存续长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曹操与诸葛亮在人才管理上有许多相似之处。一是用人不拘一格。二是广开言路。三是赏罚严明。但是,曹操与诸葛亮用人又有着明显的区别。一是用人标准上的区别。身处乱世的曹操,用人唯才是举,不问德行。创业之初,他虚心纳士,对有用之才极尽礼遇之能事。他曾四次放走有条件投降的关羽;也曾不计前嫌,在官渡之战后焚烧部下暗通袁绍的书信;重用骂他的陈琳;拜杀其子的张绣为扬武将军,并同他结为儿女亲家。曹操这种唯才是举的用人方法,使部下对他忠心耿耿、誓死效劳。诸葛亮人品正直,廉洁自律,主张“亲贤臣,远小人”。他的用人非常重视人品,比如魏延是蜀国难得一见的军事人才,于诸葛亮北伐时曾献“奇袭子午谷”之策,但诸葛亮不仅不接受,还屡次想杀掉他,原因就是魏延曾“弑其主”。班固的《汉书》中有一句话:“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此语告诫待人不要太苛刻,看问题不要过于严厉。由于诸葛亮对人品要求极为严格,所以,他没有像曹操那样,做到“任天下之智力”,在三国这样的乱世,其所招收的人才无论从规模上还是能力上都无法与曹氏集团相比。二是听取意见上的区别。曹操在一些重大问题的决策上,非常善于听取智囊团的意见。比如,在兖州开创根据地时期,形势不利时他想依附袁绍,最后听取了智囊团意见而放弃了这一决策。而诸葛亮尽管也提倡广开言路,但在伐魏等重大问题上,则是谁的意见也听不进去,一意孤行。一方是群策群力,一方是一己之力,单从这个角度来看,“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的结局便不意外了。三是知人善任上的区别。曹操知人善任,其人才团队分工合理,各司其职,发挥了强大的协作效应。诸葛亮在用人上却有着重大失误。比如在镇守荆州的人选上,他错用关羽。四是人才培养上的区别。曹操对待人才坚持“以用为本”,主张在实践中培养和锻炼人才,魏国一直是人才济济。诸葛亮也收罗了不少人才,但这些人才主要是投靠刘备而来的。刘备死后,诸葛亮招收的人才仅仅是一些归属蜀国的降将,蜀国后期出现了人才断流的严重问题。

三、一个由杰出领军人才率领的团队,强于一个缺乏优秀领导人的人才团队。隋朝末年,李建成、李世民按照父亲李渊的指示,在太原起兵,各自组建了自己的人才团队,建立了自己的势力范围,史称“太子集团”和“秦王府集团”。然而在后来的斗争中,李世民却成功通过“玄武门之变”,战胜了太子李建成集团,登上帝位。李世民能从帝位之争中胜出,与他善于用人并精于人才搭配,成功组建起一个优质人才团队是分不开的。在李世民所组建的这个人才团队中,除了优秀的团队成员,如房玄龄和杜如晦(执行者)、魏征(谏言者)等人外,最为重要的则是杰出领军人才李世民自己(最高决策者)。正是李世民以非凡的才华,将这些人才组建成一个有效组织体系,并保证了整个系统的运行质量,最终取得了帝位争夺战中的胜利并开创了“贞观之治”。

唐太宗李世民打造自己的人才团队,主要在“选人、用人、留人”上采取了正确措施。一是以“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的原则选人。李世民对魏征、长孙无忌的使用给出了最好的诠释。魏征按派系来讲,原属于李建成的“太子党”,和李世民“秦王府”势不两立。“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没有对魏征痛下杀手,而是外举不避仇,不计前嫌,以国家社稷为重,委魏征以重任;而魏征知恩图报,敢于进谏,使“偃武修文”的基本国策得以实施,从而为开创“贞观之治”奠定了基础。长孙无忌是李世民的妻舅,有济世之才,在“玄武门之变”中立下汗马功劳。李世民内举不避亲,拟立长孙无忌为宰相,但长孙皇后极力劝阻,长孙无忌也坚决请辞。虽然李世民最后做了让步,但仍授长孙无忌为“开府仪同三司”。二是以“用人如器,各取所长”的原则用人。李世民认为贤明的君主应当做到“良匠无弃材,明主无弃士”,努力做到“智者取其谋,愚者取其力,勇者取其威,怯者取其慎”。特别是在房玄龄和杜如晦的使用上,李世民深知房、杜二人各自的特长,并且有效地加以配置,形成了“房谋杜断”体系。三是以“充分授权,注重考核”的原则留人。李世民认真汲取隋文帝任人不授权的教训,反其道而行之,对部下充分授权,赢得了部下的信任和拥戴。授权之后是考核,李世民专门制定了对各级官员的“考课之法”,每年把官员的考核成绩分为九等并予以公布。凡列为一至四等的官吏,每进一等增发一季的俸禄;五等无所增减;六等以下则每退一等扣发一季俸禄。这套严格的绩效考核制度充分调动了人才的积极性。通过授权和考核的有机结合,李世民发挥了人才的潜能,留住了人才。

和李世民一样,李建成也曾广罗人才,但李建成与李世民相比,其领导力不足的缺陷就显露无遗了。他缺乏李世民那种指挥若定、运筹帷幄的气度,更没有李世民从谏如流、用人所长的气魄和艺术,由于自身领导能力不强,缺乏领军人才的素养和能力,最终导致了“太子集团”在与“秦王府集团”的较量中悲惨地败了下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