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产权的原始模型

产权的原始模型

时间:2022-07-0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原始产权理论(模型)的核心问题探讨产权的起源是产权理论的核心问题之一。这是产权原始模型的基本特征之一。相反,投资能够获得产权保护的社会,经济增长便会符合新古典经济学模型。可以说,建立排他性的产权制度是人类经济发展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在人类社会技术因素是制约产权制度演变的一个重要因素。

(一)原始产权理论(模型)的核心问题

探讨产权的起源是产权理论的核心问题之一。20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一批学者开始使用新古典主义的研究方法研究财产的起源问题,因为他们在研究排他性产权的发展时,并没有建立有关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的模型。因此人们把这些早期的理论称为原始产权理论。该理论通过比较排他性权利的成本和收益以及对于众人分享产权的内部控制成本来解释排他性权利为什么被确立或没有被确立。

原始产权理论中的经典之作是德姆塞茨1967年发表的《关于产权的理论》一文。他的主要论点是:

“当内在化的收益大于成本时,产权就会产生,将外部性内在化。内在化的动力主要源于经济价值的变化、技术革新、新市场的开辟和对旧的不协调的产权的调整……当社会偏好既定的条件下……[对于私人所有还是社会所有的偏好],新的私有或国有产权的出现总是根源于技术变革和相对价格的变化。”(科斯等著《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上海三联书店1991年,第100页。)

案例:(1)德姆塞茨运用这一理论解释了加拿大北部印第安部落土地私有权的产生。

(2) K.利科克的那篇题为《关于山区的狩猎区域与皮革贸易》的经典论文的内容。利科克明确地证实了土地私有权的发展与商业性皮革贸易之间无论在历史上还是在地理上都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在这篇论文中他揭示了产权对动物的过度狩猎所起的作用。

要点:外部性的存在——内在化激励的产生——成本—收益的比较——产权的产生(界定)。

结论:当内部化的收益变得大于内部化的成本时,产权的发展是为了使外部性内在化。内部化的增加主要是由于经济价值的变化,而经济价值的变化又是由于新技术的发展、新市场的开辟以及原有的界定不清的产权的变化。

(二)产权的形成

1.产权形成的内在机制

在产权经济学家看来,新的产权的形成是相互作用的人们对新的成本—收益的可能预期进行调整的回应。产权形成的内在机制在于:当内在化的所得大于内在化的成本时,产权的发展(或形成)是为了使外部性内在化。内在化的动力是多方面的,德姆塞茨在这里列举了经济价值的变化、技术革新、新市场的开辟和对旧的不协调的产权的调整等。这些因素的变化会导致产权安排的成本—收益的变化,而成本—收益变化正是新的产权形成或一种产权形式向另一种产权形式转换的基本原因。这是产权原始模型的基本特征之一。

2.产权形成的方式

自我强制(内生):张五常和巴塞尔先后论证过,经济学意义上的“产权”只有当界定权利的费用与权利带来的好处在边际上达到相等时(也就是均衡时)才会产生。

国家暴力和政治的方式(外生):这里之所以强调经济学意义上的“产权”,是因为在人类历史上有些产权及其制度的形成并不是经过成本—收益计算后的结果,而是国家暴力及其政治的产物。布坎南(Buchanan,1989)认为,产权从能够有效地执行对盗窃的惩罚的警察部门的强有力(因而可信)和合法的暴力中产生。

西方产权理论中,在阿尔钦、德姆塞茨的产权理论以及菲吕博腾和佩约奇对产权的综述文献中,产权基本上都是自我强制性的。在阿姆拜克的加州黄金冲击案例研究中,他提出了强力创造产权(Might makes rights)的理论。后来,有一本关于演化论的《钢铁、枪炮和细菌》,因袭的也是强力创造产权,换句话说就是外生产权的思路。而安迪森—赫尔的产权理论认为,当存在着分享收益的安排时,产权是内置于社会的,内置于共同体内部的,其可以引导收入分配结构的变化。[秦海《制度的历史分析》载吴敬琏主编《比较》(第四辑)中信出版社,2002年,第179页。]

3.产权的保护和“贫困陷阱”

在一个社会里,拥有一定财产的公民总是期望产权得以保护;而没有财产的成员则会更倾向于产权不清。经济学分析表明,产权不清会导致一个国家陷入“贫困陷阱”,而在贫因陷阱中的国家则永远不可能达到高收入的稳定状态。当产权保护有问题时,即使生产的边际生产率提高,投资仍然不会很旺盛。相反,投资能够获得产权保护的社会,经济增长便会符合新古典经济学模型。

4.产权形成发展的几个阶段

在人类社会发展历史上,对产权的界定(实质上是建立产权的排他性)经历了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由“外”到“内”的过程。从历史来看也是如此,产权的演变首先是不准外来者享用资源,然后是制订规章制度限制内部人员开发资源的程度。可以说,建立排他性的产权制度是人类经济发展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排他性弱的地方也就是外部性严重的地方。一些“公共品”和“公共产权”存在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建立排他性产权的成本太高。外在性内在化的首要问题就是内在化成本高低的问题。

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产权及其制度的产生、演变、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1)建立排他性的产权制度,人类社会早期的历史在某种程度上讲就是一个建立排他性的产权制度的历史;

(2)建立可转让性的产权制度,产权的交易、转让是与社会分工、市场经济制度的发展联系在一起的;

(3)与各种组织形式创新联系在一起的产权制度,如股份公司制度的建立使产权的分割、转让、交易等更加容易,从而使产权制度效率不断提高。

(三)影响产权形成的因素

产权的形成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技术

马克思认为,社会制度结构基本上以技术为条件。在人类社会技术因素是制约产权制度演变的一个重要因素。一些技术的发明降低了实行所有权的费用。但有时所有权并没能让个人收益和社会收益相等,其原因有二:

(1)可能缺乏技术阻止“搭便车”或强迫第三方承担他对交易成本的份额。使局外人不得受益的技术直到今天仍一直是代价很高和不完善的。

(2)对任何团体和个人来说,创造和实施所有权的费用可能因相关技术缺乏而超过收益。[(美)道格拉斯·C.诺思等著《西方世界的兴起》,学苑出版社1988年版,第6、7页。]

2.人口压力

人口与资源的矛盾必然促使人们建立排他性的产权。当动植物相对于人类人口的需求还算丰盛的时候,就没有激励机制去承担因建立对动植物的产权所产生的费用。人口变化还通过影响土地和劳动的相对价格,从而在改变经济组织和产权中起着同样的决定作用。在人类社会早期,离开了人口这个因素,我们就很难解释产权的起源。

3.资源的稀缺程度

资源的稀缺程度是人口变化的函数。某一资源稀缺程度的增加也必然伴随其价值的上升,从而对其产权的界定是划算的(即产权界定的收益大于产权界定的成本)。在本质上,经济学是对稀缺资源产权的研究(阿尔钦)。人类社会早期所建立的排他性产权就是从最稀缺的资源开始的。因为只有在稀缺性增大的过渡时期内,才值得去承受建立和行使产权所必需的费用。产权能够限制开发资源的速度。(试看我国的资源开发与产权的关系)

4.要素和产品相对价格的长期变动

要素和产品相对价格的长期变动是历史上多次产权制度安排变迁的主要原因之一。某种要素价格的上升,会使这种要素的所有者相比其他要素而言能获得相对更多的利益。某种产品价格的上升,也会导致用来生产这种产品的要素的独占性(包括建立更明确的排他性产权)使用更具有吸引力。

相对价格的变动还会影响产权变迁的方向、速度及其规模。在人类历史上,相对价格变动在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方面往往伴随着产权及其制度的变迁。换言之,一些价格变动如果不伴随产权及其制度变迁,不仅不能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反而可能导致资源的更低效使用。这是因为现存产权结构引导着人类的经济行为,一种产权制度下的行为不同于另一种产权制度下的行为。

史前人类把劳动与自然资源结合起来进行谋生,自然资源不论是狩猎的动物还是采集的植物,开始都是作为公有财产而被占有的。这种类型的产权意味着所有人都能自由使用这些资源。经济学的一个基本常识是:无限制地使用一种资源会导致其无效率性。当对资源的需求增加时,这种无效率会导致资源的枯竭。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公共财产”要算公海了。这可能是国际社会未来面临的难题之一。

(四)原始产权模型的特点

原始产权模型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原始模型是最符合产权效率的标准模型。在原始模型里,资源配置可以达到帕累托最优。这类似于新古典经济学所描述的完全竞争市场。

(2)参与者还没有形成相对固定的集团,参与者相互之间的博弈及其根据不断变化的外部力量来选择产权形式。所以原始模型主要是分析人类社会的初始产权界定或产权的形式。

(3)原始产权模型重点分析了排他性产权的建立过程。在建立排他性产权的过程中,由于测量或其他方面的原因,一些产权界定的费用太高就会成为公共产权。

(4)在原始模型里不存在国家,因而政治、法律对产权形成的影响可以不考虑。在原始产权理论中政府的作用是不甚明了的,模型假设政府会创造一个一般的产权框架,使个人能够通过劳动分工和市场交易使社会净财富最大化。在存在较高的交易费用的情况下,政府或者将产权直接分配给个人或者重新用其他方式界定产权使财富最大化。

原始产权模型可以解释初始产权的起源,但如果在更长的历史长河中来考察产权的演化,那么其局限性就显现出来了。原始产权模型只是考虑了某一项资源产权界定的成本—收益随着市场的变化而发生了变化,同时这些资源还没有确定的主体,并且新的产权安排是有利的,这时新的产权安排就会产生。但是既有的产权安排尽管有一种新的产权可以替代它,并且净收益很大,然而,这种既有产权安排背后的利益主体会因为新的产权安排而会有所损失,他们会阻止新的产权安排。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