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来,关于经济周期根源的大量争论给宏观经济学带来了活力。是什么导致总需求突然改变?为什么市场经济反复无常?各种解释虽然还不会有一个最终的结论,但是这些不同的因素可以划分成两类:外生的和内生的,由此产生了经济周期理论的外因论和内因论。
外因论是在经济体系之外的某些要素的波动中寻找经济周期的根源——如战争、革命、选举;石油价格变动、发现金矿、移民;发现新土地和新资源;科学突破和技术创新;甚至太阳黑子活动和气候,等等。1990—1991年的衰退是在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后因消费者的普遍担忧而引发的,这是外因理论的一个例证。
与外因论不同,内因论则是在经济体系内部寻找经济周期的机制。这种理论认为,任何一次扩张都孕育着新的衰退和收缩,任何一次收缩也都包含着可能的复苏和扩张。经济生活正是以这种近乎规律的方式不断循环往复,一个重要理论是乘数-加速数原理。根据该原理,产出的快速增长刺激了投资,大规模的投资反过来刺激产出更快地增长。这个过程一直持续下去,直至潜在经济能力完全被用尽。在这一饱和点上,经济增长率开始放慢,放慢的增长反过来又减少投资和存货,从而使经济进入衰退直至到达谷底。然后经济过程又呈现相反的运作状态,经济回稳并重新兴起。经济周期的内因论显示了一种类似钟摆运动的机制,外部冲击通过一种循环方式在经济内部延绵传递。
图10-2 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
需求拉动型经济周期指的是总需求冲击引起的经济周期。图10-2表示的是一种普遍的情况,它表明总需求下降是怎样减少产出的。假设经济最初处在短期均衡点B。后来,或许是因为国防开支减少,或许是因为紧缩货币,总需求曲线向左移动到AD'。如果总供给没有变化,经济将达到一个新的均衡点C。注意这里产出从y降到y',价格水平有所减低,通货膨胀率也下降了。当然,扩张的情形恰好相反:AD曲线移向右方,产出向潜在GDP逼近,甚至超过它的当前数值,此时通货膨胀率则上升。
经济周期中,产出、就业和价格的波动通常是由总需求变动引起的。当消费者、企业或政府改变其与一国经济的生产能力相关的总支出的时候,这些波动就会发生。当总需求的改变引起商业活动的大幅度萎缩时,经济就会出现衰退甚至萧条,而经济活动的大幅度扩张将会导致通货膨胀。
为理解经济周期,我们需要注意在总需求曲线和总供给曲线背后的东西。下面所列的是一些最重要的经济周期的理论解释及其代表人物。
(1)货币学派。将经济周期归因于货币和信贷的扩张和收缩(代表人物弗里德曼)。该理论认为货币是影响总需求的最基本因素。如1981—1982年当美联储为对付通货膨胀而将名义利率提高到18%时,就引发过衰退。
(2)乘数加速数模型。它认为,外部冲击通过乘数作用以及加速原理得以传导(代表人物萨缪尔森)。乘数加速数模型说明的是乘数和加速数的相互作用如何导致总需求发生有规律的周期波动,它是解释经济周期的少数几个内生模型之一。
(3)经济周期的政治理论。将经济波动归因于当权的政治家为赢得新的选举而对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操纵(代表人物诺德豪斯、塔夫特)。历史上,大选之年的经济状况对于总统选举来说总是十分敏感的问题。因此,如果他们可以选择的话,绝大多数总统都愿意效仿里根的做法。尽管在里根上任初期,美国经历了一场较严重的衰退,但在再度参加总统竞选的1984年,经济却增长迅速,导致他重新当选。
(4)均衡经济周期理论。这种理论宣称,对价格和工资变动的错觉使人们提供的劳动总是过多或过少,从而导致产出和就业的周期性波动(代表人物卢卡斯,巴罗,萨金特)。该理论的一种说法是,衰退期间失业率的上升是因为劳工们所期望的工资太高。
(5)真实经济周期理论。其支持者认为,某一部门的创新或劳动生产率变动所带来的影响会在经济活动中迅速传播,并引起波动(代表人物20世纪初的熊彼特和近些年来的普雷斯科特、普洛塞)。这种古典式理论认为,经济周期主要是由于总供给冲击造成的,总需求对于经济周期来说并不重要。
(6)供给冲击理论。当经济周期是由于总供给的改变而引起的时候,它便出现了(代表人物高登)。典型的例子是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油价的飞涨紧缩了总供给,助长了通货膨胀,并降低了产出和就业量。一些经济学家认为,1994—1997年间美国通货膨胀率较低和经济的快速增长可以用有利的供给冲击来解释。在这一期间,成本增加缓慢,一方面是由于美元汇率升高,降低了进口的成本;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医疗保健业的改革,削减了企业的劳工成本。
上述理论中到底哪一种最能解释经济周期呢?实际上,上述每一种理论都含有一些合理成分,但又没有一个能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论。宏观经济学的精髓在于综合不同的理论,并知道该在何时何地加以应用。
经济学家们找到了各种预测工具来帮助预测经济变化。一个好的预测就像汽车明亮的前灯一样,预先勾画出经济前程中的“路况”,以便决策者根据新的经济环境采取行动。
多年以前的一个时期,经济学家们试图通过研究那些容易获得的数据来预测未来,如货币、集装箱货运、钢产量等。例如,他们认为钢产量下降就是一个信号,说明企业已减少购买,经济增长将很快趋缓。他们将许许多多不同的统计数据组合起来,形成了一套“领先指标指数”,以把握经济进程。尽管该指数并非万无一失,但它的确能预测经济是会升温还是会下滑。
为更精确地预测未来,经济学家们转向应用计算机来运算计量经济预测模型。一个经济计量模型是由一系列代表各种经济行为的方程组成,并使用大量的历史数据进行推算。这一领域的先驱者是荷兰的简·丁伯根和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劳伦斯·克莱因。他们都因发展了实证宏观经济学模型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今天,计量经济学家们通过对宏观经济模型的估算来预测经济前景,这已经成为一个独立完整的行业。
怎样建立应用计算机来运算的计量经济模型呢?一般来说,模型建立者先要有一个分析框架,包含一些代表总供给和总需求的方程式,通过运用现代计量经济学技术,使这些方程与历史数据相吻合,取得有关的参数估计值(如MPC,投资需求方程的斜率等)。此外,在每一个步骤,模型建立者都要凭借他们的经验和判断来评价其结果是否合理。
最后,将所有的模型放在一起,作为一个方程体系运行。小型的模型可能只有一二十个方程,而今天的大型预测模型可能要包含几百个甚至上万个方程。一旦外生变量和政策变量明确给定(人口、政府开支和税率、货币政策等),这种方程体系就能对重要经济变量的未来情况作出预测。
图10-3 美国经济预测结果(左边的是专业预测,右边是天真预测)
一般情况下,预测都能较好地估计未来。但有些时候,尤其当重要政策变动的时候,预测就会出现谬误。图10-3显示的是对美国主要预测部门就现今实际GDP(或更早)的预测所做的一项调查的结果。为比较起见,该研究采用一种天真预测作为参照,所谓“天真预测”,是指下一年的预测产出增长率刚好等于前一年的实际产出增长率。
如图10-3所示,专业预测从本质上优于天真预测。就平均错误率来说,在开始的20年中,专业预测的错误率大于天真预测错误率的一半;但到了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专业预测的错误率就降至不到天真预测错误率一半的水平。图10-3显示的另一个有趣的特点是:不稳定性也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20世纪50年代和70年代变动相对剧烈,而在20世纪60年代和80年代则平缓得多。显然,在我们这个不确定的世界上,预测既可以说是科学,也可以说是艺术。尽管如此,经济预测仍具有影响力。因为年复一年,专业预测者都提供了比那些非系统、非科学的方法更为准确的判断。
在过去的150年中,美国经济周期的历史显示出经济波动明显趋于平缓的趋势。1940年以前,我们目睹了太多的危机和萧条。如19世纪70年代、90年代,20世纪30年代,都存在持久的衰退。然而,自1945年以来,经济周期的波动变得不再那么频繁,而且也温和了许多。到底是什么东西在改变呢?有人认为资本主义发展到现在,自然会比早期更平稳。但更重要的原因,还在于当前人们对于宏观经济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政府能够运用货币手段和财政手段来防止各种冲击转化成衰退,防止经济像滚雪球一样从衰退跌进萧条。
从1984年到1996年,美国经济经历了其宏观经济史上的一段最平稳的时期。通货膨胀率较低,只经历了一次温和的经济衰退。美国大部分的劳工和金融市场上的投资者在其成年时期,还没有目睹过大的经济危机。
时至1997年,人们想知道经济周期是否已经完结。有人写道,通过明智的管理和自由市场机制,我们也许可以将衰退和通货膨胀永远驱逐出境。这种论点可信吗?我们认为这种说法是不成熟的。奥肯,一位研究经济周期的著名分析家,在另一个较长的商业扩张期结束的时候,提出过一个较为稳妥的观点:现在普遍的认识是,衰退从根本上来说是可以防止的,它们就像飞机失事而不像飓风,但我们从来没有做到从地球上消除飞机失事,当然也不清楚是否有足够的智慧和能力去消灭衰退;危险并未消失,那些可能导致周期性衰退的因素仍伏在两翼,等待着飞行中的某种暗示。
自奥肯写下这些文字后不久,美国就进入了战后最动荡的时期。可见,富有感染力的乐观主义也未能阻止经济周期的到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