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小康村”与乡企的十年兴衰

“小康村”与乡企的十年兴衰

时间:2022-07-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3.2 “小康村”与乡企的十年兴衰S村率先步入“小康村”在上一章已经介绍,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土地制度变革和市场经济的发展,H镇各项经济指标迅速飙升。S村作为H镇和长春市的中间地带,一条国家级公路穿境而过,地理位置十分重要。由此良好的先天条件,促进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1992年,S村被H镇认定为首批接近小康村之一。

3.2 “小康村”与乡企的十年兴衰

S村率先步入“小康村”

在上一章已经介绍,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土地制度变革和市场经济的发展,H镇各项经济指标迅速飙升。S村作为H镇和长春市的中间地带,一条国家级公路穿境而过,地理位置十分重要。由此良好的先天条件,促进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1992年,S村被H镇认定为首批接近小康村之一。

1992年,S村委会新一届领导班子接手,经过多年的发展,还清了以前村委会欠下的200多万元债务,并且截止到2012年,存款2000多万元,村委会的这些收入,除了小部分是各种村提留款获得,大部分是H经济开发区征用、租用或合作开发土地而获得的收益。村集体的收入,有些是投入了农业基础设施、村容、屯貌等公共产品服务建设,还有些发展村办企业,例如与长春客车厂联合设立了工业新区,引进工程材料公司,玻璃钢公司和华隆橡塑制品厂等,这些企业不仅带来了效益,而且解决了本村部分剩余劳动力。

笔者在调研中了解到,S村全村1100户,其中纯农户700多户,剩余400户多数居住在新村,大部分是周围工厂里的员工;全村4370人,有3200名劳动力[1]。以前全村有土地700公顷,拥有土地的人口,人均不到1亩3分地,人地关系紧张。进入1990年以来,随着农业生产力的提高(详见图四),妇女和老人基本上能完成整个农业的生产,所以S村青壮年劳动力主要从事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在家进行种养业,如扣大棚种植蔬菜,长春小贩上门采购,养鸡、养猪、羊、牛等,一些家成了养殖专业户,小有名气。笔者没有S村种养业收入的具体数据,但是根据H镇1998—2005年经济基础基本状况(详见图五、六、七)可以看出,种养业的产值不断增量,人均收入在2005年已经接近4000元;二是打工[2]。一部分人在周边的各种企业上班,例如H经济开发区招商引资过来的一些大中型企业,以及本村和周边的乡企、私企等地,每月收入在3000元左右。一部分人外出打工,到长春、东北其他省份以及东南沿海等地,每年人均收入都在1.5万元以上;还有一种是在本地创业,干个体、跑运输等,例如粉条、豆制品、油坊等过去农村俗称“五小”作坊,现在叫小型加工业。这些小型加工业在H镇有1120家,总产值1.9亿元,一些小型加工厂扩展规模成了较大规模的私营企业。而在S村,享誉省内的是木工厂和化工厂。2005年全村有木工厂65家,年实现产值1500万元,增加收入400多万元,解决剩余劳动力1500人,拉拉屯成为远近闻名的木材加工专业屯,产品远销沈阳、哈尔滨。

有关这些木材加工厂的产生和成长,有一段佳话值得一提[4]。早在1992年以前,有个老党员季海才(现已去世),会点技术活,编炕席,与长春一家日杂公司有过几次交易,后来日杂公司委托他做了一些家具,一年下来盈利可观,季海才就拉亲属朋友入伙,后期发展到给长春一些医院、幼儿园、高校等地制作床、座椅等家具,生产规模和参与制作木工的户数逐渐扩大。进入1990年代,村党支部书记张A把在外地做大型木工技术员的老乡武俊清请回村子里办厂,武俊清又带来了20多名技术工人,老技工的加入,使村里的木材加工产品质量一下上了一个档次,从此,S村木材加工企业出现了一个重大转折。为了营销,张A亲自到长春“拉活”,为了防“窝里斗”,成立了木材加工联合会,抱团求生存谋发展,关于此,《吉林日报》曾有过报道[5]

如上所述,S村村民“三分天下”,一部分人外出打工或发展养殖业,一部分人以经商为主,把土地当副业经营,一部分人从事土地规模经营[6],在“四优先一减免”[7],的政策下,全村的人均收入1999年是2400元,2004年是6500元,2012年达到了8500元。

十年乡企兴与衰

伴随经济发展一路飙升的同时,由于市场经济的深入,以及国家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分权化财政改革和1994年国家“分税制”税费改革,出现了乡企十年兴与衰的现象(周飞舟,2007)。根据《H镇志》记载,1988年以来,H镇的多家乡镇企业(在第三章中已有介绍)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大好局面,但是到了1995-1998年间,先后亏损倒闭、解体、转包、消亡。而另一方面,招商来的“龙头”企业快速发展,“争芳斗艳”。笔者在S村调研了解到,市场经济深化、“分税制”改革以及大量实力雄厚的外商驻入,对当地的一些小作坊、个体或经营不善私营企业打击很大,例如拉拉屯远近闻名的木材加工厂,数量从2005年的65家,一下子缩减到2010年的30家,目前经营情况也是喜忧参半。虽然我们从村委会及镇政府的统计数据上看,经济指标一直上升,但是统计过程中只注重效益好经济增长一面,却忽视了一些小型企业(或作坊、个体等)经营惨淡或倒闭转行。在接下来章节中,先后出场的上访农民代表们,其中敬B以前开过小型饲料厂,武H开过木材加工厂,都因“生意不好做”而“不干了”,敬B的妻子风趣地说:“他(指敬B)这一辈子,以前是农民,杀过猪,开过服装厂、饲料厂,这些年就专职上访,哈哈。”[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