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产业兴衰的识别

产业兴衰的识别

时间:2022-03-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以上产业兴衰的识别指标中,各自有其特点,由于产业按其最终用途有依赖投资型产业、依赖出口型产业、依赖消费型产业之分。在量的指标上,消费量水平可以经调整后代替产出量⑴,表示出产业兴衰所处阶段;消费结构的合理性和消费方式的多样性则从质上反映出产业的成熟度。介于其中的产业消费结构是从某个特定产业考察消费者的消费比例状态。站在产业的角度,消费结构包含了产业间的消费结构和产业内部消费结构两个方面。
产业兴衰的识别_中国城市体育消费构成实证:基于产业市场开发的研究

如前所述,产业兴衰的识别的第一步是指标的选取,如何选取合适的指标来判断产业的兴衰特征是产业兴衰判别中的首要问题。要恰当的选择指标,首先要明确衡量产业兴衰的具体标志。

8.4.1 产业兴衰的标志

一般地讲,衡量产业兴衰的标志有以下几种

(1)产出增长率。一般来说,产出增长率在成长期较高,在成熟期以后减低,经验数据一般以15%为界。到了衰退阶段产业处于低速运行状态,有时甚至处于负增速状态。

(2)产出份额。经验数据表明:处于成熟阶段的产业产出份额占产业第二次产出的8%以上,有些产业甚至占到15%以上。

(3)市场容量。一般来说,随着产业的兴衰,产业的市场容量有一个由小到大再到小的过程。

(4)资产总规模。随着产业的兴衰,资产总规模存在一个由小到大,最后萎缩的过程。

(5)技术进步和技术成熟程度。随着产业的兴衰,产业的创新能力和技术成熟程度有一个快速增长到逐步衰减,再到老化的过程。

(6)产业组织形态变化。产业的兴衰引起的规模变化,使构成产业的单元——企业的组织形态也发生某种变化。斯蒂格勒发现了随着产业衰退,企业的组织有一个由垂直非一体化—垂直一体化—垂直非一体化过程。分工协作关系稳定状况及市场结构合理状况均与产业兴衰有关。

(7)开工率。长时期的开工充足则反映了产业处在成长或成熟期间的景气状态。

(8)从业人员的职业化水平和工资福利收入水平。随着产业兴衰,从业人员的职业化和工资福利收入水平有一个由低到高,再降低的过程。

(9)利润率水平。利润率水平是产业兴衰程度的一个综合反映,一般的变化过程是由低到高,到趋于稳定,再到低,最后严重亏损的过程。

(10)进退频率。产业兴衰过程的每个阶段会有企业的进退发生,但在衰退期以前,进入的企业数量及资本量大于退出量;而进入衰退期,则进入小于退出甚至没有进入发生,产业规模发生萎缩,转产、倒闭会多有发生。

(11)产业增加值。一个产业的产业增加值增长率曲线可以用来表示该产业生命周期曲线,以其拐点作为生命周期阶段的分界点。

以上这些基本标志,是我们考察并衡量体育产业兴衰的一个方面的参考指标。在选取指标后,采取适当的标准来划分产业兴衰的各个阶段,以具体的数值或特征来区分产业各个阶段的分界点,就形成了产业兴衰的识别方法。例如产业的产出增长率在整个产业兴衰过程的表现可用图8—2表示。

从图8—2可知:处于形成过程中的产业的年均增长率在前期是低于15%,而在后期则高于15%,这意味着处于形成过程中的产业具有潜在的较强的增长力;处于成长阶段产业的前期则与处于形成期产业的后期的增长衔接,均保持15%的较强的增长力,说明了在成长阶段的整个过程中,产业增长是强劲的;处于成熟阶段的产业前期的增速在15%以上,而后期则减速到15%以下,显然它的前期与成长阶段的产业的后期相衔接;而处于衰退阶段的产业整个过程均处于低速运行状态,甚至处于负增长状态。

图8—2 产出年平均增长率与产业兴衰

资料来源:周新生,《产业兴衰论》,西北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6页。

以上产业兴衰的识别指标中,各自有其特点,由于产业按其最终用途有依赖投资型产业、依赖出口型产业、依赖消费型产业之分。因此笔者认为,对于以上三种不同类型的产业,其兴衰的识别应采取不同的指标和度量(标准)方法。对依赖投资型产业而言,投资的规模与结构直接关系着这种产业的生命过程,资产规模等类似指标能较好反映该产业的兴衰状态;依赖出口型产业则与国际贸易紧密相关,贸易方面的指标也能对产业兴衰的判别起到辅助作用;消费的成长与成熟对依赖消费型产业会有深刻的影响,需求变化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因而从消费的角度能更好地诠释产业兴衰的过程。

8.4.2 产业兴衰的消费识别思路

消费,是经济学中永恒的核心话题,历来为经济学理论家所关注。消费表现为保证使社会的生存和发展主体——一定经济关系下的人能够维持生命、成长和繁衍的基础。因此,消费是社会再生产过程的内在要素、必要条件、最终结果,同时是前提——一切社会形态中生产的最终目的。

产业以生产的结果——产出表现出来,产出代表了产业的发展程度,以消费的角度去考察产业兴衰的基本思路就是以“消费”来表示产出,预期产业发展的规模和趋势。产业的发展程度可以通过产出量和产业结构两个方面表现,相应地,对产业的消费也体现在量和质两个方面的内容。在量的指标上,消费量水平可以经调整后代替产出量,表示出产业兴衰所处阶段;消费结构的合理性和消费方式的多样性则从质上反映出产业的成熟度。

8.4.3 产业兴衰消费识别的基本方法

从理论上讲,消费结构是指一定时期消费者所消费的各种消费资料(包括物质资料和劳务)之间的比例关系。借用宏微观之说,消费结构也可以有宏观消费结构与微观消费结构之分。宏观消费结构也称社会消费结构,是从整个社会(比如一个国家)考察的消费结构。微观消费结构也称家庭(个体)消费结构,是从单个家庭和个人或某一单位着眼考察的消费结构。微观消费结构是宏观消费结构的基础。介于其中的产业消费结构是从某个特定产业考察消费者的消费比例状态。根据凯恩斯消费绝对收入理论,总消费是国民收入的函数,而国民收入通过产出法可以用产业的增加值来表示,进而总消费即可表示为产业增加值的函数。而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的一般关系是由消费与生产的关系决定的,因此消费结构也直接影响产业结构,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具有同一性,二者互为前提:产业结构决定消费结构,没有产业结构的变化,消费结构的变化就失去了物质基础;消费结构在一定意义上又决定产业结构,因为生产的根本目的和出发点是消费,没有消费的产出是不存在的。

站在产业的角度,消费结构包含了产业间的消费结构和产业内部消费结构两个方面。所谓产业间的消费结构,是指在消费者的整体消费中,对各个产业产出消费的比例结构;产业内部消费结构表示的是在消费者对特定产业的消费中,对产业内部各种产出消费品所占比例的关系。

8.4.3.1 产业间的消费结构分析

产业间的消费结构可以反映出某一特定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地位和该产业相对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程度——即产业的相对兴衰程度。消费者在可支配收入稀缺的情况下,对某一产业产品的消费比例越大,则表示社会对该产业的需求量越大,从而该产业创造出的产出就越大,相对于其他产业发展程度就越高,发展潜力就越大。在度量上,产业间的消费结构可以分为绝对指标和相对指标,绝对指标可以通过消费水平表示,即该产业消费水平相对于国民经济中其他产业消费水平的高低;相对指标则可以通过需求收入弹性来表示,需求收入弹性越大,说明消费者愿意并能够分配在该产业消费品上的量就越大,从而对应的产业兴衰阶段就可以明确区分出来。

(1)消费水平指标。宏观上说,消费水平是在一定时期内整个社会用于生活消费和服务的规模平均量;站在微观的角度,消费水平就是单个消费者消费上所达到的规模和能力。就某一单个产业来说,对产业的消费水平即消费者对该产业消费的规模,价值量上可以用消费量来表示。在消费者的总体消费结构中,该产业的消费量所占比重可以通过国民经济统计数据取得,通过这个比重能得到产业的大致发展阶段,但是该产业在产业兴衰曲线上所处位置则需要其他指标的进一步说明。

由于在产业兴衰的研究中,产出量指标已经比较完善,因此可以考虑先将该产业的消费量转化为产出量指标。事实上,消费量对于生产来说,有诱发作用。从产业的角度看,消费量可以细分为中间消费量和最终消费量,中间消费量满足的是商品和服务的生产者对产出的中间使用消费,最终消费量则是直接满足最终消费需求的消费性产出。其中,最终需求量对生产的诱发关系都可用诱发系数来表示,即1个单位的最终消费能诱发的各部门的生产额。按照定义,最终需求诱发系数的公式为:

K=[I-(I-M)A]-1×[(I-M)S+E]

其中,S为最终需求结构系数,M为进口系数矩阵,A为直接消耗系数,E为出口结构系数列向量。

最终需求诱发系数还可以用来表达最终需求与生产的关系。以Xt表示本期最终需求,yt表示本期生产,则以数学公式来表达诱发关系为:

K=Yt/Xt

因此,生产可由消费以这种形式表达出来:

Yt=K×Xt

根据产业增加值的定义,它表示企业全部生产活动的总成果扣除了在生产过程中消耗或转移的物质产品和劳务价值后的余额,即新增加的价值,其公式表示为:

产业增加值=产业总产出-产业中间投入

产业中间投入与产业总产出的关系,可以通过中间投入率来度量,中间投入率是各产业部门的中间投入与总投入之比,表明某产业的最终产出增加一个单位时对为其提供投入的产业的直接效应。由中间投入率的含义可以知道:

产业中间投入=产业总产出×中间投入率

因此,我们可以将产业增加值的公式重新表示为:

产业增加值=产业总产出×(1-中间投入率)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建立起产业增加值的增加量与最终需求的关系:

产业增加值/(1-中间投入率)=最终需求诱发系数×最终需求

由于

△产业增加值=本期产业增加值-上期产业增加值

从而,

产业增加值的增长率=(本期最终需求诱发系数/上期最终需求诱发系数)×[(本期中间投入率+上期中间投入率)/(1-本期中间投入率)]×最终需求增长率。

令最终需求诱发系数为Kt,中间投入率为bt,产业增加值的增长率为Gx,Xt为基期最终需求,如成立,则可将上式简单的表示为:

Gx=(Kt/Kt-1)×[(bt-1+bt)/(1-bt)]×△X/Xt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的指标并没有考虑整体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如前所述,特定产业的消费量与其他产业消费相比较才能更好地反映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体系中的发展状况,因此,我们可以在以上指标中剔除GDP发展的影响,以Gy表示同期GDP增长率,得到:

Gx=Gx/(1+Gy

  =(Kt/Kt-1)×[(bt-1+bt)×(1+Gy)/(1-bt)]×△X/Xt

以产业的增加值增长率来看,是用产业增加值增长率Gx的拐点来区分产业兴衰的各个阶段。将产业增加值增长率用最终需求的增量表示出来可以发现,最终需求曲线的拐点与产业增加值增长率的拐点是相同的。但是,由于最终需求系数和投入产出系数的存在,以最终需求表示的产业兴衰曲线与产业增加值增长率曲线形状又会不同。当两个系数同向变化时,如果最终需求诱发系数与中间投入率都呈上升趋势,则乘数大于1,最终需求曲线的起伏将比产业增加值增长率曲线大,如图8—3所示;反之,最终需求诱发系数与中间投入同时下降时,乘数小于1,最终需求曲线的起伏将比产业增加值增长率曲线小,如图8—4所示。但若两个系数不是同向变化时,则需要具体分析其形状。

图8—3 最终需求——产业兴衰曲线(1)

资料来源:根据产业增加值增长率——产业兴衰曲线,以及最终需求与中间投入率同时上升时,产业兴衰与消费的关系绘制。

图8—4 最终需求——产业兴衰曲线(2)

资料来源:根据产业增加值增长率——产业兴衰曲线,以及最终需求与中间投入率同时上升时,产业兴衰与消费的关系绘制。

(2)需求收入弹性分析。产业的需求变化需要从两种不同类型的产业分别进行分析:第一,对于中间投入型产业而言,影响其需求的主要因素是产业关联度;第二,对于最终需求型的产业而言,影响其需求的主要因素是人们的收入水平。对于这两类产业兴衰进行识别,应该采取不同的需求分析。

产业关联度是指一个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相互关联的程度,它反映的是产业之间的供求关系。产业关联度可分为前向关联度和后向关联度两种,前向关联度反映的是其他企业与这个产业的供给关系,而后向关联度才是反映其他产业对其需求关系。一般采用感应度系数来表示。感应度系数是当其他产业均增加一个单位的最终需求时,而对某一产业带来的需求量,它反映了一个产业受其他产业影响与制约的程度。当某一产业感应度系数大于(小于)1时,表示该产业的感应程度高于(低于)社会平均感应度水平(即各部门的感应程度的平均值)。感应度系数越大,说明该产业受其他产业中间需求的影响就越大。所以,感应度系数指标可以用来衡量产业的相对兴衰。由于一个产业的感应度系数变化比较复杂,我们只能够大致地认为:如果一个产业的感应度系数在1附近变化,则可能成为成熟产业;如果远远大于1,则可能是新兴产业;如果远小于1,则可能成为衰退产业。至于具体的划分标准需要更加深入的实证研究才能够确定。

而对于最终需求产业来说,随着经济发展和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对其产品的需求开始形成一定的规模并逐渐上升,则该产业开始形成,即进入了形成期;如果人们收入水平继续上升,对该产业产品的需求快速增长,则该产业将进入成长期;如果收入水平再继续上升,对该产业产品的需求虽然仍在上升但上升的幅度越来越小,即需求稳定在较高的水平上,则该产业将进入成熟期;如果收入水平进一步上升,而对该产业产品的需求不再上升却开始下降,则该产业可能进入衰退期。这一变化规律可以通过需求收入弹性指标来描述。

众所周知,需求收入弹性是指一种产品需求量的变化率与收入水平变化率的比率,它反映的是收入水平的变化对需求量变化的影响程度。用数学公式表示为:

Ex,m=(△x/x)/(△m/m)

其中,x表示对该产业的需求量,m表示国民收入水平,Ex,m为需求收入弹性。Ex,m大于1表示需求增长的幅度大于收入增长的幅度;Ex,m大于0而小于1,表示需求随收入增长而增长,但幅度更小;Ex,m小于0表示需求随收入增加而降低,如图8—5所示。

图8—5 收入需求弹性——产业兴衰曲线

资料来源:史忠良:《产业兴衰与转化规律》,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年版,第39页。

从图8—5来看,需求收入弹性的大小大致可以反映出一个产业的兴衰特征(见表8—1)。根据需求层次理论,当收入达到一定水平时,人们会产生更高层次的需求即产生一种新的需求。我们假定初始需求收入弹性为1,即增加的收入全部用来购买新产品,此后需求收入弹性趋于增长,需求量也随之迅速增长,从而催生一种新的产业,即进入产业的形成期;此后需求收入弹性虽然趋于下降,但由于其仍然大于1,所以需求量继续高速增长,从而使产业进入成长期;当需求收入弹性继续从1下降到0,需求量仍然会缓慢增长,随着时间的推移,其需求总量已经达到相当的规模,所以该产业也趋于成熟;当收入水平继续增长时,人们可能又产生新的需求,需求收入弹性变为负数,从而对需求量趋于下降,产业也就不可避免地要衰退了。

表8—1      需求收入弹性——产业兴衰曲线的特征

资料来源:史忠良:《产业兴衰与转化规律》,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年版,第39页。

8.4.3.2 产业内部的消费结构

产业内部的消费结构又可以分为空间上的结构和消费产品结构。空间上的结构主要是指在一国范围内,对该产业的消费在地区上的分配比例。在产业发展的初期,消费总是存在地区上的不平衡,这种不平衡带来了产业结构的不平衡,提供了产业转移的动力;随着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消费在地区上比例趋于平衡和稳定,从而使产业在地区上的结构也随之越来越稳定。在消费品结构上,大部分产业提供的产品都包括实物产品和服务性产品。一般来讲,在消费者的最终消费中,服务性产品消费的比重越大,此产业发展的程度越高。产业在形成初期,产品比较单一,服务性产品的产出比例相对较低,这就制约了消费者对服务性产品的消费;随着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产业体系的进一步完善,消费者对服务性产品的需求也逐步增加,从而服务性产品的产出量和消费量都会提升;当产业进入衰退期以后,由于消费者需求的萎缩,产业也逐步萎缩,此时由于服务性产品的消费惯性低于实物产品的消费惯性,其供给和消费必然快于实物产品。从这个角度,消费者对某特定产业的消费中,服务性产品的消费比重,可以很好地反映产业兴衰过程。

8.4.4 产业兴衰消费识别的适用

以上介绍了消费识别的基本方法体系,但是这种识别方法不一定适合所有类型的产业,产业兴衰消费识别是有其适用范围的。

首先,如前所述,对于依赖消费型产业,以消费的角度来度量产业兴衰有其独特的优势;而对于依赖生产型产业,用产出量的方法来度量则更为合适;对于依赖出口型产业,用贸易指标才能更好地说明其兴衰阶段。因此,从产业最终用途的角度看,产业兴衰消费识别仅适用于依赖消费型产业。

其次,不是对于所有的依赖消费型产业都适用这种识别方法。在本书中,我们提到消费从产业角度可以分为中间消费需求和最终消费需求,因此,在消费依赖型产业中,也可以分为中间需求型产业和最终需求型产业。从以上的论述不难看出,产业间消费结构的度量指标中,无论是消费量指标和需求弹性指标,都是针对最终需求型产业而言。在消费量指标中,最终需求诱发系数在度量中是十分关键的,而它代表的便是最终消费对产业产出的诱发程度;在需求弹性指标中,更是如此,其中的收入是指最终消费者的收入,需求是指最终消费量。在产业内部消费结构中,产品的消费结构也是指最终需求的产品类型结构。所以,从指标体系上看,消费识别适用于最终需求型产业。

综上所述,产业兴衰的消费度量是比较适用于最终需求型的依赖消费型产业的。通过对衡量产业兴衰的基本标志的运用,归纳出度量产业兴衰的传统方法,但是由于各个方法都有其局限性,对于不同的特征产业应该采取不同的度量方式。对于消费依赖型的产业,消费与市场对产业的影响是巨大的,因此,可以考虑以消费的特征去衡量产业的兴衰阶段。消费水平、消费结构都是消费的重要方面,这两者的发展程度都反映着产业的发展程度。其中,消费水平可以通过一系列转化,表示成产业增加值的增长率,并参考产业增加值增长率模型来构建消费水平的产业兴衰曲线;消费结构能很好地反映产业结构,实物消费与服务消费的比例也是产业兴衰度量的重要方面。

需要注意的是,单纯应用任何一种指标都不能全面反映产业兴衰的全部阶段特征。因此,在应用一种指标为主要度量方法时,还要全方位分析产业各个方面的特征,这样才能够更准确识别特定产业的兴衰阶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