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领导目标的制导

领导目标的制导

时间:2022-06-2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二节 领导目标的制导一、目标的制定领导目标的制定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因此,必须研究它制定的原则和模式,特别要注重战略目标的制定。一般说来,制定领导目标的原则是:1.平衡原则这是指制定领导目标要与内外环境相称。领导目标就是为实现领导活动系统的目的服务的。(三)战略目标的制定领导活动目标,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

第二节 领导目标的制导

一、目标的制定

领导目标的制定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因此,必须研究它制定的原则和模式,特别要注重战略目标的制定。

(一)制定目标的原则

领导目标是领导活动成员一定行为的结果,它对领导活动成员的行为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制定目标首先要明确制定目标的原则。一般说来,制定领导目标的原则是:

1.平衡原则

这是指制定领导目标要与内外环境相称。

目标与外部环境相平衡。这里包括这么几层涵义:目标与外部环境的需要是相一致的,目标实现后向社会所提供的服务,正是社会所需要的;目标与外部环境所提供的条件是一致的,实现目标需要社会所提供的条件正是社会所具有的,或是在时间的限定内可以做到的。

目标与内部环境相平衡。这里也包括这么几层涵义:一是目标与领导活动成员的需要是相一致的,领导目标实现后能够满足领导活动成员的需要;二是目标与实现目标的手段相一致,实现目标所需要的手段正是领导活动本系统内具备的,或在限定的时间能够具备的。

2.利益原则

目标是客观需要与人们主观认识相统一的产物,因此,制定目标要考虑目标实现后应当使社会、领导活动系统及其成员获得满足其需要的相应数量的客体对象。它包括:

国家利益。目标实现后,是能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是能产生社会效益的。

集体利益。这是指目标的确立对于领导活动系统来说确实是必要的,能够满足解决问题的需要,能够促进本系统的发展,并得到实际的益处。

个人利益。这是指目标实现后,能使领导活动成员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有所提高。

3.合理原则

这是指目标的设置是合理的。目标的合理性具体表现在:

目标的规范性。即设置的目标符合社会、有关部门及领导活动系统的规章及法律、道德等,合“规范”之理。

目标的先进性。即设置的目标有一定的难度,带有一定的挑战性,需要经过一番努力才能达到,合“先进”之理。

目标的可行性。即设置的目标是建立在主客观条件的许可之上的,基础牢固,合“可行”之理。

目标的期望性。即设置的目标不仅是先进的,而且是经过领导活动成员的努力可以达到的,而不是高不可攀、毫无希望的,并随着目标的实现而获得某些物质的或精神的奖励,合“期望”之理。

目标的弹性。即设置的目标不是满打满算的,而是有适度弹性的,留有余地的,这样,万一在实现过程中出现意外,也有回旋余地,合“弹性”之理。

4.优势原则

这是指目标的设置能够使领导活动系统获得优势,其主要表现是:

扬长避短。确立某目标,能发挥领导活动系统的长处,并抑制其短处。

调动资源。领导目标活动的开展,能充分利用和转化本系统的各种资源。

(二)制定目标的一般模式

制定领导目标是一项系统工程。由于人们的反复实践,已初步掌握了制定目标的一些规律。制定目标一般遵循以下程序:

1.阐述意图

这是第一步。人类活动都有其目的性。任何系统的活动都指向一定的目的。领导活动系统的活动也有自己的目的。领导目标就是为实现领导活动系统的目的服务的。因此,制定目标首先要阐述目标的基本意图。

阐明目标的基本意图,主要是阐明目标与目的的关系,也就是说要认定为实现领导活动的目的,在当前或一定时间内所要达到的是什么样的标准。为此,要通过从时间、空间、利益和要求上与领导活动目的的关系来阐明目标的基本意图。

2.做出假定

假定,是对要设置的目标提出试探性的、可能的解决办法,它包括时间、标的、标识等的提出,也包括达到目标的原则、途径、计划和方案,等等。时间,是指达到标准所需的时间,有时间的起点、终点和跨度。标的,是指努力方向或标准的具体化,往往体现在一个具体事物上,即标的物上。标识,是指“标的”以什么来显示和表示,即以什么作为标准的标记。达到目标的原则、途径、计划和方案等,实际上是指从目标的粗略构思到提出明显的指标,直至具体规定领导活动系统及其部门所承担的职责和具体活动,乃至对领导活动成员的工作规程等都做出各种的假定。

做各种假定的时候,要注意假定的特点:一是假定要有一定的科学根据。任何假定都以一定的事实和理论作依据,提出的各种假定,应当避免与它引为根据的已有理论和事实相矛盾。二是假定具有一定的猜测性和或然性。假定虽然有一定的科学根据,但或许根据不足,或许资料不足,因此带有猜测性、或然性。因此对其要检验论证。

3.分析论证

这一步,从本质上来说,是指在任何可能的范围内对提出的各种假定进行分析,预见它可能产生的结果。一般说来,对各种假定进行以下分析论证:

价值分析论证。分析各假定的目标实现后能给人们带来多大的价值。可从社会价值,对本系统的发展的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

可行性分析论证。分析各假定目标在实践中是否行得通。假定的某目标实现后尽管有很大的价值,如果在实践中行不通,那也是空的。可行性分析论证,主要从条件上来进行。条件包括两个方面——境况和资源。分析本系统在所处的境况和资源的条件下,各假定目标的可行程度。

合理性分析论证。分析各假定目标与社会规范相符的程度,分析各假定目标的先进程度,系统目标与系统成员个人目标的相关程度,等等。

问题分析论证。分析各假定目标活动开展后预期会产生的问题。各假定目标的活动开展后,对可能会遇到各种困难和问题的分析,要分析其性质是什么、程度如何、它的可控制程度,等等。

4.确定目标

这是指对各假定目标进行比较,最后确定其一,或最后综合为一的过程。比较,就是将分析论证阶段的各项进行比较,以按利择其大,害择其小的原则进行选择或综合。但是确定目标时还要注意:

目标的清晰性。目标的时间、数量、质量等标准应当是清晰明了的,不应当是多义的或有伸缩性的。

目标的考核性。在确定目标时,应当建立实际执行目标成绩的衡量和评价标准,使目标具有可考核性。为此,就要明确衡量目标成果的主要领域,规定实现目标的标准化涵义。

5.反馈修正

制定目标不是到确定目标阶段就结束了,因为在目标的实行过程中,或可能出现新的情况,或可能原目标不能适应环境的需要,或可能与条件不够平衡,这就需要根据实施过程中反馈回来的情况,对原目标进行必要的修正和补充。

(三)战略目标的制定

领导活动目标,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如果从目标在领导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来看,可分为战略目标和战术目标。战略目标,是指一项领导活动在较长时间内在全局整体上应达到的要求。由于战略是带有全局性、长远性、根本性的重要谋划和对策,因而战略目标在领导活动战略中处于核心地位,它规范着、控制着领导活动成员的行为,反映着人们的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因此,领导活动成员,特别是领导者应特别重视战略目标的研究和制定。

1.摸清、摸准情况

不同范围、不同性质类型的领导活动的战略目标的制定,所需了解的情况是各不相同的。但是,一般来说,以下情况都是必须了解的:

社会需要。从根本上说,社会需要就是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需要。其次,要了解需求的产生。再次,要了解社会需求的变化趋势。

本身条件。领导活动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就要了解本国、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具体情况,它包括:

资源情况。现有什么资源?潜在资源有哪些?如何合理开发和利用?

时情。研究处在什么样的时代,处在该时代的哪个发展阶段,看看该时代的要求是什么,该发展阶段要做的和自己能做的是什么。

人情。即人口的数量、质量、结构、分布等。

文情。即文化背景。研究自身生活的文化环境,成长在什么文化环境之中,人们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待人接物、行为处世等应遵照的社会文化模式。

2.规定战略目标

战略目标,是涉及全局范围的,如果从系统的角度讲,战略目标的规定,是系统的输入、系统的操作和系统的输出的活动过程。

系统的输入。这是指规定战略目标的依据、情况和条件等。具体是指:战略指导思想——规定战略目标过程中所遵循的基本思想原则;价值标准——规定战略目标过程中必须遵循的价值标准;社会需要——各种客观需要;本身条件——领导活动系统的人力、物力、财力、管理机制等;环境——领导活动系统所处的社会环境和周围具体工作环境。

系统操作。这是根据一定的理论和方法,对战略目标的规定进行具体的分析研究的过程。这些研究包括:研究战略目标规定与理论依据的关系;研究战略目标规定与社会需要的关系;研究战略目标规定与自身条件的关系;研究战略目标规定与环境的关系;研究各层次战略目标的相互关系;等等。

系统输出。这是指所得到的战略目标规定。不论哪一层次的领导活动,最后形成的战略目标应当包括:战略目标的发展状况指标——战略对象的发展规模,战略对象的发展水平,战略对象的科学技术发展状况,战略对象各部门的发展规模和水平等。战略目标系统——横向上是由一群相互联系的目标组成的目标群,纵向上是由总目标、中间目标和具体目标组成的一个多层体系。战略目标模式——这是战略目标体系横向、纵向和时间上全部内容的综合。

3.制定战略规划

这是指对实现战略目标的途径、措施、步骤等做出具体的规定和设计。主要内容包括:

确定战略方针。即确定为实现战略目标的基本行动准则

划分发展阶段,规划战略步骤。主要是指战略目标在时间上的分解和空间上的发展层次,规定各个发展阶段所要实现的具体目标,阐明前后阶段的关系。

确定战略重点。战略重点,是指对实现战略目标的全局有决定意义的部分。一般说来,对全局发展有决定意义的部分,或许是自己的优势领域,或许是领导活动发展的薄弱环节,或许是领导活动发展的关键部位,或许是阻碍实现战略目标的因素。

二、目标的实施

目标的实施,是将目标确定过程所取得的成果,转变为达到目标的具体行为过程。一般说来,目标的实施过程,主要包括:

(一)把总体目标化为行动计划

目标,是思想形态或观念形态的东西。目标的实施就是要把这种思想形态或观念形态的东西,变成现实形态或“物质”形态的东西,也就是要把观念形态的总体目标变成执行者的共同行动。为此,就要组织编制具体实施计划。因此,把总体目标化为行动计划,是目标实施的基本环节。

如何把总体目标化为行动计划呢?一般说来,可以按下列程序进行:

规定任务。根据总体目标规定具体的任务。主要是回答这样一个问题:为了达到总体目标,需要做些什么事情?规定任务,就是规定在整体上应当负责完成的工作。规定的任务应当明确,如果是模棱两可,就很难通过完成任务去达到目标的实现。

安排资源。目标和任务都是根据本身的资源来定的。而确定目标和任务后,就要通盘考虑本身的资源,对完成任务所需要的人力、物力、财力、时间等做出安排。安排资源时,关键是各种资源要协调,太多了会造成浪费,太少了会供不应求。

制定措施。提出执行计划采用什么样的方法。

确定策略。对实现目标过程中的重点、关键要害部位的把握,人、财、物等资源的巧妙运用等进行谋划。

规定政策。对实现总体目标过程中可能涉及的问题,需要协调的关系、活动,领导组织和领导活动成员行动的限度等做出相应的规定。

预算成本。对实现总体目标的成本加以量化表示。

确立步骤。对实施总体目标的行动方式、时间顺序做出规定。

拟出草案。对上述各项内容在进行调查、预测、征求专家意见、发动群众讨论的基础上,运用科学的方法拟出两个以上的计划草案。

论证修改。对计划草案通过各种形式和渠道进行评议、论证,广泛听取意见,拟出修订稿,再次听取建议,征求意见。如此反复多少次可视情况而定。

定稿审批。修改稿经专门班子进行审定,做出决定后需经权力机构进行批准、通过,最后才能正式对计划进行部署。

(二)把计划转化为广大群众的自觉行动

要把计划转化为领导活动全体成员的自觉行动,需要一系列的组织管理工作。

目标分解。将领导活动系统的总体目标和任务,按组织层级进行分解,总体目标被转变成越来越具体的分目标、作业目标。在总体目标逐层分解的同时,分层制定出行动计划和保证措施。在目标分解时,各部门、各单位乃至各个个体成员要根据自己部门、单位、岗位的性质、职能、状态,根据总体目标和任务的要求,订立分目标、岗位目标。总体目标和任务要逐级分解、逐级落实,每个部门、每个单位、每一个人都有明确的目标,并提出确保目标实现的计划和措施。

建立岗位责任制。根据岗位和岗位目标,确定应负的责任。根据岗位责任,赋予履行责任所需的权限。根据岗位责任,确定应当获得的利益。解决责与权、责与利相适应的问题,建立起责、权、利相结合的岗位责任制。

建立考核办法和奖惩制度。制定实现岗位目标的起始时间,与目标体系相对应制定考核评价的标准,制定保证目标实施的奖惩制度。

督促检查。将各部门、各单位、各个人在目标实施过程中的进展情况和进展的每个环节与原确定的目标进行对比,进行必要的诱导和目标调整,以强化目标意识。

(三)评定结果

对领导活动系统各级组织和全体成员在实施目标过程中的一定结果进行评定。

评定的形式分为定期评定、年终评定和最终评定。定期评定,是指每隔一定的时间(至少3个月)对照目标考查一次,评定计划执行情况和各个人的工作成绩,如发现目标不当,则进行必要的调整。年终评定,是每年做一次总的评定,评定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目标做出适当的修改。最终评定,是岗位目标和总体目标实现后所做的评定,主要是对实施目标全过程的评价和经验总结。

在评定结果时,一定要把评定与奖励挂起钩来。这样才能体现不是为评定而评定,目的是为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同时也是执行岗位责任制的要求。

在评定结果时要及时做好反馈工作。即及时把评价结果反馈给实施者,目的是使其明确自己在目标实施过程所做出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以进一步提高执行任务的积极性和责任心。

(四)目标实施中的领导者

目标实施,并不是意味着要求领导者去做具体的“实施”工作,而是要求领导者做目标实施的“领导”工作。在实施目标过程中,领导者的主要任务是:

1.实施运筹

就是要研究领导活动总体目标实施的对策。领导者对目标实施运筹可着眼于以下几点:

保证目标实施过程的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统一。目标实施活动的开展,在时间上是呈现阶段性的。任何总体目标的实现,总是从眼下开始,分阶段逐步向最终目标递进的。但是各阶段之间又不是孤立的,有其时间上的前后相继性,前阶段为后阶段目标的实现创造条件,后阶段目标实现是前阶段目标实现的发展结果,如何保证目标实施各阶段的衔接和统一,需要领导者的运筹。

保证目标实施过程的协调性。实现领导活动总体目标,不是某一部门、一个单位或某一个人的事,而是整个系统的各个部门、各个单位和全体成员的共同任务,因此,需要他们协调配合。各个部门、单位和个人,虽然负责实施的是相应的岗位目标的实现,但是任何岗位目标都是整体目标的一部分。任何一个岗位目标的实现,不仅意味着向总体目标的实现前进了一步,而且为其他岗位目标的实现创造了条件并起着促进作用,并使总体目标实施活动的开展保持必要的比例和合理的结果,客观上呈现出目标实施在空间上的协调性。由于领导者处于统观全局的地位,应当对如何实现这种协调性进行运筹。

保护目标实施的最佳性。实现目标的途径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多样的。在这些途径中又必有一种或几种是最优的或良好的。那么,什么样的实施途径最佳呢?这要根据处于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部门和单位的具体情况而定,这也要靠领导者运筹。

2.实施组织

领导者实施运筹要成为现实,就要实施组织。上面谈到的“动员组织力量,把计划转化为广大群众的自觉行动”是从目标实施的过程来讲的,如果从领导者对实施目标的组织来讲,其任务主要是:

组织力量。运用各种形式,将人、财、物与目标的实现有机结合在一起。

调动、指挥力量。合理地调动人力、物力和财力,去实现组织的总体目标。

处理各种矛盾。及时发现和解决在目标实施过程中的矛盾。

协调各种关系。努力使各部分为实现目标所采取的行动达到相互契合,这主要是通过内外协调、上下协调、左右协调、前后协调等手段完成。

3.实施监督

采用各种方式检查、监督领导活动系统的目标实施活动状态,使其与总体目标和行动计划的要求相一致。

4.实施调整

根据客观情况,在目标实施活动中,做必要的调整工作。包括:

目标调整。根据暴露的问题和环境的变化对目标做一些调整。

行动计划调整。对不大切合实际的计划作出调整,使计划更加切实可行。

三、目标的运用

在领导活动中,领导者不仅要在目标设置、目标实施中起领导作用,而且要能在目标的设置、实施到评价反馈的循环往复过程中充分地运用目标,以激励领导活动成员,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从领导者的角度,对目标的运用主要是:

(一)集体目标与个人目标的统一

在目标的设置上,要把集体目标与个人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领导活动成员与领导组织是矛盾的统一。领导组织有领导组织的目标,成员有成员的满足其需要的个人目标。领导组织的目标不单纯是为了某个成员的需要,而各个成员都希望从领导组织得到需要的满足,成员要满足需要就必须依赖领导组织,而领导组织要实现其目标必须依赖其成员。从这种关系来看,要使领导组织和成员两方面都有积极性,就应该强调二者的统一,使成员通过达到领导组织的集体目标来满足个人需要,而领导组织通过满足其成员的个人需要也能使自己得到发展。当人的需要转化为某种稳定的目标时,就具有了明确的动机,推动人们去从事某种活动,向目标前进。因此,设置领导活动的目标,必须把集体目标与其成员的个人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

在目标的设置过程中,为使集体目标与个人目标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必须:

分析领导活动成员的需要结构,找出其主导需要和当前需要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设置领导活动的目标。

领导活动的目标,应当既是集体的方向,也是个体的方向;既是集体利益的体现,也代表领导活动成员的意愿和利益。

领导活动的目标,要含有领导活动成员个体所能接受和乐于接受的个体意义,因此从集体目标的内容上讲,应当包括工作任务和成员需要的满足这两个方面的内容。

在设置目标的过程中,要注意分析领导组织的集体目标与领导活动成员的个体目标之间的一致性与差异性。领导组织在设置目标过程中应当把集体目标与个人目标统一起来,尽量地寻求和扩大它们之间的结合部。当然,集体目标和个人目标之间有不一致的地方,在设置集体目标的时候,也应当考虑集体目标的实现是为个人目标的取得创造条件的。

(二)目标认同

在对目标的认识态度上,不仅要使集体目标与个人目标有机结合,而且很重要的是要使领导活动成员对集体目标产生认同。

所谓目标认同,就是指领导活动成员个体对集体目标有所认识,并积极拥护,把个人目标融合于集体目标之中,以及变集体目标为个人目标。

领导组织和领导者要使成员个体产生目标认同,主要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发动群众参与集体目标的制定和设计

人都有参与的需要。在制定领导活动目标的过程中,发动群众参与不仅是社会主义性质所要求的,而且是使群众产生目标认同的重要手段。因为,群众参与目标的设置,等于为他们提供自我实现的机会,满足其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他们觉得这不光是为集体的利益而做,也是为自我的实现而做,对其参与设置的目标往往不仅能接受,而且做起来也有干劲;可使他们感受到自己在集体中不是可有可无的人,增强他们的归属感和责任感;群众的参与过程,也是统一对目标的认识过程,群众对目标的设置既可发表自己的意见,又可听取其他同志的各种看法,一旦形成目标,就可以同心同德,上下一致地去实施;群众参与目标设置,也有利于群众用党和国家有关政策来约束自己,因为当人们主动介入某些事情时,就会对自己的有关行为负责。

要发动群众参与目标设置,就是要利用各种形式和渠道,使他们积极参加讨论,主动提出各种建议,对群众的各种意见及时反馈,等等。

2.正确阐明领导活动目标的意义

组织的目标和任务,只有为领导活动全体成员充分地了解,变成他们的信仰和行为规范,才能产生高度的目标认同。领导者如何阐明集体目标的意义呢?

阐明目标的价值取向。即阐明本领导活动系统设置该目标的价值追求

阐明目标使命。即围绕集体目标,规定集体的全体成员哪些是该做的,哪些是不该做的;什么样的行为是领导组织所期望的,什么样的行为是该抑制的。

阐明目标与领导组织的关系。即说明目标实现程度的大小对组织生存和发展的影响程度。

阐明目标与领导活动成员个体的关系。说明集体目标实现程度的大小对成员个体的需要满足及其发展的影响程度。

阐明目标与社会的关系。即说明本领导组织的目标实现程度对社会和其他组织及国家的影响程度。

3.要把集体目标转化为个人目标

领导活动成员要形成对集体目标的认同,很重要就在于内在需要,因此,能把集体目标转化为满足成员个体需要的个体目标,就容易形成目标认同。

引导成员个体在集体目标中认识与自己需要相结合的共同点、结合部。诸如认识集体目标的实现就是自己的生存需要、发展需要和享受需要的某一方面或几方面的满足;集体目标的实现等于为自己需要的满足创造了条件;集体目标的实现等于为自己将来满足需要打下基础;等等。

引导成员个体从集体目标中明确自己必须承担的义务和履行的责任。即引导领导活动成员个体认识自己所处的领导组织对自己的重大作用,诸如组织给自己提供财力、安全的工作场所、充实的图书资料等各种资源,给自己成长和成就事业提供广阔的舞台,给自己各种需要得到满足提供依托,等等,因而每个成员都要为领导组织的正常运转和生存发展承担义务和责任。而集体目标就是使领导组织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方面,因而每个成员对集体目标活动的开展也要承担相应的义务和责任。一旦领导组织的成员个体认识到了组织对自己的重要作用,就能把集体目标变成个人目标。

引导成员个体从领导组织的需要来确立自己的个人目标。如果组织各成员个人目标的确立是从组织需要的角度出发的,往往就能使个人目标与集体目标的一致性大大增强,这样,就容易把集体目标转化成个人目标。

(三)目标导向

目标有导向功能。领导组织和领导者要在目标实施过程中,充分发挥目标的导向作用。

目标导向,就是利用目标调节来控制人们的行动方向、活动内容。因此,人们的种种心理过程都要受到目标的制约和服从目标的要求。利用目标的导向作用,可以强化人们的某种动机,可以调动人们的工作积极性。

在目标实施的过程中,如何进行目标导向呢?

1.在目标实施过程中实行责任目标制,利用责任目标的压力,增强人们的责任感

在目标实施过程中实行目标责任制,领导活动系统各部门、各单位乃至各个人都有各自的责任目标。责任目标可以给人一种压力感,即对各部门、各单位和各成员具有一种无形的约束力。若能把外在压力变成内在动力,就能增强人们的责任感。

领导组织和领导者如何把这种责任目标的压力变成增强各部门、各单位和各个成员的动力呢?一是要提高他们的抱负水平,即要有志气达到目标责任制所规定的标准;二是提高人们的自尊心,尊重自己的荣誉感,尊重自己的人格,维护自我尊严,从而让责任目标压力在人们的自尊心里找出力量的源泉,变压力为动力;三是增强责任目标对各单位、各部门和各个成员的心理刺激,使他们心理产生一种“要战胜一切”的欲望,进而把外在压力变为积极进取的巨大动力;四是帮助各部门、各单位和各个成员找到完成责任目标的突破口。

在目标实施过程中,实行“大目标,小步走”,提高人们的积极性。大目标,是指具有挑战性的集体目标。小步走,是指实现大目标的各个具体步骤。采取“大目标,小步走”的方法,既能使人们感到大目标可望,又看到实现这一目标的步骤切实可行,增强对集体目标可行性、可信性的判断,自觉接受集体目标。另外,采取这个办法,可以使人们不断看到集体目标的价值及前景,增强人们的期望值,提高集体目标对人们的吸引力。

2.在目标的实施过程中,提倡在集体目标的指导下制定个人目标

这里有几层涵义:一是各个部门、各个单位和各个成员制定为实现集体目标的个人工作目标;二是各个成员按集体目标的要求制定不断提高自己素质的个人学习目标;三是各成员按集体目标所指向的前景制定自己的个人奋斗目标。这样,集体目标使人们的行动方向趋于稳定,行动内容不断完善,并按照其要求的方向行动。

3.在目标实施过程中,正确认识和处理集体目标和个人目标的矛盾

在目标实施过程中,集体目标和个人目标会发生这样那样的矛盾,这是很难避免的。领导组织和领导者要运用目标,就必须对此作出正确认识和处理。

集体目标与个人目标的矛盾主要表现在:

需求内容上的矛盾。集体目标所反映的需求与个人目标所反映的需求不一致。领导组织需要的,成员个体可能不感兴趣;而成员个体所需要的,领导组织也可能反对。两者在需求内容上可能是相悖的。

利益上的矛盾。目标体现着利益。一般说来,集体目标所体现的是领导活动成员的根本利益,是领导活动系统的长远利益,是领导组织的整体利益;而个人目标所体现的是成员个体的目前的、暂时的、局部的利益,二者之间可能存在矛盾。

资源上的矛盾。实施目标总要有相应的资源,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如果把资源用于实现集体目标,个人目标实现就要受到影响;如果把资源用于个人目标的实现,集体目标的实现也会受到影响。这里讲的资源包括成员个体的时间、精力等在内的一切目标实施手段和条件。

另外。还包括目标实施方式上的矛盾,等等。要处理好集体目标与个人目标的矛盾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合理性原则。即看个人目标、集体目标是否合理,如果有哪一方不合理,那么,不合理的要服从合理的。

兼顾性原则。只要目标是正当的、合理的,一般说来,各方目标都要兼顾到,不能重一方轻一方,扬一方抑一方,甚至取消个人目标。

包容性原则。当集体目标和个人目标发生冲突时,只要是正当合理的目标,就应当尽量扩大目标的内容,这样,集体目标覆盖、包含着个人目标;个人目标也接纳着集体目标,并且集体目标的实施有利于个人目标的实现,个人目标活动的开展不会有碍集体目标的实现。

让步性原则。当集体目标与个人目标发生矛盾时,可采取让步的办法,或以一方的让步来满足另一方的要求,或以双方做一些适当让步,缩小矛盾,各自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对方要求。只要个人目标是正当合理的,又是在紧急的情况下,领导组织也可做必要的让步,满足成员个体个人目标实现的要求。

服从性原则。一般情况下,要提倡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一般性利益服从根本利益。但是,在个人目标服从集体目标的情况下,领导组织和领导者也应当尽量考虑集体目标的实施和实现要为个人目标的实施和实现创造条件。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7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