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经济利益矛盾的决定作用

经济利益矛盾的决定作用

时间:2022-06-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任何经济理论都不可能避免对经济利益矛盾进行分析。然而,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对于经济利益矛盾的分析上有其鲜明的特色,经济利益矛盾在其整个理论体系中有其特殊的重要的地位和决定性的作用。它们是为经济利益服务的,并直接决定着经济变量和经济运行的结果。

任何经济理论都不可能避免对经济利益矛盾进行分析。比如,尽管有的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利益是一种‘似是而非的说法’”(Roll,1973:283),并认为新古典主义理论显示了私人市场经济的普遍的和谐,表明了市场机制协调所有个人的利益,导致普遍的最大满足的有效功能,但是,即使新古典主义理论也不能回避诸如一个人追求自身利益的行为受到其他所有同样追求自身利益的个人行为的限制这样的事实,不能回避买者多得为卖者所失的利益关系,以及在垄断竞争或寡头竞争中,在公共商品、经济外部效应等问题中表现出的利益矛盾。

然而,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对于经济利益矛盾的分析上有其鲜明的特色,经济利益矛盾在其整个理论体系中有其特殊的重要的地位和决定性的作用。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最基本的利益矛盾是以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为基础的利益矛盾。在新古典主义理论中,人们被根据其职能划分为消费者、生产者和生产要素所有者;一个人可以不是生产者(劳动者或企业家),但必然是消费者和要素所有者。作为消费者,他们只在消费偏好上有所不同;作为要素所有者,虽然要素被分为劳动、资本和土地,有的人可能只有劳动,没有资本和土地,但由于三种要素同样作为收入的源泉,没有本质的差别,个人也就没有本质的差别,对要素的供求和自我消费也都同样地由效用最大化原则决定,因此人们之间的差异,便仅仅表现为所拥有的收入源泉多少的量的差别。这样,在这种理论中,尽管人们之间存在着不同的利益,在量上的差别也是普遍的,但人与人之间没有本质的差别,社会也不划分为某些基本的利益集团,不同的利益之间普遍地相互依存、相互对立,不存在什么基本的、决定经济的基本运行方式和发展方向的利益矛盾。而马克思主义理论则根据对生产资料,主要是资本的所有制关系,将资本主义经济中的行为主体,划分为两个基本的利益集团,即资本家阶级和工人阶级,并认为这两个阶级的利益矛盾,构成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利益矛盾。这一矛盾的状态和发展变化,决定着整个经济的运行状态和发展趋势;其他各种利益矛盾,如资本家之间的矛盾、就业工人与失业工人的矛盾、买卖双方的矛盾、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矛盾等,都是从属于这一矛盾的。

2.利益矛盾最主要地发生在生产过程和再生产过程中。新古典主义事实上承认利益矛盾,但他们从市场经济的现象出发,认为人们之间的利益矛盾只发生在交换过程中,只通过物的交换而间接地发生,分配上的利益矛盾也是发生在生产要素的交换过程中。凯恩斯主义理论承认资本主义经济中的主要利益矛盾,是投资者和工资收入者之间的矛盾,并且矛盾双方并非仅仅在市场上碰面,通过物的交换作为供求双方对价格的影响而发生作用,但它认为这一矛盾主要发生在工资争议、垄断利润率的决定等分配环节上,并通过收入分配比率的决定对整个经济发生影响。它与新古典主义的共同特点都是将生产看成为单纯的物质变换过程,在生产过程中不存在利益冲突。而马克思主义的突出特点是认为最基本的经济利益矛盾,是生产过程本身当中的矛盾,把生产场所本身也视为利益矛盾发生的重要领域,并且在这里决定了资本主义经济的最重要的经济变量,即剩余价值率。马克思主义并不否认在劳动力的买卖和工资决定问题上存在着利益冲突,但是它着重强调的是,利益矛盾并非在工人离开劳动市场走进“门上挂着‘非公莫入’牌子的隐蔽的生产场所”之后就结束了,相反,更本质的利益矛盾正有待发生。在生产技术水平为一定,从而为生产必要生活资料的等价物的必要劳动时间为一常数时,资本的收入即剩余价值率便取决于工作日的长度和劳动的强度;资本家总要力求通过各种合法或非法的手段延长劳动时间,或通过采用新技术和新的机器体系使工人隶属于资本,通过更加严密的管理手段,以追求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即榨取最大可能的剩余价值。而他们的这种做法必然遭到工人的抵抗和反对,由此便展开了一系列关于劳动时间、劳动强度和劳动条件的直接的阶级斗争;而剩余价值的大小,最终便取决于两种相对的利益或权利之间的力量对比和斗争结果(见马克思,1975:《资本论》,第1卷,第11章,特别是第262页)。总之,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不仅分析了在商品经济中人与人之间如何通过商品的交换、通过物的中介而发生的各种利益矛盾,同时特别强调了利益矛盾如何直接地在生产当事人之间发生,并直接地决定着经济变量。这些直接的利益冲突也包括在法律、政治等领域的斗争。它们是为经济利益服务的,并直接决定着经济变量和经济运行的结果。[2]

3.在一种经济关系中形成的利益矛盾是不断获得解决又不断发展的,而利益矛盾的发展、演变,构成经济关系发展趋势的直接原因。新古典理论不否认利益矛盾的存在,但由其静态的分析方法所决定,它一方面将这些利益矛盾也视为固定不变的,另一方面则认为在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下,这些矛盾是一成不变地不断发生又不断得到协调、解决的,如此而已。凯恩斯主义理论并不认为市场机制能够自动地解决资本主义经济的利益矛盾,需要政府出面干预,甚至主张进行分配关系的调整、改革,但它本质上同样认为利益矛盾本身并不是发展的。而马克思主义,则以其辩证法的独特洞察力,揭示了经济利益矛盾会在一种社会关系和经济机制下不断发展、激化的必然性;经济运行机制使矛盾获得暂时解决的过程,也就是矛盾进一步获得发展的过程。就资本家之间的利益矛盾而论,个别资本家为了利润最大化,不断地革新生产技术,以追求超额利润,并尽可能地扩大积累,扩大各自的生产规模以及在市场上的销售份额;这导致了不同个别资本之间的“两极分化”,最终导致资本的集中和垄断程度的提高,这是矛盾在市场机制下的暂时解决,但却不仅没有消灭矛盾,相反,它导致竞争更加尖锐激烈,形成不同垄断者或垄断集团之间的竞争。就工人与资本家的利益矛盾而论,追求超额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利益动机,导致生产技术的不断提高和必要劳动时间的减少,可以在不改变劳动时间和劳动强度的条件下提高剩余价值率,这是经济机制本身对矛盾的暂时解决;但是由于技术的提高,资本的有机构成提高,一方面导致利润率的下降,从而促使资本家进一步用各种办法加强剥削以阻止利润率的下降;另一方面使资本对劳动的需要减少,产业后备军扩大,工人阶级状况恶化。在这整个过程中,两个阶级的利益矛盾不是消失,而是发展、激化,进入新的阶段。

利益矛盾的发展和激化,决定着整个经济的发展趋势,构成这种发展趋势的内在原因。马克思提出的资本主义积累一般规律,资本集中的趋势,利润率下降的趋势等等,在理论上都是以各种利益矛盾的发展为立论基础的。

利益矛盾的发展和激化,在马克思看来,最终要导致资本主义制度的灭亡;但同时,马克思主义也指出了这种利益矛盾的发展也会导致社会关系和社会制度的部分或局部的调整和改革。这是矛盾的发展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经济运行机制演变的阶段性结果,它不再是在原有的经济制度下矛盾的解决,而是产生新的社会关系和新的经济机制,尽管并不改变这种社会经济关系的基本性质。由于这种改变,经济利益矛盾也会具有新的特征,其发展趋势也会有所改变。把握这一点,对于理解和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某些早期理论结论目前“失效”与这一理论体系本身的科学性之间的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了说明这一点,下面引录马克思在《资本论》第1卷第1版序言中的一段不大引人注意的论述:

“在政治经济学领域,自由的科学研究遇到的敌人,不只是它在一切其他领域内遇到的敌人……在今天,同批评传统的财产关系相比,无神论本身是一种很轻的罪。但在这方面,进步仍然是无可怀疑的。以最近几星期内发表的蓝皮书《关于工业和工联问题同女王陛下驻外公使馆的通讯》为例,英国女王驻外使节在那里坦率地说,在德国,在法国,一句话,在欧洲大陆的一切文明国家,现有的劳资关系的变革同英国一样明显,一样不可避免。同时,大西洋彼岸的美国副总统威德先生也在公众集会上说:在奴隶制废除后,资本关系和土地所有权关系的变革会提到日程上来!这是时代的标志,不是用紫衣黑袍遮掩得了的。这并不是说明天就会出现奇迹。但这表明,甚至在统治阶级中间也已经透露出一种模糊的感觉:现在的社会不是坚实的结晶体,而是一个能够变化并且经常处于变化过程中的机体。”(马克思,1975:《资本论》,第1卷,第12页)

在这段文字中,马克思不仅指出了利益矛盾必然导致经济关系在资本主义范围内的局部或阶段性变革,而且将此称为一种进步和时代的标志。从那时至今天,资本主义经济关系或经济制度,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而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经济利益矛盾的性质和矛盾运动的结果,是由经济关系本身决定的,经济关系变化了,矛盾的性质和运动结果也会发生变化。人们通常用来反对甚至“嘲笑”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个问题是所谓“工人阶级不断贫困化”问题。而某些马克思主义者在这个问题上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主义式的捍卫,有时也的确到了“强词夺理”的程度。这正是由于争论双方都没有能正确理解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经济关系的变化与利益矛盾发展变化之间的关系。马克思的资本主义积累导致“不断贫困化”,是建立在早期资本主义的经济关系、社会制度和阶级关系的特殊状况基础上的,这丝毫不排除当经济关系、社会制度发生变化,当工人阶级的力量变得较为强大,能够有效地通过各种方式捍卫和争取自己的利益,资本家阶级也为了自身的利益而对经济关系进行某些调整、改革,以及资本主义世界的国际关系新因素产生等等新的情况下,技术的进步和资本主义的积累便会同样导致工人阶级必要生活水平的提高。在这个问题上,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不在于根据利益关系的分析而得出的某些理论结论,而在于对利益矛盾分析的本身,在于根据特定的经济关系,实证性地确认这种关系下特殊的经济利益矛盾和矛盾运动的特殊趋势和发展结果。新的情况不仅需要新的理论,而且需要新的理论分析和论证方法;仍旧沿用马克思对当时利益矛盾进行分析所得出的结论,是不可能说明新的现实的。[3](比如我们可以用分析比较工会罢工给资本家所造成的损失和资本家主动地将生产率提高带来的高额收入的一部分用于提高工资或提高失业救济金所付出的代价之间的差额,来说明现代工会斗争条件下资本积累的结果。当然,这只是一个简单的举例说明,但它表明,仍仅像马克思当初那样用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和资本积累动机的关系分析资本积累给工人带来的后果,是不能说明新的社会条件下新的利益矛盾及其发展趋势,也并不是正确运用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方法。)本书第8章将对这一问题作较全面的考察。

注重分析经济利益矛盾及其在经济运动中的直接的决定性作用,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特点,也是它用来说明许多经济现象的一个基本武器。号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而不实事求是地分析现存社会中的各种经济利益矛盾及其作用,便失去了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特征,从而并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