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提高经济活动水平

提高经济活动水平

时间:2022-06-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通过提高经济活动水平来促进就业,减少失业,其理论基础是我们在第2篇给出的凯恩斯失业理论。根据凯恩斯理论,失业主要是因为总有效需求不足所引起的,因此治理失业的一条有效措施就是刺激一个经济的有效需求,提高经济活动水平。

通过提高经济活动水平来促进就业,减少失业,其理论基础是我们在第2篇给出的凯恩斯失业理论。根据凯恩斯理论,失业主要是因为总有效需求不足所引起的,因此治理失业的一条有效措施就是刺激一个经济的有效需求,提高经济活动水平。目前西方也有许多经济学家对于治理失业还是持这样的信念:经济的持续增长是治理失业的根本性药方。下面我们要来讨论通过哪些宏观经济政策可以提高一个国家的经济活动水平,并促进就业。

促进就业的宏观经济政策首先是传统的凯恩斯的通过刺激投资、政府支出和出口等这些变量,从而带来整个国民收入的提高,国民收入的提高就可以带来消费需求的提高,带动整个国民经济活动水平的提高,这也就是凯恩斯所论述的乘数效应。然后,再通过国民经济活动水平的提高(即经济的增长)来吸收失业人口。因此,如果这里要讨论某项宏观经济政策对就业扩大的最终效果,就要分析两个关键的环节。第一个环节是,该项宏观经济政策(如投资刺激、政府支出扩大等)的乘数效应有多大;第二个环节是,国民收入的变动(增长)能带来多大数量的就业扩大,也就是说,就业的国民收入弹性有多大。如果我们用e N/A表示就业的国民收入弹性,A表示国民收入GDP中的某一项自主决策项目,如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和出口,k表示凯恩斯的乘数,那么弹性系数就由下式给出:

上面是就某一项自主的变量的变动对就业增长的效果来展开讨论的。事实上,每一项宏观经济政策,如刺激投资,政府支出的扩大以及刺激出口的增长,都是需要花费成本的,也就是说,每一项宏观经济政策都有其负面效应。如刺激投资的增长,政府就可能放松银根,最后可能导致通货膨胀的结果。政府支出的扩大一方面可能导致通货膨胀,另一方面也可能导致对私人投资的挤出效应,还有可能导致对外收支的恶化,这些负面效应可能抵消其所带来的正面效应。因此,西方各国政府在使用宏观经济政策来带动就业扩张方面并不是得心应手的,有时候往往处于困难重重的矛盾境地。如法国1981—1982年间曾启动过扩大政府支出来带动就业的宏观经济政策,但结果却使法国的对外收支平衡发生逆差,法国对外贸易的竞争力大受影响。因此以后几年对就业扩张的影响似乎并不明显。如果我们假定一个国家的对外收支对国民收入水平是十分敏感的(进口是国内生产总值的函数),汇率是固定的,资本流动是受限制的,那么这种条件下政府公共支出的增长就会导致对外贸易的赤字,在固定汇率下,这意味着外汇储备的流失,最后是货币供给的减少,而后者又会导致国内利率的上升,最后影响到私人投资热情,“挤出效应”十分明显,这时政府公共支出增长对就业的效应就不是太明显。

下面我们再来看扩大出口的情况。

出口的增长能够刺激总需求的增长,从而带动就业的增长。从宏观经济政策的角度来讲,一般可以通过改变汇率政策(即使本币贬值)的办法或者其他增强本国产品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力的办法,使出口扩大。瑞典政府曾经在1982年和1988年两次通过本币贬值的方法,使出口产品的成本下降。1982年汇率变动以后,1982年当年出口增长为5.9%,1983年效果更明显,出口增长10.1%。就国内的GDP来讲,1981年瑞典的增长率为零,1982年为1.1%,1983年提高到1.8%,1984年GDP增长4%。在总产出增长的带动下,就业也有所增长,1981—1982年瑞典的就业增长率为零,1983年就业增长0.1%,1984年增长0.7%,1985年增长1%。在出口增长的带动下,瑞典的失业率就从1983年的2.9%下降到1989年的1.4%。(资料来源:Economie de l'emploi)

瑞典通过汇率变动来刺激出口,从而使就业增长的例子是一个成功的例子,但是这一条经验不能无条件地加以推广,因为这一类宏观经济政策的实施可能会带来其他的负面效果,因此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所以,在应用这一条经验时要特别的小心。在理论上分析,通过本币贬值的办法来促进出口的增长,要特别注意以下两方面的情况:

第一是本币贬值一开始有可能使本国的国际收支发生逆差。因为本币汇率下降以后,进口成本一下子提高,在当时就会反映出来。相反,出口对汇率变动反应要等几个月以后才能显示出来。另外,进口成本的提高有可能给本国商品带来通货膨胀压力,抵消本币贬值所带来的本国商品竞争力的提高效应。因此,为了保证本币贬值所带来的竞争优势不被上述这些因素所抵消,政府还需要采取连续变动汇率的措施。上面提到的瑞典成功的经验就在于瑞典政府连续几年实行本币贬值的政策,20世纪70年代曾经有过三次,进入80年代又连续施行二次。

第二是本币贬值以后,随着进口商品价格的影响,可能引发本国的通货膨胀,在通货膨胀情况下,工人就会要求普遍增加工资,这样就会导致工资成本的上升。后者会再一次影响本国出口产品的竞争力。再以瑞典的情况为例,1982年瑞典政府采取本币贬值措施以后,制造业的小时工资不断地上升,从1982—1988年,小时工资每年上涨在0.65%—9.5%之间。

上面的分析显示,采取汇率变动(本币贬值)来促进出口增长,从而带动就业增长的措施,需要小心谨慎。但是,从理论上讲,努力提高本国产品的竞争能力,增加出口,扩大本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中的份额,一直是一国政府治理失业的重要手段。当然除了动用汇率手段促进出口之外,还有其他的手段促进本国产品的竞争力。例如,通过降低涉外部门的工资成本,或者降低涉外部门的利润率水平等等,都可以增强本国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能力。但是这两种手段也不是可以轻而易举地使用。就降低出口部门的劳动成本来说,降低工资水平一方面将遭到该部门工人的反对和抑制,另一方面该部门工资的降低,可能导致总消费需求的降低。其次,对于降低出口部门的利润率水平来说,一是企业并不接受,二是如果企业短期愿意接受,从长期来看,该部门的投资就会下降,最终导致总需求的下降。因此上述两种措施也是难以执行的。当然一个国家如果能够在技术进步上面领先于其他国家,才能真正做到有效地降低产品的成本,增强竞争力,扩大出口,减少失业。日本曾经在这方面有过辉煌的成功历史,不妨可以作为我们的榜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