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管理的制度环境

管理的制度环境

时间:2022-06-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二节 管理的制度环境一、制度环境的含义所谓制度环境指的是组织管理所处的法律、政策和法规等。管理的制度环境是约束管理活动的最重要的因素。为有效的管理创造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就是必须给予足够重视的问题。“破”是为了“立”,那么,改革与管理之间的关系也就一清二楚了。建立起合理的管理制度是改革成功的标志之一,管理水平因此提高是改革的基本的目的。

第二节 管理的制度环境

一、制度环境的含义

所谓制度环境指的是组织管理所处的法律、政策和法规等。管理的制度环境是约束管理活动的最重要的因素。因为一切管理,无论是管理制度还是管理中使用的方法、手段都首先必须合法。否则,管理就无法进行。

在管理的制度环境中,最为重要的是社会的经济体制。任何管理体制都是社会体制的一个组成部分。搞好管理,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管理者的管理积极性问题。合理的体制会激发管理者加强管理的积极性,而不合理的体制则会抑制管理者做好管理工作的积极性。应当说,搞好管理工作不能仅仅只依靠有管理的积极性,因为还要求管理者具备相应管理的水平及其能力。但是,如果管理者缺乏管理的积极性,其他的条件再好,管理也是不可能有效的。为有效的管理创造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就是必须给予足够重视的问题。

二、加强管理与深化改革之间的关系

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不仅当前,就是在未来一个相当长的时期中,国有企业都将在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在国有企业中,如何处理好管理与改革的关系可以说是我国当前一个重要的问题。因为在我国的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中,有一段时间这二者的关系处理不当,重改革、轻管理;以改代管的现象比较严重。结果,改革搞得轰轰烈烈、热热闹闹,但是内部的管理却迅速滑坡,改革的成效没有体现出来。这样,既违背了改革的初衷,又使一些人怀疑改革的必要性和正确性。因此,处理好改革与管理之间的关系是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的。

改革与管理二者在本质上是统一的。改革,最根本的任务是改革不合理、抑制生产力发展的管理体制,建立新型的管理体制,提高管理水平,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改革是改革不合理的管理体制,无论在宏观层次还是在微观层次都是如此。从宏观层次上看,不合理的管理体制会制约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从微观层次上看,不合理的管理体制会降低企业的经济效益,制约企业的发展。改革就是要将这些妨碍生产力发展的东西清除掉。没有改革是不可能做到这一点的。

管理是改革的目的之一,改革的最终成果,只有落实到管理措施上才能得到实现。从哲学的层次上讲,改革是“破”,管理是“立”。“破”是为了“立”。如果只有“破”而没有“立”,社会就将陷于一种无序状态,生产力的发展必然会受到影响。“破”是为了“立”,那么,改革与管理之间的关系也就一清二楚了。建立起合理的管理制度是改革成功的标志之一,管理水平因此提高是改革的基本的目的。

正如前面所说,改革是要解决影响搞好管理工作的动力和积极性问题。在影响管理水平的诸多因素中,管理者搞好管理的积极性和动力是最基本的决定因素。如果企业的管理人员缺乏能够长期坚持不断提高管理水平的动力和积极性,其他的条件再好,企业管理水平也难于持续提高。而影响管理者搞好管理工作的动力与积极性的因素主要是体制方面的,如激励与约束制度、企业的产权制度。可以说,不对这些制度中不合理的部分进行彻底的改革,搞好管理机制缺乏最深厚和最重要的前提条件。

但是,决定企业管理水平高低的除了管理者的管理动力与积极性之外,还有其他许多的因素,如管理者的管理水平和管理能力、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的现代化程度等。这些因素与体制改革没有必然的联系。也就是说,改革不可能解决影响企业管理水平的所有因素。那种以往改革可以解决一切问题的想法是幼稚的。在体制改革的任务完成之后,要想使管理水平有一个的大的提高,还必须在其他方面积极工作,特别是在提高管理者的管理水平和能力方面抓紧抓好。

另外还应当注意的一点就是,应当全面地、辩证地对待传统的企业管理体制,特别是传统的企业内部的管理体制和方法。应当看到,并非传统的企业内部管理体制中的一切都是错误的,都有碍生产力发展,必须不加分析地全部推倒重来。我们认为,我国在过去几十年企业管理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企业内部管理体制,有一部分仍然是与今天的生产力发展相适应,是今天的社会化大生产顺利进行必须坚持的。如在我国传统的企业管理中,重视节约,重视提高劳动者的积极性,强调通过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来武装职工等。这些都是行之有效的做法,它们不仅在今天,而且在未来的企业管理中都会有着重大的积极意义。我国一些民营企业成功地运用这些方法取得了迅速发展,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