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公共品供给的边际效用理论分析

公共品供给的边际效用理论分析

时间:2022-06-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二、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公共产品往往是增进社会的福利所不可或缺的,因此需要公共经济部门的介入,用税收手段来集资,提供这些产品。,n)2.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图3-9表示两人通过讨价还价来决定各自应负担公共产品成本的比例的情况,公共产品的成本即为税收负担。横轴代表公共产品供给的数量,也可认为是公共支出的规模。

二、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

公共产品往往是增进社会的福利所不可或缺的,因此需要公共经济部门的介入,用税收手段来集资,提供这些产品。几乎没有人对公共部门是否应提供公共产品提出质疑,即使主张“自由放任”的亚当·斯密也承认政府应提供最低限度的公共服务。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由于对公共产品的需求才导致了政府的产生。

(一)公共产品有效供给的条件

简言之,所谓有效供给就是某一产品的供给与需求相平衡。那么,政府如何有效率地来提供公共产品呢,下面将集中讨论这一问题。

如前所述,任一种产品的市场均衡产量、价格由其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的交点决定,需求曲线应与该产品消费方的边际效用曲线相一致,供给曲线应与该产品生产方的边际成本曲线相一致,这样,社会边际收益等于社会边际成本,帕累托最优得以实现。

在循此思路来推导公共产品有效供给的实现条件之前,有必要首先回顾一下私人产品的帕累托最优供给量的决定。

1.私人产品的有效供给。假定社会上只有A、B两个人。图3-7中DA与DB两条线分别代表个人A与个人B对某私人产品的需求。A、B需求曲线的差异主要是由于两人收入水平的不同造成的。对这一产品在不同价格下的市场需求量,可通过加总在各个价格水平下A、B两人各自的需求量得到,这样市场需求曲线DD就是A、B两人需求曲线的水平相加,即DD=DA+DB。DD线之所以会在G点出现拐折,是因为当价格上升为P1时,A的需求将为零,这时只有B有需求。在P1价格以上,DD=DB

图3-7 私人产品的最优供给

如果生产者边际成本决定的该产品的供给曲线为SS,则市场均衡点为DD线与SS线的交点E,均衡价格为P0,均衡产量为Q0,它是所有消费者消费量的总和,其中QA为A的消费量,QB为B的消费量,QA+QB=Q0。在P0这一价格下两个消费者的最终消费量由于收入水平的不同而有所差别,但他们的边际效用相同,都等于市场价格,在私人产品的条件下,由于没有外溢性现象,消费者个人从某一产品消费中获得的边际效用也就是这一产品的社会边际效用,这样,在E点社会边际成本等于社会边际收益,实现了帕累托最优。私人产品帕累托最优的实现条件可更具体地写成:

MSR=MRi=MSC(i=1,2,…,n)

2.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公共产品有效供给的实现与私人产品有效供给的实现有很大区别。如图3-8,DA与DB两条线分别是个人A与个人B对某公共产品的需求曲线,这是与他们消费公共产品所得到的满足(边际效用)相一致的。萨缪尔森称其为“虚假的需求曲线”,因为在实际生活中,人们一般不会明确表示出他们消费一定量的公共产品的边际效用是多少,愿意出多少的价格。但是,借助于这种需求曲线对分析问题却是有帮助的。

图3-8 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

在私人产品的情况下,消费者面对的是相同的价格,他们可以通过调整消费量来使自己的边际效用等于既定的市场价格。公共产品则不同,它一旦提供出来,任何人都可以消费它,不管是否出于本人的愿望,每个消费者的消费量都是相同的。但不同的个人从公共产品中获得的满意程度即边际效用却不会相同,这意味着每个人愿意支付的价格是不同的,一般说来收入较高的人会对公共产品有较高的评价,从而愿意对一定的公共产品支付较高的价格。全社会对一定数量的公共产品愿意支付的价格(税收)应由不同个人愿意支付的价格加总得到。这样公共产品的市场需求曲线DD就应是每个人的需求曲线的垂直相加,即DD=DA+DB。DD线之所以会在G点出现拐折,是因为当供给量在Q1以上时,A不愿意付出任何价钱,只有B愿意出价,在Q1供给量以上,DD=DB

如果与公共产品的边际成本相一致的供给曲线为SS,则DD与SS线的交点决定公共产品的均衡产量Q0,这是任何消费者都必须接受的消费量。公共产品的均衡价格P0是所有社会成员愿意为Q0单位的公共产品所支付的价格的总和,其中PA为A的出价,PB为B的出价,PA+PB=P0

因为消费者的出价是与其消费公共产品所获得的边际效用相一致的,所以所有消费者出价的总和就是其边际效用的总和,即社会边际收益。这样,在E点社会边际成本等于社会边际收益,实现了帕累托最优。因此,公共产品帕累托最优的实现条件可具体地写成:

公共产品的价格事实上就是税收,关于公共产品有效供给的分析基本上是假定以个人交纳的税收来负担公共产品的生产成本

(二)林达尔均衡

以上主要从规范分析的角度给出了衡量公共产品实现有效供给的基本前提条件。那么,公共产品有效供给的机制应该是怎样的呢?对于这个问题,有两种解释。第一种解释是从前述公共产品有效供给的模型引申出来的,虽然公共产品不能由市场统一定价,但如果人们都能自觉地按照自己从公共产品中获得的边际收益相应地承担公共产品成本。如图3-8,A承担PA的税收,B承担PB的税收,那么就自然地实现了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这一机制是美国经济学家鲍文(Bowen)最早提出的。

瑞典经济学家艾略克·林达尔(Erik Lindahl)从另一角度进行了公共产品有效供给的研究,提出了较有启发性的理论模型,西方经济学家称之为“林达尔均衡”(Lindahl Equilibrium)。因为瑞典经济学家昆特·维克塞尔(Knut Wicksell)也做过类似的经济研究,所以也有人将这一模型称为公共产品供给的维林模型。

假定社会中有两个人A与B,他们可分别被看作是选举时的两个政党的代表,每个政党的内部人们的偏好是一致的。图3-9表示两人通过讨价还价来决定各自应负担公共产品成本的比例的情况,公共产品的成本即为税收负担。A的行为由以Oa为原点的坐标系来描述,B的行为由以Ob为原点的坐标系来描述,将两个坐标系合在一起,则形成了一个长方形。图中纵轴表示个人A、B负担的公共产品成本的比例,其长度为1。如果A负担的比例为h,则B负担的比例应为1-h。横轴代表公共产品供给的数量,也可认为是公共支出的规模。AA曲线代表个人A对公共产品的需求,BB曲线代表个人B对公共产品的需求。从A的角度看,BB相当于他面对的供给曲线,因为这条线上的各点反映如果他承担不同比例的公共产品成本,则他可以得到相应数量的公共产品;同理,B也把AA看作他的供给曲线。在AA与BB的交点E,AB两人经过讨价还价,双方愿意承担的成本的比例加起来等于1,这时公共产品的产量为G*

图3-9 林达尔均衡

这一过程可进一步叙述如下,随便在纵轴定下一点h1,这代表个人A要负担h1的税收比例,于是A就只愿意要G1的公共产品数量,即只会同意G1规模的公共开支,而在h1点,B要承担1-h1的税金比例,这种税负使B愿意要G2的公共品数量,也就是会同意G2规模的公共开支,A与B两人没有达成一致,这时实力较强的那个人就会取胜。为了解决这种不确定性,维克塞尔和林达尔假定两个人势均力敌,这样双方就会较量下去,直到税负分配处于h*点。AA与BB线相交在h*点,双方都同意公共支出的规模为G*,由AA线、BB线的交点E所决定的均衡状态被称为林达尔均衡。

从上述论述和图表中可以容易看出,公共产品有效供给的关键在于消费者按自己从公共产品消费中获得的边际效用水平真实地表示自己对公共产品的需求,从而相应地承担公共产品的成本。然而,这也正是公共产品有效供给的困难之所在。人们不管付费与否,他所能消费的公共产品量总是相同的。如果消费者所承担的公共产品成本取决于自己申报的从公共产品中获益的情况,那么他就会有隐瞒或从低申报自己真实效用水平的动机。在一个由成千上万的人组成的社会中,没有人能够做到对其他所有社会成员的嗜好和经济状况无所不知,因而人们便有可能隐瞒其从公共产品消费中获得的真实收益。显然,消费者这种“搭便车”行为的结果是公共产品实际供给水平远低于最优水平。相反,假设当要求每个人陈述他的偏好时,事先交代清楚满足这些偏好的代价与他们所陈述的需求状况无关,他们的陈述只与公共产品的数量有联系,那么就会诱发夸大需求的现象,结果导致过度供给。总之,为解决公共产品有效供给问题,必须设计出一种机制,能够准确揭示人们的偏好,这是公共产品理论的重要课题之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