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农业家庭经营的弊端

农业家庭经营的弊端

时间:2022-06-1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5.2.2 农业家庭经营的弊端农业改革的难度很大,然而我们绝不能坐以待毙,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农业家庭经营的弊端。在农村人口占绝对优势和人均耕地不足的情况下,农业家庭经营必然是小规模经营。然而,农业兼业化的弊端也是显见的。从我国目前的情况看,农业兼业经营的弊端主要有二:一是使土地利用率降低,土地生产率下降。结果,就使得农业的兼业经营进一步加剧。

5.2.2 农业家庭经营的弊端

农业改革的难度很大,然而我们绝不能坐以待毙,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农业家庭经营的弊端。在农村人口占绝对优势和人均耕地不足的情况下,农业家庭经营必然是小规模经营。比如在我国,1986~1990年,农户平均承包规模不足0.5公顷,平均承包地块不少于5块,承包户平均每块地的规模不超过0.08公顷(6)。这是显而易见的。也就是说,在我国的现实情况下,农业的家庭经营与小规模经营是直接统一的,这就使得农业的家庭经营在具有一定优越性的同时,也必然地存在着一定的弊端。

一、小规模的家庭经营必然导致农业的兼业化

兼业经营是指农民在经营农业的同时尚兼营其他的非农产业。这主要表现在农业经营者的收入除了一部分来自农业以外,尚有相当一部分来自其他的非农产业。1978年,在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有85%来自农业生产(含农林牧渔副五业),来自非农业生产(包括农村工业、建筑、运输、商业、饮食等业)的收入仅占7%,另有8%属于非生产性收入。到1987年,来自农业生产的收入降到65%,非农业生产收入上升到25.4%,到1994年,来自农业生产的收入则进一步下降为60.3%。另据劳动部就业司1995年1月在四川、湖北等八省24县40个行政村的4000个农户中进行调查,按收入来源划分,纯农户占32.2%,纯非农户占2.4%,兼业农户占65.4%,其中兼业农户中非农业收入占50%以上的农户占54%(7)。不难看出,兼业化的倾向是非常明显的。这在全国乡镇企业已经“三分天下有其一”,不少地方已经占到半壁河山的情况是不难理解的。

农业兼业经营的原因,主要地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认识。一是为什么要从事非农产业(又称农业推力),二是为什么要经营农业(又称农业拉力)。对于第一个问题,原因比较简单,即为了取得更多的收入。劳动部就业司的调查表明,农业劳动者和非农业劳动者在收入上的差异非常明显。1994年,农业劳动力全年人均纯收入为1826元,非农业劳动力为5200元,兼业劳动力为4160元。农业劳动者的年收入只及非农业劳动力的35.1%,为兼业劳动力的43.9%。也就是说,在利益机制的驱动下,由于小规模的农业经营所导致的比较利益的下降,为了获得更多的收入,农业经营者就不得不在经营农业的同时,兼营其他的非农产业。当然,农业的兼业经营之所以可能,首先是因为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和农业劳动时间与生产时间的不一致。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因为在美国专业化程度很高的所谓玉米带和小麦带,农业的季节性和劳动时间与生产时间的不一致,并没有必然地导致农业的兼业经营。在那里,农业生产的休闲时间和劳动间歇时间大部分主要被用来从事学习或旅游度假。

至于第二个问题,原因则比较复杂。如果说农业的比较利益不高的话,那么为什么农民又不肯放弃农业去专门从事比较利益较高的非农产业呢?这在我国的具体情况下,大体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1)出于经营安全性方面的考虑

在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初期阶段,由于工业所提供的就业机会常常具有不稳定性和不充分性,尤其是在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时期,进城谋生的农民常常会成为紧缩裁员的主要对象,因而就使得已经转移出农业的劳动力极有可能重新返回农业。所以,“脚踏两只船”,既从事非农产业又经营农业,是现阶段农村工业化进程中农户“反风险”的一种理性选择。

(2)土地经营福利化

农民取得土地承包权的主要资格是户口,而且承包一块土地就可以有一份福利,这是许多农民不原意放弃土地承包权的重要原因。尤其是在对农业实行补贴或者当地方政府奉行“以工补农”政策时,如果风调雨顺,一般情况下,可能并不需要投入太多就可以获得一定收入。在这种情况下,土地经营的福利化倾向就更为明显。同时,在许多农民对于从事第二、第三产业尚存在技术和文化素质障碍的情况下,再加上工业等产业在客观上存在的就业不稳定性和不充分性,而农业对于他们来说显然是驾轻就熟的职业,因此他们最终最可靠的退路仍然只能是农业。

(3)观念上的原因

如果说上述两个原因主要是出于经济合理性之目的的话,那么,当这两个原因不成立时,观念上的原因就起主要作用。据江苏省1995年对20个乡镇工业企业的调查,职工家庭全年的纯收入中,来自农业的只占16.2%,而83.8%都来自工资和工副业收入,但92%的职工家庭仍然承包耕地。显然从经济合理性的角度无法解释这种行为反应,必须从观念上找原因。比如,恋土观念、农本思想、把土地看作安身立命的最后归宿等,都是形成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

毫无疑问,兼业经营首先可以增加农民的收入,有利于农业资金的积累,也有利于逐步缩小城乡差别和不断改善农民的意识。然而,农业兼业化的弊端也是显见的。在兼业占绝对优势的日本,甚至有人说兼业是“万恶之源”。(8)从我国目前的情况看,农业兼业经营的弊端主要有二:一是使土地利用率降低,土地生产率下降。1983年7月11日《人民日报》载,湖北沔阳县全县有2670余公顷农田无人耕种。在河北省,1986年蠡县大百尺村人均收入高达2180元,其中92%来自非农业收入,与此同时,全村1/4以上约130公顷土地撂荒。新城县白沟镇撂荒地500多公顷,高阳县边渡乡有680多公顷撂荒。由于兼业农民所采取的农业经营方针大多都是“无机农业”或“望天田”的做法,农业常常被看作无足轻重的副业生产,农业投入不足或集约度低是一个共同的问题,所以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土地生产率不高。

农业兼业化的另一个弊端,就是使土地流动困难,耕地集中迟缓,使长年从事农业经营的种田能手难以扩大规模和提高劳动生产率。结果,就使得农业的兼业经营进一步加剧。因为长年经营的种田能手在“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情况下,只好再去兼营它业。这是很显然的,耕地规模不能扩大,劳动生产率就难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不高,比较利益就低。

二、农业的小规模家庭经营加剧了农业比较利益的恶化

小规模的家庭经营必然使农业经营的成本相对增加,使单位农产品成本提高,因而在农产品价格不变的情况下,必然降低农业经营的经济效益和比较利益。这主要地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农业的小规模经营使农业固定投入的利用率降低,使单位农产品的固定成本增加,或者减少农业中的固定投入使用

农业经营中需要的固定投入很多,比如动力机械、作业机具、耕畜、水利设施等,都是非常重要的固定投入。在农业的小规模经营条件下,必然导致这些投入的不充分利用,使单位产出的固定费用相对增多,同时,在地块分散的情况下,也必然相应地增加其作业费用。因而在农业实践中就必然出现两种情况:一是在增加投资扩大使用的情况下,必然使农业经营的成本大幅度升高,使农产品单位成本增大;二是在经营规模难以扩大的情况下,经营者只好忍痛割爱,以人力代替固定投入。

(2)农业的小规模经营降低了农业可变投入的使用效果,因而也相对地增加了单位农产品的成本

先进的农业技术的应用,比如测土配方施肥、模式化施肥、生态农业等,对于改良土壤,优化农田小气候,节约投资和提高产量,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但是,这些先进的农业技术只有在大面积土地上采用,才能取得较高的效益。在几分或几亩田上搞土壤化验、设计配方、科学耕种极不经济,农户没有积极性,科技人员也难以发挥作用。另外,如林粮间作,发挥田间林带改良农田气候的作用,也是生态农业技术的重要内容。然而这样做需要在更大规模的土地上统一规划,统一行动,一家一户的小规模经营很难实行。小规模的农业经营不利于农业技术指导的开展,常常使农业中的可变投入的使用效果降低,因而就从两个方面导致了农业成本的增加:一是在投入一定的情况下,产出减少,增加了单位产出的相对投入量;二是为维持一定的产出水平,增加投入的使用量,导致了单位产出投入量的绝对增加。这两种情况在农业的小规模经营中是不可避免的。

(3)小规模的农户经营使产前供应和产后销售中的成本也大幅度增加。

在“人人分田,家家种地”的情况下,单家独户地进行农业生产资料采购和农产品销售,必然增加农产品的销售成本。撇开供应中的高成本不论,我们仅从销售中的高成本即可以窥见一斑。已知,我国的农户总数大约为2.25亿户。现假定有一个1000人的村庄,人均耕地为0.1公顷,共100公顷耕地,粮食单产为7500公斤/公顷,人均口粮是250公斤/年。共有50万公斤的商品粮需要销售。假定销售渠道是向距离村庄10公里处(大约为一个人工日的负重往返距离)的县城销售。如采用汽车运输,共需运输成本5000元(吨公里价以1元计),如用人力车运输共需4000个人工日(每人运输负重以125公斤计),人工日值按10元计(实际的人工日值远高于10元),则不算人力车需要的少量物质费用在内,仅人工费用就比汽车运输成本高出7倍。假定该村共有200户人家,则每户多支出运输成本87.5元。这样,全国两亿多农户,多支出的运输成本就是近200亿元。这种情况运用西方产权理论关于交易成本的分析方法,是不难理解的。

由以上三个方面不难看出,在市场经济优胜劣汰的情况下,小规模的农户经营必然处于绝对的不利地位之中。这不仅表现在国内竞争中,而且也必然在国际竞争中表现出来,这一点在日本家庭农业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三、小规模的家庭经营影响农业的现代化和长远发展

农业要现代化,必须努力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必须不断地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扩大农业积累。根据农业积累的一般规律,农业资金积累数量的大小,在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农业生产率的高低。这是因为,在劳动者一定时期内所创造的总产品中,在扣除了补偿消耗的生产资料和分配给劳动者所必需的消费资料后,必须有一定的余额才能形成积累。所以,只有当农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而且其提高的幅度必须大于劳动者消费水平提高的幅度,剩余产品量才有可能不断增加,资金积累才有可能不断扩大。从这一规律出发,如果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两个要素都不可能有所提高,那么在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的情况下,要尽快地扩大农业积累显然是不可能的。

以湖北省1990年的情况为例。当年全省种植业总产值为252.92亿元,扣除物质消耗68.12亿元,净产值184.8亿元,当年共有农户1005.32万户,户均净产值1838.22元。扣除当年人均衣食用平均消费额419.58元,每户平均以4人计(当年全省农村人口总数为4110.59万)(9),每户尚余159.9元。如果全部将这些钱用于积累,要购买一台小型拖拉机(约8000元),差不多需要50年的时间。这是在住房消费为零即住房不改善的情况下所作的计算。如把住房消费也考虑在内(当年住房消费人均57.21元),那么就只能是负积累。显然,靠农户小规模的经营来积累资金增加农业投入,几乎是不可能的。由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兼业经营之所以得到发展的原因。

实际的情况也正是这样。那些农业投入较多,生产发展较好的地区或农户,无一不是“以工补农”或“以工建农”的结果。我们经常听到的“无工不富,无商不活”,也正是对这种情况的精辟概括。然而,正如一个人丧失了造血功能以后,只靠输血虽可以暂时维持生命,但要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则是断不可能的。同样道理,一个缺乏自我积累和自我投入能力的农户,要想健康发展,“以工补农”也决非长远之计。所以,要增强农户自我积累和自我投入的能力,除了不断地扩大农户的经营规模,努力提高劳动生产率以外,是没有其他的途径可走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