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我国经济周期的转变

我国经济周期的转变

时间:2022-06-1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从我国已有的具体情况出发,可以按照波动幅度的大小把它们分为强波经济周期、中波经济周期和轻波经济周期。这两次周期波动幅度分别为48.6和21个百分点。它并不排除国内特大的天灾人祸以及国际事件造成的经济增速的大波动。显然,决定这种经济周期形态变化的有多重因素。所以,把上述两点集中起来说,就是我国经济周期波动幅度的巨大变化,是党领导经济走向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

我国经济周期波动幅度的巨大变化,是党领导经济走向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1]——纪念建党80周年

按照我的认识,建国以后已经经历了八次经济周期:1953—1955年、1956—1957年,1958—1969年,1970—1977年,1978—1983年,1984—1986年,1987—1991年和1992—1999年各一次。

从我国已有的具体情况出发,可以按照波动幅度(即波峰年与波谷年经济增速的差距)的大小把它们分为强波经济周期、中波经济周期和轻波经济周期。具体说来,可以把波动幅度在10个百分点以上的称为强波周期,把波动幅度在5—10个百分点之间的称为中波周期,把波动幅度在5个百分点以下的称作轻波周期。

如果这个设想是合适的,那么,1953—1955年和1956—1957年这两次经济周期就可以叫做中波周期。因为这两次周期波动幅度分别为8.8和9.9个百分点。1958—1969年和1970—1977年这两次经济周期可以称为强波周期。这两次周期波动幅度分别为48.6和21个百分点。1978—1983年、1984—1986年和1987—1991年这三次经济周期也可以称作中波周期波动。这三次周期波动幅度分别为6.5,6.4和7.8个百分点。

1992—1999年这次经济周期的波动幅度为7.1个百分点,也可以称作中波经济周期。但是,1997年实现经济“软着陆”时经济增长率为8.8%,1998年和1999年分别缓缓下降到7.8%和7.1%,其间的差距仅有1.7个百分点。这是第一。

第二,2000年经济增长率又缓慢回升到8%。当然,今年经济增长率究竟能够达到多高还有很多难以确定的因素。就国内来说,比如,今年北方春旱已很严重,会影响夏粮产量。就国际来说,比如美国从去年第四季度开始,已由近十年经济持续高增长开始转入低增长。但从当前主要情况来说,今年实现8%甚至更高一些增长率是有可能的。但如果以1999年经济增长率7.1%为参照数,下周期波峰年份的经济增长率,也很难再提高5个百分点,达到12.1%以上;其波谷年份也不致下降到7.1%以下。这当然是就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的正常情况来说的。它并不排除国内特大的天灾人祸以及国际事件造成的经济增速的大波动。以上两点是就我国经济发展的历史和现实说的。

第三,就国际经验来说,在整个20世纪80—90年代,除了极少数年份以外,美、日、德、法、英等经济发达国家的增长率,最高年份与最低年份之间的差距,一般也都在五个百分点左右。[2]这并不是偶然的现象。实际上,“二战”后经济发达国家普遍推行并不断完善的现代市场经济(即有国家干预的市场经济),在熨平经济周期波动幅度方面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大大改变了以前的古典的市场经济(即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时代经济周期波幅很大的状况。当然,我国同经济发达国家不仅在社会制度方面有根本区别,在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生产力方面也大大落后于经济发达国家。但我国也具有自己的经济持续增速发展的有利条件。[3]所以,上述的国际经验是有借鉴意义的。

依据上述三点理由,我们就不能简单地把1992—1999年的经济发展看作是中波周期,而应该确切地认为实现了由中波周期到轻波周期的转变。这一点对促进我国经济改革深化、加快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福祉来说,都是一个具有极其重要意义的历史性变化。

总结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建国以后,我国经济周期经历了由中波周期→强波周期→中波周期→实现由中波周期到轻波周期的转变。显然,决定这种经济周期形态变化的有多重因素。但从根本上说来,是同经济体制的变化相联系的。1949年10月新中国建立以后,就建立了计划经济体制的雏形。但它的完全建立是在1956年完成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以后。所以,这期间实际上是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并存的时期。但更重要的原因还在于:由于当时的历史条件,计划经济体制的积极作用还是主要方面。这就使得1953—1955年和1956—1957年这两次经济周期都是中波周期。1958—1978年正是我国计划经济体制的强化时期,这就促使1958—1969年和1970—1977年两次经济周期都进入强波周期。1978年底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走上了市场取向改革的道路,并逐步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展。这又促使1978—1983年、1984—1986年和1987—1991年这三次经济周期进入了中波周期。1992年以后,中国经济改革在各方面逐步获得了决定性进展,从而在1992—1999年实现了由中波周期到轻波周期的转变。这是第一。

第二,20世纪90年代以来,积累了丰富的宏观经济管理的经验。其最重要内容有两方面:先是反过热、反通胀,以促进经济“软着陆”;继而反过冷、反通缩,以保持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在这两方面都在不同程度上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宏观调控政策体系。

反过热、反通胀,以促进经济“软着陆”的宏观调控政策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四项内容:①宏观调控政策各项目标之间的协调。②控制总需求各项政策措施之间的协调。③优化结构、增加供给各项政策措施之间的协调。④物价调控各项措施之间的协调。

反过冷、反通缩,以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六项内容:①经济发展的目标与扩大内需的经济发展战略相配合。②扩大内需与调整投资计划相配合。③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相结合。④扩大投资需求与扩大国内消费需求配合。⑤扩大内需与加强对外贸易工作力度相配合。⑥扩大需求与增加供给、调整结构相结合。

第三,无论市场取向改革的巨大成就,或者宏观调控的重要成就,都是在党的领导下取得的。所以,把上述两点集中起来说,就是我国经济周期波动幅度的巨大变化,是党领导经济走向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

【注释】

[1]本文载《经济参考报》2001年6月28日第7版。

[2]参见《中国统计年鉴》(1990)第841页、(1996)第815页、(2000)第873页。

[3]详见拙文《21世纪初叶中国经济走势:持续快速发展》,载香港《经济导报》2001年第1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