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公益支教为证

公益支教为证

时间:2022-06-1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腔报国深情 公益支教为证20世纪80年代初期,计划投资200多亿元建设的宝钢一、二期工程,正处于国民经济“很差钱”的年代。宝钢教育奖在国内高校中的影响并不是很大,全国只有14所高校是宝钢奖学金的理事单位。至此,宝钢公益支教事业实现了由“宝钢奖学金”到“宝钢教育基金”的精彩转身。公益支教,不仅对宝钢来说是一个未曾涉足的领域,就是在国内也无经验可循。

一腔报国深情 公益支教为证

20世纪80年代初期,计划投资200多亿元建设的宝钢一、二期工程,正处于国民经济“很差钱”的年代。关键时刻,国家最高层领导高瞻远瞩的眼光和全国人民的倾力支持,犹如一股洪流,推动宝钢这艘钢铁航母逆风起航。此时,宝钢上下认知度最高的一句话是:“宝钢,是全国人民的宝钢。”宝钢人心中铭记:宝钢建设之初,一大批专家教授联名上书要为宝钢募捐;江苏省泰县寺巷中心小学46个孩子寄来课余拣废品攒下的19.87元 宝钢1号高炉喷薄的炉火,犹如一支熊熊燃烧的火炬,映照着每一名宝钢人胸膛中升腾的使命感:“宝钢,该怎样回报社会?”

奖学奖教,独树一帜

“教育应是一扇门,推开它,满是阳光和鲜花。”这是人们对科教强国美妙景象的憧憬。为了尽可能早日使每一位国人都能浸润在满眼阳光与鲜花的美好生活中,1990年,宝钢树起第一面国有企业公益奖学的旗帜:出资200万元设立“宝钢奖学金”。200万元,现在看来,不多,但对于当年二期工程尚未投产,还需自筹续建资金的宝钢来说,不少。更可贵的是,这笔看似不多的奖金,犹如播撒下了希望之火,在国有企业支持国家高校教育这块未曾开垦的公益事业道路上辉光熠熠。

“宝钢奖学金”设立的第一年,十分低调:一没过度包装,二没过度宣传。那个年代,公益支教的企业本就不多,如此低调的更是凤毛麟角。有媒体闻讯前来采访,被宝钢婉拒了:“只是刚刚起步,还没有经验可谈。”这一做法,使宝钢教育奖显得有些“另类”。宝钢教育奖在国内高校中的影响并不是很大,全国只有14所高校是宝钢奖学金的理事单位。第一次颁奖,20所高校的231名学生受到了奖励。

渐渐地,不少高校的师生发现,宝钢教育奖“另类”的地方还真不止一个,多数企业在高校设立的奖项,学生若想拿,需先签订一份协议——到人家企业工作几年。宝钢奖学金,没有任何附加条件,直接与“功利”二字划清了界限,自然博得师生的好感,参评学校、获奖学生滚雪球般地增多。眼见着日益扩大的影响,1994年,宝钢毅然决定加大投入,设立“宝钢教育基金”,基金数额增至3500万元,奖励范围也拓展到高校优秀教师。至此,宝钢公益支教事业实现了由“宝钢奖学金”到“宝钢教育基金”的精彩转身。

公益支教,不仅对宝钢来说是一个未曾涉足的领域,就是在国内也无经验可循。正因如此,宝钢每走一步都十分谨慎:好钢一定要用在刀刃上。1990年宝钢奖学金设立时,各方经过深入调研,组建了宝钢奖学金理事会,并聘请了一批著名的科学家、教育家担任顾问。设立宝钢教育基金后,在原理事会基础上,组成了由原教育部、上海市、中科院、中国冶金教育协会、宝钢以及48所高等院校、4所新闻单位领导参加的宝钢教育基金理事会。宝钢教育基金理事会强大的阵容不由让人为之一振:原国家教委副主任张孝文,上海市政协副主席、上海市原副市长谢丽娟,宝钢历任董事长黎明、徐大铨、谢企华担任名誉会长,刘国胜、朱尔沛分别担任理事长、名誉理事长。一个个在国内多个领域德高望重、耳熟能详的名字出现在了“宝钢教育基金理事会”顾问名单上:匡亚明、苏步青、李国豪、张光斗、张钟俊、罗国杰、季羡林、柯俊、钱令希、陶大镛、谢希德、路甬祥 同时,还逐步形成并完善了一整套由企业出资设立、政府指导、专家帮助督导、理事会决策经营、高校积极参与的有效运行机制。

1994年开始,基金出资200万元,连同宝钢职工捐助和宝钢十年厂庆节省下的活动费用,在红军长征经过的7个省份建起了11所希望小学。1996年建成后,又连续三年每年追加50万元投资,帮助提高办学水平,实现了把宝钢希望小学办成当地示范性学校的目标。此外,还与中国教育报刊社合作设立了每两年评审表彰一次的“全国十杰中小学中青年教师奖”。

遴选良才,登高望远

1991年,第二届宝钢优秀学生奖评审时发生的一件事至今让人们记忆犹新:某著名高校的一名优秀学生因在填写评审表时字迹潦草,被苏步青顾问“一票否决”。

一向谦和宽厚的苏步青大师何以同一个字迹潦草的后生“较真”?一番激烈讨论之后,评审会的顾问们给出了答案:宝钢优秀学生奖评选条件概括起来就是优中选优,要求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综合发展,这其中,思想政治方面是首要的,因为它关系到培养什么人的问题。潦草的字迹给人一个最直观的感受就是不够严肃,缺乏对宝钢教育奖应有的尊重。这件事在参评的高校中产生了不小的震动,也引起了基金会的反思:当今时代,凡事需要凭借实力说话。宝钢教育奖的实力怎么体现?就是要一贯秉承严肃、科学、公正的评选宗旨,使名副其实的优秀师生站上领奖台。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宝钢教育奖在高校的影响力和认知度,才能保持其旺盛的生命力。

从1990年宝钢奖学金设立开始,评颁工作就始终本着优中选优、宁缺勿滥的原则,每年的获奖名单都要通过层层选拔,由校长会评定推荐,尤其是特等奖项的提名人员,通常要通过10轮以上的遴选。在宝钢教育奖的推动下,涌现出的优秀师生越来越多,层次也越来越高。大多数学生不但文化理论课、专业课成绩拔尖,创新意识强,而且政治成熟、素质优良,获过校、省市乃至全国的三好学生,优秀党员、团员、团干部、班干部等称号,其中不少学生还获得过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竞赛、创业竞赛、全国及国际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与各类专业知识、文艺、体育竞赛奖。

宝钢教育奖像是一块磁铁,深深吸引着全国众多高校的优秀人才来到宝钢。如今在宝钢股份运营改善部工作的卢红霞说,自己与宝钢的渊源就要从宝钢奖学金说起。1994年就读上海理工大学时获得的宝钢奖学金,是自己大学生涯获得的最值得骄傲的荣誉之一,因为要获得这个奖项并不容易,需要层层筛选,优中选优。也正是这一珍贵的奖项,令自己开始关注宝钢,关注起国内支教的第一家央企。一次,卢红霞无意间在电台里听到了一家媒体对宝钢领导的访谈,提到了宝钢设立教育奖的主旨,除了支持高等教育、奖掖优秀人才之外,还希望借机发现人才、吸引人才。宝钢对人才的重视和远见卓识,令卢红霞坚定了近距离了解宝钢的想法。毕业那年的人才招聘会上,卢红霞径直走向了宝钢的展位,也正是因为获得过宝钢奖学金,卢红霞拿到了通向宝钢的优先“入场券”。

摒弃功利,滋养心灵

img37

一位历史学家曾经这样展望21世纪:“理想主义的光辉已经黯淡,人类不再抱着崇高的理想想要摘下天上的星星,而是把注意力放到了现实问题上去。”这话听着刺耳,想想没错。然而,宝钢教育奖作为非公募性质的民间奖项,在为国育才使命的感召下,并没有提出任何与企业自身利益有关的附加条件。置身于市场经济的大背景,完全摒弃了功利的宝钢教育奖显得有些特立独行,也正是因为洁身自好地一路走来,宝钢教育奖越来越受到象牙塔内师生的珍视。这里本该就是一方净土

针对高校普遍存在的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宝钢设立的教育奖特别重视支持基础课教育,重点鼓励中青年教师走到教学一线。从宝钢教育奖历年的获奖名单上可以清晰地看到,获奖的教师中,带“长”的越来越少,从事基础课教育的越来越多。每年遴选出的10名优秀教师特等奖获得者,都是高校教师中的楷模、领军人物,他们影响并带动了更多的中青年教师扎根一线、潜心教学。

深秋的扬子江畔寒意渐浓,有着百年历史的东南大学,教师过秀成的办公室却暖意融融。一场由他自编自导的“教育奖颁奖仪式”正在举行。简朴而隆重的仪式上,过秀成从自己的学生手中庄重地接过了“优秀教师”的奖牌。回想起那一幕,过秀成的笑意中至今写着满足与遗憾。满足的是,自己能在诸多的教师中脱颖而出;遗憾的是,由于出席宝钢教育奖颁奖会的名额有限,未能亲自到场领取自己珍视的奖项。其实,像过秀成这样既珍视宝钢教育奖这项荣誉,又很看重仪式感的人并不在少数。他们觉得通过隆重的仪式得到的荣誉,更容易被认同,被铭记。也许正是这个原因,近些年来,许多高校或以自己为单位,或联合周围地区的其他院校,在“宝钢教育奖颁奖典礼”后,分区组织召开宝钢教育奖颁奖仪式。

宝钢教育奖,在全国高校以及社会各界声名鹊起,被公认为我国高等院校中分布面广、奖金总额多、荣誉度高的全国性奖项之一。在高校和科研院所,宝钢教育奖已经成为广大师生追求的目标,许多人把获得该奖项作为自己终生难忘的殊荣。宝钢教育基金秘书长樊纯诗讲述了这样一个场面:家在合肥的宝钢优秀教师特等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计算机专家、中国科技大学陈国良教授,得知宝钢教育基金秘书处一行即将来学校拜访,精心准备,正装迎候,亲自引领秘书长一行参观自己的科研场所。盛夏的合肥,犹如一个热气升腾的蒸笼。敞开门的一瞬间,秘书处一行人无不为之震撼:年逾七旬的老人穿着西装,打着领带,颤巍巍地站在门口迎候,额头上渗出的汗珠让所有人心疼。老人说:迎接的是宝钢的贵宾,这身装束是应该的。这个细节传递的是怎样的一种尊重、一种敬意!来访的人清楚地知道,这份尊重与敬意,献给的是一个企业无私支持国家教育事业的拳拳之心、热心社会公益事业的切切之情。

宝钢教育奖非功利性的良好口碑像一贴清新剂,净化着高校本不该有的世俗气息。一位执教一线近20年的教师这样发表“获奖感言”:最爱的岗位是一线教学,最爱教的是本科生。终身执教一线志不悔的唯一理由就一个词:喜欢。一个朴素的词汇褪尽了浮世的铅华。

笔者走访的几所大学,几乎没有人不在乎宝钢教育奖的奖项,也几乎没有人很在乎宝钢教育奖的奖金。他们说,看重的就是大型央企无私支教的这块品牌,折服的就是科学公正的评奖方式。

(李 冰 整理)

编后记

由于有了将通讯讲成故事的需要,也就有了一次重新将4年多前的采访碎片一片一片攒撮成串的机会。

这篇文章题材很重,重在这是为宝钢教育基金会创办20周年而作的一个总结性回顾。由于事件重大,采访的人数多达数十人,从宝钢教育奖设立的筹备人员、宝钢领导,到多所大学的获奖师生,还有分散在全国各地的专家评委,受访者年龄跨度很大,年轻的二十出头,年长的已近九旬,采写的行程很长,从吴淞口岸到扬子江边

这篇文章落笔很难,难就难在取舍。譬如发生在南京大学的一幕:拉着欢迎宝钢教育基金会一行的横幅煞是醒目,一位获奖学生在横幅下说出:“宝钢教育奖公平而不功利,奖金不是最多的,但在我们的眼里,分量却是最重的。”譬如,科学界泰斗病榻上审阅上百页的评颁材料的细节 ,像这样感人至深的场面很多,如果处处加以“特写”,篇幅上就很难掌控。这也是作者本人自觉的最大遗憾。

用以激励宝钢公益支教的那尊雕塑至今在宝钢这块热土上“飞扬”,它似乎在诉说着,精神上最高境界的飞扬,是从希望到希望。

青年感言

“宝钢,是全国人民的宝钢。”在做大做强的同时,宝钢填补国内技术的空白,向社会奉献高精产品;宝钢注重环境经营,打造绿色产业;宝钢关心员工、用户,构筑共享价值 这些都是我入职时,心目中的宝钢形象。

但一口气读完这则故事后,我的认识有了转变。1990年宝钢出资200万元设立“宝钢奖学金”,那一年,宝钢投产才五年,还是个“刚会走路的孩子”,自身的“底子”并不厚实,却挑起助学支教的担子,树起了第一面国有企业公益奖学的旗帜。我认识到:宝钢回报社会并不是做大做强之后的行为,而是价值创造和履行社会责任同步进行,在公司的起步阶段就开始营造的一种人文环境。

最让我感动的是,宝钢在公益支教过程中处处体现出的严格苛求的精神。从创造性地设立“宝钢奖学金”到成立“宝钢教育基金”,宝钢走出了一条回报社会的新路,探索出一整套公益运行机制。特别是在评颁工作上,宝钢更是严谨,坚持把奖项授予综合发展最优秀的师生,这充分得到各院校师生的认同和肯定。这种严格苛求的精神,也营造出宝钢向上、向好、向善的文化氛围,使我深深融入了宝钢,爱上了宝钢。

——宝钢化工公司 徐 昊

经典故事

1992年,在宝钢二期工程投产一周年的时候,宝钢总厂厂长黎明说:“人民建设了宝钢,宝钢要报效祖国。宝钢支持高雅艺术是义务所在,时务所需。”从那时起,宝钢开始酝酿为中国高雅艺术作一份贡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