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在桥头堡建设中不断繁荣发展西双版纳民族文化

在桥头堡建设中不断繁荣发展西双版纳民族文化

时间:2022-06-1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在桥头堡建设中不断繁荣发展西双版纳民族文化岩香宰2009年7月,胡锦涛总书记在视察云南时指出:“要充分发挥云南作为我国通往东南亚、南亚重要陆上通道的优势,深化同东南亚、南亚和大湄公河次区域的交流合作,不断提升沿边开放质量和水平,使云南成为我国面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

在桥头堡建设中不断繁荣发展西双版纳民族文化

岩香宰

2009年7月,胡锦涛总书记在视察云南时指出:“要充分发挥云南作为我国通往东南亚、南亚重要陆上通道的优势,深化同东南亚、南亚和大湄公河次区域的交流合作,不断提升沿边开放质量和水平,使云南成为我国面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2009年底,云南省委八届八次全会确立了建设“绿色经济强省”、 “民族文化强省”、“中国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三大目标。胡锦涛总书记关于把云南建成我国向西南开放桥头堡的重要指示,是新的历史时期国家的重大战略布局,是中央对云南加快发展提出的新要求,是把云南发展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进行重点规划、全面建设的重大机遇。给云南加快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笔者仅就桥头堡建设中不断繁荣发展我州的民族文化进行肤浅的探讨。

一、西双版纳独特的区位优势

(一)自然资源富集

热带、亚热带的光热水土造就了西双版纳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在这片仅占全国五百分之一的国土上,有植物种类5 000多种,占全国的六分之一;动物种类2 000多种,占全国的四分之一。全州森林覆盖率为78. 3%,建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02万亩。西双版纳是全国第二大天然橡胶生产基地;是大叶种茶的原生地、普洱茶的故乡,有普洱茶六大古茶山和8万多亩上百年栽培型古茶园。

(二)民族风情浓郁

西双版纳世居着傣、汉、哈尼、拉祜、彝、布朗、基诺、瑶等13个民族。全州总户籍人口为90多万,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77. 2%。西双版纳各民族文化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傣医药是全国四大民族医药之一;傣族贝叶文化和南传上座部佛教文化在全国最具代表性。傣族的泼水节、基诺族的大鼓舞、布朗族的弹唱、傣族的贝叶经制作技艺、傣族的慢轮制陶技术和普洱茶传统制作工艺等10多个项目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三)地理条件优越

西双版纳与老挝、缅甸接壤,毗邻泰国,全州国境线长966. 3公里,占云南省边境线近四分之一;有4个国家一类口岸,占云南省近三分之一。有一江连6国(中国、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越南)的澜沧江—湄公河从西双版纳出境,上湄公河航道是国家5级航道,中、缅、老、泰四国可常年通航250吨级的客货轮;昆曼国际大通道也从西双版纳出境;西双版纳国际机场现已开通23条国内航线和泰国曼谷、老挝、琅勃拉邦的国际航线。

(四)跨境民族文化同源

西双版纳是我国西南边疆少数民族文化同缅甸、老挝、泰国各民族文化交流、碰撞的中心之一。西双版纳地处边境,长期以来与境外各民族特别是缅甸、老挝、泰国各民族交往密切,久而久之就成为我国边疆少数民族文化与境外民族文化交融的中心。西双版纳的傣族、哈尼族、拉祜族、布朗族、瑶族等8个世居民族是跨境民族。生活在缅甸和老挝边境上的傣族、哈尼族、拉祜族、彝族、布朗族、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与西双版纳同一民族保持着语言文字相同、风俗相同、文化同源、民族同根,有共同的宗教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双方友好相处,相互通婚,对方都有亲戚和朋友,其居住地山水相连,唇齿相依。这些跨境少数民族,虽然生活在不同的国度,但他们的民族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服饰、饮食等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都有共同点。这些少数民族都有独特的民族、民俗文化,与其他地区相比又体现出较为突出的地域文化特色。

(五)自然旅游资源品位丰富独特

西双版纳属热带雨林气候,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21摄氏度,适合热带、亚热带动植物生长和繁殖,自然资源十分丰富。有5 000多种热带植物和数百种珍禽异兽,被誉为“植物王国”、 “动物王国”和“物种基因库”。美丽的西双版纳给人的印象犹如一幅优美的画卷;茂密的原始森林中,野象悠然漫步,孔雀和白鹇鸟在林中飞翔;美轮美奂的田野上,龙竹姿影婆娑、槟榔树亭亭玉立、菩提树高大挺拔,掩映着傣家的竹楼,露出缅寺佛塔的金顶。西双版纳是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民族文化、民族风情、热带雨林、观赏植物、野生动物等自然和人文景观融为一体。此外还有普通野生稻、野生甘蔗、西番莲、橄榄、猕猴桃、番石榴等。值得一提的是,云南大叶茶群体种遍布西双版纳全州,西双版纳州境内的珍稀动物有:绿孔雀、蜂猴、金丝猴、巨蜥、长臂猿、亚洲象、云南野牛等。

二、西双版纳民族文化建设的形势和面临的难点

(一)有利的条件

党中央、国务院和云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民族文化工作,新的形势下加强民族文化建设的政策措施陆续出台,民族文化发展的宏观环境进一步优化,保障更加有力;州、县、市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民族文化工作,各部门大力支持民族文化发展,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民族文化建设,认识更加深刻、行动更加自觉、热情更加高涨。

(二)面临的挑战

从国际环境看,文化资源、文化阵地、文化市场的争夺更加激烈,对提高文化竞争力、维护文化安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从国内发展看,随着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的日益多样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样性和差异性进一步增强,社会价值观呈现多样化趋势,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的任务仍然很重。

(三)不可忽视的问题

一是文化发展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还不适应,与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还不协调。二是农村文化建设还相当薄弱,特别是边境沿线山区的群众文化生活还很贫乏。三是基层文化建设经费投入不足,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还很滞后。四是文化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不够,缺乏各种高层次有影响的领军人物,缺乏发展文化产业所需的各种经营管理人才和掌握文化领域高新技术的专业人才。

(四)思想不够解放,视野不够开阔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们的思想观念有了很大的转变、认识也有了很大的提高,民族文化建设取得丰硕成果,但在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中,仍然存在着眼界不够开阔、层次不够高等问题。

三、加快西双版纳民族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着国家和民族的文明程度、发展水平与发展高度,也集中体现了国家和民族的品格。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因此,桥头堡建设将为我州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带来重大的机遇,我们必须紧紧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机遇,在挑战和困难面前,需要我们认真研究、科学谋划,在桥头堡建设中不断繁荣发展西双版纳的民族文化。

(一)认真编制我州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与发展的总体规划

我州还没有关于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与发展的整体规划和安排。应当制定科学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规划,突出特色,合理布局,并将其纳入我州经济发展总体规划,使保护和开发利用工作健康有序地进行。

(二)加大民族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进一步提高对发展民族传统文化重要性的认识

在全社会营造有利于民族传统文化保护的氛围。在认真普查的基础上,认真确定一批民族文化项目并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保护。认真贯彻落实《云南省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 ,推动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工作的法制化。对那些有较高价值、濒临灭失的民族文化,应尽快申报加以保护,同时,给予必要的资金补贴,并通过录音录像、整理出版和传承教学等方式进行抢救性保护。

(三)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要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建立健全民族文化事业建设长效机制。同时,制定相应的扶持优惠政策,积极鼓励社会民间资本参与投入民族文化事业建设,逐步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团体组织和群众积极参与、多元化多途径投入的民族文化建设的新模式和新机制。

(四)发展民族文化,增强各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要大力倡导和发展民族文化,培育各民族的和谐共融精神,反对“民族狭隘”思想,培育坦诚、宽容、大度、开放的社会心理,营造相互尊重、相互关爱、互相体谅、互相帮助的社会风气,筑牢各族群众“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思想根基。

(五)落实各民族文化发展权利,满足各民族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我州具有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是建设民族之州的瑰宝。因此,要进一步加大贝叶文化的开发和利用。一要大力宣传西双版纳,让到西双版纳的游客都能感受到浓浓的傣族贝叶文化氛围。二要用科学的理念认识傣族的历史与现状。三要积极做好佛塔和佛寺及南传上座部佛教的这篇文章。四要充分利用民族传统节日,如傣族的开门节、关门节等举行节庆活动,让游客亲自体验贝叶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神奇。同时,我们必须继承和发展民族文化,重视整理、翻译好现存的少数民族文学、文艺作品,如哈尼族、布朗族、基诺族、拉祜族等流传下来的文学、文艺作品,提升民族文学、文艺影响力。利用民族文化载体,开展群众性喜闻乐见的活动。利用各民族节假日,组织一些民间自编自唱的民族舞蹈、赛歌会、服饰表演等,让各族群众在欢快的节日活动中,体会到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彩,让他们更加热爱生活,热爱西双版纳这片美丽的地方。

(六)打造民族文化艺术精品,全面提升我州文化竞争力

歌曲作品《有一个美丽的地方》 、 《月光下的凤尾竹》 ,优秀影视作品《摩雅傣》 、《绿海天涯》 、《孔雀公主》等深深影响了一代人,彰显了民族文化艺术的无穷魅力,也给我们作出了榜样。当前,必须深入挖掘各民族文化内涵,打造具有鲜明特色、反映时代风貌,有较高影响力的知名文化品牌、特色品牌。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建设,建设一批标志性文化设施。通过民族文化品牌及标志性文化设施等,全面提升民族文化之州形象。

(七)建议将濒临灭绝的文化遗产纳入保护,让民族文化瑰宝永续传承

由于对旅游的迎合和对历史风貌保护的曲解,一座座现代化建筑正冲淡着民族文化特色和历史文化。如我州大量的傣家的竹楼正被一幢幢砖瓦房所取代。全力以赴挽救民族文化的“活化石”刻不容缓,建议政府再投入一定资金保护和抢救这些“文物”,积极创建特有民族文化保护区,特色民族文化区,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等,培养一批民间大师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确保濒临消失的民族文化艺术,后继有人,发扬光大。

(八)加强我州的双语教学力度,让民族文化更加广泛传播

语言是文化的主要载体,它承载着特定的文化;语言是文化发展的基础,文化由于有了语言而得以表达和传播,文化必须借助于语言才能得到发展。我州的民族语言流失加剧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一方面,一些少数民族习惯了民族母语,导致教学语言和民族语言相抵触,致使民族学生语文成绩上不去。另一方面,很多学生的家长为了让孩子学好汉语,从小不允许孩子学民族语言,导致会讲、懂民族语言的学生越来越少。加强民族地区的双语教学力度,让更多的人既能讲汉语,又能讲民族语,有助于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九)扩大影响力,不断促进周边文化的交流

在桥头堡建设中繁荣发展我州民族文化,在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同时,又要坚持对外开放,积极借鉴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把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产业优势,提高我州文化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要努力挖掘云南民族文化与东南亚、南亚民族文化的相似点,积极倡导和推动文化“走出去”,不断扩大中华文化和我州民族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与竞争力,进一步促进中外文化的合作与交流。

(十)抓好人才保护和培养力度

在桥头堡建设中繁荣发展我州民族文化,关键在人才。必须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和鼓励创新,建立和完善有利于优秀人才健康成长,脱颖而出的体制机制。要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方式,拓展人才培养领域,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努力造就一大批民族文化建设的领军人物和创新型人才、复合型人才、外向型人才、科技型人才和素质优良的文化工作者队伍。

四、结束语

总之,保护弘扬和传承民族文化,是全社会的责任。更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只要我们严格按照科学发展观进行统筹谋划,进一步解放思想,在不久的将来,在桥头堡建设战略中,西双版纳的民族文化将迎来繁荣发展的明天。

(岩香宰,男,傣族,西双版纳州人大副秘书长、办公室主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